八一小说网 www.byxs.net,弃妇再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己家这么好的宅子前头却是一大片地基,孤零零地搭着两间茅屋,周围荒草丛生,又堆了许多碎石块土坯块,很荒凉.
老张笑道:"那块地基原先的主人家绝户了,村里将地基收了回来,我和阿硕有心再打一口井,就说以后还有儿孙需要地基,拿几吊钱买了下来.那井就打在茅屋里头,躲着村里人打的,请了外地的工匠,着实费了不少力气.幸亏那时候家家户户忙着侍弄庄稼,鲜少有人在家,那井没砌井台,如今用青石板盖着,板上铺了不少黄土."
秀姑惊叹不已,原先她就担心家里两口井的水被村里人用光了自己家怎么办,她是愿意帮人,却不愿意赔上自己的家人,现在想想,公爹和丈夫事事都考虑得很周全.他们家有两口井惹人嫉妒不已,明面上的井水用完了,大家除了感激,也就不嫉恨他们了.
事关家人,秀姑不敢不防范.
显然,老张和张硕一样,都聪明地把底牌隐藏起来.
收了新粮后,他们家原本打算将五十多石的陈年麦子卖掉,磨面时,陈粮出的面粉比新粮少一点,价钱低一些,约莫能卖三十两银子上下.
遇到这种情况,老张和张硕决定不卖了.
旱情能不能缓解,谁都无法预测.
不日就下雨大家皆大欢喜,用心侍弄,说不定秋季能收几石粮食.持续干旱的话秋季颗粒无收,最让人担忧的是,秋季无法耕种下一季的麦子,地里干旱撒了麦种都未必发芽,不发芽,明年的收成可想而知.这新粮就是救命粮,放在明面上的西偏房里,也能转移大家的视线,以为张家的粮食都在这里了.
晚饭后打发壮壮去歇息,老张和张硕这般告诉秀姑.
"百姓饿极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抢粮而食,易子而食,简直没有丝毫人性,根本顾不上什么亲情什么交情,储存大量粮食的人家首当其冲被抢.大户人家有几个护院,可是如何抵挡住成千上万百姓的冲击?每次死伤极重.有一年遇到连年的灾荒,咱们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头一年大多数人家存了新粮,倒也能糊口,勉强过了一年,次年依然旱涝不定,陈粮吃尽,村里不少人成群结队,如狼似虎地撞开大门,推开咱们家人,直奔各个房间.幸亏咱们家的粮食大部分藏在地窖里,西偏房里只有三五麻袋,都被抢走了."
听了张硕的话,秀姑顿时呆住了,"竟有这种事?"那场灾荒原身有记忆,大概是苏家仅够糊口,倒没抢到他们头上.去张家抢粮,原身有些许记忆,但不深刻,毕竟苏家没去.
张硕苦笑,心有余悸地道:"那股凶狠劲儿我都自愧不如,要知道,那可是咱们村子里的人,个个和咱们家沾亲带故!我和爹两人难挡一群,没护住女人孩子,娘被推搡得撞了门框,额角破了一大块,血流如注,壮壮不满半岁,吓得嗷嗷直哭."
其实在那时候他爹娘不忍平时关系亲厚的村民饿死,已经决定留下后路,卖些地窖里储存的粮食与他们渡过难关了,谁知没来得及实施就遭遇了抢粮,再没提起卖粮一事.
老张接着道:"你们心里做好准备,若是果然再次出现灾荒,我决定在他们饿到绝境准备上门之前,将偏房里这些粮食按市价卖给村里各家各户.每家卖一点,有钱的直接收钱,没钱的就先欠着,来年再还,免得他们再冲进咱们家伤人.咱家粮食入仓时晒得极干,储存得极好,谁都不知道是新粮还是陈粮,就让他们以为是新粮,咱们今年没卖粮他们都清楚.咱们家本不差那二三十两银子,只是不收钱他们定会认为理所当然,以后得寸进尺."
五十多石粮食够不够那么多人家熬过去他不知道,摒弃前嫌,他能做的仅限于此.
