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小说网 www.byxs.net,梦穿康熙换乾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此发下毒誓,却也能够体味跟着如此一位英明主子的激动,也是跟着跪倒立誓:“奴才誓死效忠!”
“好好,我也不要你们誓死效忠于我,而是要你们心怀天下,各司其职,当好差,做好人!”弘毅也是有些激动,来到大清两年了快,第一次有人誓死效忠,说明自己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些家底了!
“起来,都起来。你们不负我,我断不负二位!”弘毅伸手相搀,这才发觉死沉死沉的印信还拿在自己手中,于是赶紧将硕大的龟钮[6]银印小心交给刚爬起来的梁功收好,又拿起自己刚刚写好的公文,自言自语道:“《大清皇家仆吏管理条例(暂行)》!好……”一遍遍看着用繁体正楷字、自右向左竖排书写而就的这篇《条例》,弘毅骄傲万分!
毕竟,中国执行几千年的官吏制度改革,现阶段无法一蹴而就,但,可以另辟蹊径,培养一批另类的仆吏,最关键的是,他们,将始终掌握在皇家,或者说是小玄烨的手中,并且,还会从皇仆局这个小小的衙门,走进数以百千计的宗室觉罗、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们的家中……
即使仅仅从内容上看,这篇《条例》也是史无前例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义务与权力、职务等级、录用、考核、奖励、纪律、职务升降、职务任免、培训、交流、回避、俸饷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管理与监督和附则等,共计一十八章八十八条,全部是弘毅自己凭着后世的记忆,又结合大清朝当时的现实情况,一条一条冥思苦想之后写就的。
例如《职务等级》一章,就十分体现出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
皇家仆吏共分为九等,最高级别为“仆吏管带”,与“驿丞、牐官”[7]同样品级,均为“未入流”吏员。其下八等,由高到低分为:仆吏首领、仆吏头目、仆吏、一等仆、二等仆、三等仆、四等仆。新招募的皇家仆吏,定等之前有一年时间“见习”,为试用期,不定等级。一年之后考核合格,定四等仆。
仆吏管带俸饷等同于“从九品兼未人流”,即每年俸饷31两5钱,禄米31斛半。其中,皇家支付银16两,禄米16斛,其余为差使人家支付……
只有现如今已经身兼大清国多罗贝勒、火器营左总统大臣、下五旗宗室总理、宗人府左宗人和皇家仆吏局掌印大臣这“一爵四职”的弘毅自己明白,这“皇家仆吏”,在后世,也许就成为“国家公务员[8]”了!
与此同时,弘毅亲自导演的这场民间大讨论,正在皇城内外席卷开来……
[1]今北京万寿兴隆寺。
[2]即庆丰司。清初官署名,清内务府所属机构。初名三旗牛羊群牧处,康熙十六年(1677)并归掌仪司,二十三年另置庆丰司。掌牛头羊畜牧事务。内务府每年派总管大臣轮值管理。本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等员。在皇城内及南苑、丰台、张家口外、盛亦、打牲乌拉等处,设有牛羊圈、牧厂等,均有专人负责。
[3]小篆的一种。箸,俗名筷子。因小篆的笔画圆如玉箸,所以叫玉箸篆。玉箸篆又作“玉筯篆”,顾名思义,字体笔画粗壮,犹如玉箸一般线条。如“永通万国”。玉箸篆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明代公印字体多用玉箸篆,意味着自古以来“九叠文”禁锢公印的冰山已经松动。清代百官印等级区分十分严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体有蒙古文楷书、满文、汉篆等。最常见的是汉满文对照同时出现在印面上,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点。其中汉篆中,九叠文也已不太兴盛,出现了玉箸篆、悬针篆、柳叶篆、芝英篆等等。
[4]清代官印的特质首先表现在质地方面。清代御宝质地以玉为主。银质官印是除御宝而外的实际钤用印信中的最高品质,主要为一、二品要员用印,也包括个别三品印。终清一世,有权使用银质官印的机构与臣僚,统计《会典》、清三通等,大率有如下巨职。内外文官为内三院、宗人府、衍圣公、军机事务处、各部、都察院、理藩院、盛京五部、户部总理三库事务、翰林院、内务府、詹事府、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各省都司、布政使、顺天府、奉天府;武职有公、侯、伯、经略大臣、大将军、将军、领侍卫内大臣、都统、提督、总兵、镇守挂印总兵、提督九门统领、护军统领、前锋统领、火器营、向导总领、管理伊犁、乌鲁木齐、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巴里坤等处事务大臣、伊犁分驻雅尔城总理参赞大臣、办理哈密粮饷事务大臣等。目前所见实物遗存中以武官银印为多,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向导大臣之印”、“左翼前锋统领印”、“右翼前锋统领印”、八旗护军统领印共八方、“三旗领侍卫内大臣印”,均为乾隆朝所制;上海博物馆藏有“提督广东水师总兵关防”、“湖南巡抚关