秀姑见张硕点头,她也赞同道:"爹的主意很好,咱们家日子富足,本身就是众矢之的,必须防患于未然.没有灾荒自然是喜事,倘或风不调雨不顺,到时候咱们卖粮时当面留一麻袋半麻袋的粮食,他们得了粮食,受了恩典,就不好意思再来抢剩下的那点子口粮了."
在灾荒之年,有钱都没处买粮食,哪怕他们收了钱不是白送,得到粮食的百姓依然会感恩戴德,毕竟他们家没有抬高粮价,不卖粮都在情理之中,卖与他们是念旧情.
针对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做好计划,张家日.[,!]子如常,偶尔在人前面带忧色.
秀姑悄悄向娘家打探,得知娘家今年收的四十多石麦子没有卖,交税时交了银钱,按照老苏头的意思分别挖了三个地窖储藏,明面上放着陈粮,她才放下心来,又嘱咐娘家没水吃的时候来自己家里打水,别人都给水了,何况自己娘家.
苏母摇头道:"你阿爷正找人打井呢,打好了井就有水吃了."趁着这个机会,他们家倾合家之力打井大家都不说什么,若是没有旱情的时候这么做,大伙儿只会眼红说闲话.
"这就好,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吗?"娘家有她出嫁前给的银子,秀姑不担心银子不够.
"有.等找到打井的工匠,我和你爹去你家一趟,就说咱家没钱,打井的钱是向你们家借的.你们家因操办婚事壮壮上学,手里也没有余钱,无奈之下,你卖了两样首饰才凑够钱帮衬娘家,你到时候跟阿硕去一趟县城做做样子."女儿平时不佩戴金银首饰,又听说之前些许关于张家已经穷了的风言风语,苏母略一思索就明白了其中的门道,至于外面怎么说他们家用女儿的钱打井,她才不理会呢,好处自己知道就行了.
眼瞅着旱情越来越严重,苏母觉得他们更应该拼命装穷,万万不能再像以前对待张家那样,让他们觉得自己家有钱有粮,打上门来.
秀姑抚掌一笑,"好主意!"加深张家给人已经穷了的印象.
老张和张硕听了十分赞同.
工匠到苏家打井的头一日晚上,苏父苏母亲自登上张家门,秀姑第二天一早就跟张硕去县城.他们自然没有卖首饰,而是在猪肉铺子帮忙,张硕卖肉她收钱,一日就这么过去了,次日回娘家,明面上是给娘家送钱,实际上是帮娘嫂做给工匠吃的饭菜.
"秀姑,你家真的没钱了,竟然卖你的首饰?"见苏家打井,心里羡慕的苏三婶见到秀姑就开口询问,其他凑热闹的人立刻竖起耳朵.
秀姑叹道:"可不是."
"你们家办喜事时收的礼钱老张不是给你了么?光老张给你的再添二两就足够给你娘家打井了,咋还需要卖首饰?"有人不相信地道.
"我公爹为人好,虽把礼钱给了我,可是我们家下聘办喜宴,着实花了不少钱,比着沈家向我娘家下聘,我公爹和硕哥向不少兄弟借了钱才把聘礼置办下来.如今家里欠着债,我心里不落忍,就把身上的钱拿出来先还一笔,只留了几吊压箱钱,横竖我们家有房子住,有粮食吃,除了壮壮上学,没什么大的开销,亏待不了我."
除了娘家人,大家不知她陪嫁里有多少银子,大部分都以为聘金用来置办嫁妆和田地了,苏家嘴严实,明月来了几趟给了东西都瞒着外面.
"不可能吧?你们家那样富,怎么就穷了?"
秀姑耐心地道:"驴粪蛋子外面光,我们家有房子地,成亲时置了一点子衣裳首饰,硕哥又杀猪卖肉,大伙儿就说我家有钱,实际上我家没有那么富裕,如今没了王家这个大主顾,硕哥卖肉每个月都要交大笔的铺税,余钱有限,不然也不会欠一笔债."
没错,嫁过来以后她才知道张硕杀猪卖肉真不容易,因他有铺子,每个月要交税.
原身在周家看过这方面的书,怕农民没钱都跑去经商,本朝重农抑商,商税很重,而且收税的名头数不胜数.有铺子要交铺税,掌柜,伙计什么的要交税,铺子里伙计多交的税就多,具体是什么名堂的税秀姑不清楚,贩卖货物走的关卡要交税,货物交易时还要交税.
本朝的户籍中没有专门给商人立的户籍,商人做生意经常出远门逗留在外地,所谓的商籍是给不在祖籍所在地的盐商茶商铁商准备的临时户籍,有了商籍,子孙可以不回祖籍参加科举,内里很繁琐,秀姑不是很了解,其他经商的实际上都是民户,在外地的话也有临时户籍.只要不是大商贾,不是以经营主要商业为主,部分农和底层小商小贩的分界有点模糊.
张硕种地是主业,又未远离家乡本土贩卖货物出售,只以屠宰为生,勉勉强强不算在商贾内,但是认真追究起来,就算有地,他也属于贩的一种.
秀姑暗暗庆幸底层不那么细究,商贾可不像后世,家资巨富的商贾属于上流人物,在这里,别看做生意比务农赚钱,可农民有钱了能穿绫罗绸缎佩戴金玉首饰,商贾再有钱都不能,只能偷偷地穿戴,衣服上的颜色也有严格规定.
不过,底层的平民百姓穿金戴银太难,绫罗绸缎不想,心里压根没有什么士农工商的阶层之分,那是上流人物才有的等级观念,概因没有地的百姓从事之业大多数都属下九流.
众人听了半信半疑.
秀姑并不拼命解释,解释得太多,反而欲盖弥彰,凡事不能把别人当傻子.
一群工匠忙碌了七八日,苏家的井终于打好了,一共花了十一两银子.
许多人得知苏家借钱打井,无不羡慕他们养了个好女儿,又议论张家穷了的事情,见张家少养了好几头猪,大伙儿慢慢相信秀姑用礼钱还债卖首饰给娘家打井了.
转眼进了七月,.[,!]仍然一滴雨没下.
夏季的收成不错,有粮的人家心态还算平和,没有出现惊慌失措的情况,只是担忧地里的庄稼,玉米叶子旱得卷了边,部分干黄,一把火下去,整块地的玉米苗都能着火.稻苗蔫耷耷的停止生长,再不往地里注水,怕就要旱死了.
可是,吃的水有些供应不足,每天午后村里的井水就见底了,蓄一夜才能再得,一大早人人围在井边等着打水,谁都不敢往田里挑.
送走来打水的亲邻,秀姑抬头看了看天边红彤彤的太阳,树上的蝉鸣扰得她脑门疼.
擦了一把汗,秀姑叫道:"壮壮,别在屋里练字了,去找你阿爷回家吃饭!"
出门走动,权当锻炼了.
秀姑没打算让壮壮做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经常让他和满仓做完功课后跟着老张扎马步学拳脚,坐车进城途中他们也会听话地下来跟着骡车跑一段路.
此时天气炎热,用水紧张,学里的先生受不住,索性放了学生的假,等到天气转凉叫他们再来上学,壮壮和满仓分别做完了功课,除了温习功课,就在家练字扎马步.听到娘亲开口,壮壮清脆地答应,收好文具,洗净毛笔,跑出门满村子找老张.
爷孙到家不久,张硕驾着骡车进了后门.
村里的旱情没影响城里,张硕每天仍然卖两头猪,一头送往李家,一头散卖,几十斤肉用不着半日就卖完了,不用接壮壮放学,他中午就驾车回家,下午去收猪.
他们家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张硕咬了一口馒头,突然想起一事,道:"爹,我今天见到云三叔了,他们的绣庄要迁往府城,东家下的命令,云三叔要想继续做掌柜,就跟着一块搬走,您什么时候得空进城一趟,不然以后就难见三叔了."
己家这么好的宅子前头却是一大片地基,孤零零地搭着两间茅屋,周围荒草丛生,又堆了许多碎石块土坯块,很荒凉.
老张笑道:"那块地基原先的主人家绝户了,村里将地基收了回来,我和阿硕有心再打一口井,就说以后还有儿孙需要地基,拿几吊钱买了下来.那井就打在茅屋里头,躲着村里人打的,请了外地的工匠,着实费了不少力气.幸亏那时候家家户户忙着侍弄庄稼,鲜少有人在家,那井没砌井台,如今用青石板盖着,板上铺了不少黄土."
秀姑惊叹不已,原先她就担心家里两口井的水被村里人用光了自己家怎么办,她是愿意帮人,却不愿意赔上自己的家人,现在想想,公爹和丈夫事事都考虑得很周全.他们家有两口井惹人嫉妒不已,明面上的井水用完了,大家除了感激,也就不嫉恨他们了.
事关家人,秀姑不敢不防范.
显然,老张和张硕一样,都聪明地把底牌隐藏起来.
收了新粮后,他们家原本打算将五十多石的陈年麦子卖掉,磨面时,陈粮出的面粉比新粮少一点,价钱低一些,约莫能卖三十两银子上下.
遇到这种情况,老张和张硕决定不卖了.
旱情能不能缓解,谁都无法预测.
不日就下雨大家皆大欢喜,用心侍弄,说不定秋季能收几石粮食.持续干旱的话秋季颗粒无收,最让人担忧的是,秋季无法耕种下一季的麦子,地里干旱撒了麦种都未必发芽,不发芽,明年的收成可想而知.这新粮就是救命粮,放在明面上的西偏房里,也能转移大家的视线,以为张家的粮食都在这里了.
晚饭后打发壮壮去歇息,老张和张硕这般告诉秀姑.
"百姓饿极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抢粮而食,易子而食,简直没有丝毫人性,根本顾不上什么亲情什么交情,储存大量粮食的人家首当其冲被抢.大户人家有几个护院,可是如何抵挡住成千上万百姓的冲击?每次死伤极重.有一年遇到连年的灾荒,咱们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头一年大多数人家存了新粮,倒也能糊口,勉强过了一年,次年依然旱涝不定,陈粮吃尽,村里不少人成群结队,如狼似虎地撞开大门,推开咱们家人,直奔各个房间.幸亏咱们家的粮食大部分藏在地窖里,西偏房里只有三五麻袋,都被抢走了."
听了张硕的话,秀姑顿时呆住了,"竟有这种事?"那场灾荒原身有记忆,大概是苏家仅够糊口,倒没抢到他们头上.去张家抢粮,原身有些许记忆,但不深刻,毕竟苏家没去.
张硕苦笑,心有余悸地道:"那股凶狠劲儿我都自愧不如,要知道,那可是咱们村子里的人,个个和咱们家沾亲带故!我和爹两人难挡一群,没护住女人孩子,娘被推搡得撞了门框,额角破了一大块,血流如注,壮壮不满半岁,吓得嗷嗷直哭."
其实在那时候他爹娘不忍平时关系亲厚的村民饿死,已经决定留下后路,卖些地窖里储存的粮食与他们渡过难关了,谁知没来得及实施就遭遇了抢粮,再没提起卖粮一事.
老张接着道:"你们心里做好准备,若是果然再次出现灾荒,我决定在他们饿到绝境准备上门之前,将偏房里这些粮食按市价卖给村里各家各户.每家卖一点,有钱的直接收钱,没钱的就先欠着,来年再还,免得他们再冲进咱们家伤人.咱家粮食入仓时晒得极干,储存得极好,谁都不知道是新粮还是陈粮,就让他们以为是新粮,咱们今年没卖粮他们都清楚.咱们家本不差那二三十两银子,只是不收钱他们定会认为理所当然,以后得寸进尺."
五十多石粮食够不够那么多人家熬过去他不知道,摒弃前嫌,他能做的仅限于此.
秀姑见张硕点头,她也赞同道:"爹的主意很好,咱们家日子富足,本身就是众矢之的,必须防患于未然.没有灾荒自然是喜事,倘或风不调雨不顺,到时候咱们卖粮时当面留一麻袋半麻袋的粮食,他们得了粮食,受了恩典,就不好意思再来抢剩下的那点子口粮了."
在灾荒之年,有钱都没处买粮食,哪怕他们收了钱不是白送,得到粮食的百姓依然会感恩戴德,毕竟他们家没有抬高粮价,不卖粮都在情理之中,卖与他们是念旧情.
针对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做好计划,张家日.[,!]子如常,偶尔在人前面带忧色.
秀姑悄悄向娘家打探,得知娘家今年收的四十多石麦子没有卖,交税时交了银钱,按照老苏头的意思分别挖了三个地窖储藏,明面上放着陈粮,她才放下心来,又嘱咐娘家没水吃的时候来自己家里打水,别人都给水了,何况自己娘家.
苏母摇头道:"你阿爷正找人打井呢,打好了井就有水吃了."趁着这个机会,他们家倾合家之力打井大家都不说什么,若是没有旱情的时候这么做,大伙儿只会眼红说闲话.
"这就好,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吗?"娘家有她出嫁前给的银子,秀姑不担心银子不够.
"有.等找到打井的工匠,我和你爹去你家一趟,就说咱家没钱,打井的钱是向你们家借的.你们家因操办婚事壮壮上学,手里也没有余钱,无奈之下,你卖了两样首饰才凑够钱帮衬娘家,你到时候跟阿硕去一趟县城做做样子."女儿平时不佩戴金银首饰,又听说之前些许关于张家已经穷了的风言风语,苏母略一思索就明白了其中的门道,至于外面怎么说他们家用女儿的钱打井,她才不理会呢,好处自己知道就行了.
眼瞅着旱情越来越严重,苏母觉得他们更应该拼命装穷,万万不能再像以前对待张家那样,让他们觉得自己家有钱有粮,打上门来.
秀姑抚掌一笑,"好主意!"加深张家给人已经穷了的印象.
老张和张硕听了十分赞同.
工匠到苏家打井的头一日晚上,苏父苏母亲自登上张家门,秀姑第二天一早就跟张硕去县城.他们自然没有卖首饰,而是在猪肉铺子帮忙,张硕卖肉她收钱,一日就这么过去了,次日回娘家,明面上是给娘家送钱,实际上是帮娘嫂做给工匠吃的饭菜.
"秀姑,你家真的没钱了,竟然卖你的首饰?"见苏家打井,心里羡慕的苏三婶见到秀姑就开口询问,其他凑热闹的人立刻竖起耳朵.
秀姑叹道:"可不是."
"你们家办喜事时收的礼钱老张不是给你了么?光老张给你的再添二两就足够给你娘家打井了,咋还需要卖首饰?"有人不相信地道.
"我公爹为人好,虽把礼钱给了我,可是我们家下聘办喜宴,着实花了不少钱,比着沈家向我娘家下聘,我公爹和硕哥向不少兄弟借了钱才把聘礼置办下来.如今家里欠着债,我心里不落忍,就把身上的钱拿出来先还一笔,只留了几吊压箱钱,横竖我们家有房子住,有粮食吃,除了壮壮上学,没什么大的开销,亏待不了我."
除了娘家人,大家不知她陪嫁里有多少银子,大部分都以为聘金用来置办嫁妆和田地了,苏家嘴严实,明月来了几趟给了东西都瞒着外面.
"不可能吧?你们家那样富,怎么就穷了?"
秀姑耐心地道:"驴粪蛋子外面光,我们家有房子地,成亲时置了一点子衣裳首饰,硕哥又杀猪卖肉,大伙儿就说我家有钱,实际上我家没有那么富裕,如今没了王家这个大主顾,硕哥卖肉每个月都要交大笔的铺税,余钱有限,不然也不会欠一笔债."
没错,嫁过来以后她才知道张硕杀猪卖肉真不容易,因他有铺子,每个月要交税.
原身在周家看过这方面的书,怕农民没钱都跑去经商,本朝重农抑商,商税很重,而且收税的名头数不胜数.有铺子要交铺税,掌柜,伙计什么的要交税,铺子里伙计多交的税就多,具体是什么名堂的税秀姑不清楚,贩卖货物走的关卡要交税,货物交易时还要交税.
本朝的户籍中没有专门给商人立的户籍,商人做生意经常出远门逗留在外地,所谓的商籍是给不在祖籍所在地的盐商茶商铁商准备的临时户籍,有了商籍,子孙可以不回祖籍参加科举,内里很繁琐,秀姑不是很了解,其他经商的实际上都是民户,在外地的话也有临时户籍.只要不是大商贾,不是以经营主要商业为主,部分农和底层小商小贩的分界有点模糊.
张硕种地是主业,又未远离家乡本土贩卖货物出售,只以屠宰为生,勉勉强强不算在商贾内,但是认真追究起来,就算有地,他也属于贩的一种.
秀姑暗暗庆幸底层不那么细究,商贾可不像后世,家资巨富的商贾属于上流人物,在这里,别看做生意比务农赚钱,可农民有钱了能穿绫罗绸缎佩戴金玉首饰,商贾再有钱都不能,只能偷偷地穿戴,衣服上的颜色也有严格规定.
不过,底层的平民百姓穿金戴银太难,绫罗绸缎不想,心里压根没有什么士农工商的阶层之分,那是上流人物才有的等级观念,概因没有地的百姓从事之业大多数都属下九流.
众人听了半信半疑.
秀姑并不拼命解释,解释得太多,反而欲盖弥彰,凡事不能把别人当傻子.
一群工匠忙碌了七八日,苏家的井终于打好了,一共花了十一两银子.
许多人得知苏家借钱打井,无不羡慕他们养了个好女儿,又议论张家穷了的事情,见张家少养了好几头猪,大伙儿慢慢相信秀姑用礼钱还债卖首饰给娘家打井了.
转眼进了七月,.[,!]仍然一滴雨没下.
夏季的收成不错,有粮的人家心态还算平和,没有出现惊慌失措的情况,只是担忧地里的庄稼,玉米叶子旱得卷了边,部分干黄,一把火下去,整块地的玉米苗都能着火.稻苗蔫耷耷的停止生长,再不往地里注水,怕就要旱死了.
可是,吃的水有些供应不足,每天午后村里的井水就见底了,蓄一夜才能再得,一大早人人围在井边等着打水,谁都不敢往田里挑.
送走来打水的亲邻,秀姑抬头看了看天边红彤彤的太阳,树上的蝉鸣扰得她脑门疼.
擦了一把汗,秀姑叫道:"壮壮,别在屋里练字了,去找你阿爷回家吃饭!"
出门走动,权当锻炼了.
秀姑没打算让壮壮做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经常让他和满仓做完功课后跟着老张扎马步学拳脚,坐车进城途中他们也会听话地下来跟着骡车跑一段路.
此时天气炎热,用水紧张,学里的先生受不住,索性放了学生的假,等到天气转凉叫他们再来上学,壮壮和满仓分别做完了功课,除了温习功课,就在家练字扎马步.听到娘亲开口,壮壮清脆地答应,收好文具,洗净毛笔,跑出门满村子找老张.
爷孙到家不久,张硕驾着骡车进了后门.
村里的旱情没影响城里,张硕每天仍然卖两头猪,一头送往李家,一头散卖,几十斤肉用不着半日就卖完了,不用接壮壮放学,他中午就驾车回家,下午去收猪.
他们家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张硕咬了一口馒头,突然想起一事,道:"爹,我今天见到云三叔了,他们的绣庄要迁往府城,东家下的命令,云三叔要想继续做掌柜,就跟着一块搬走,您什么时候得空进城一趟,不然以后就难见三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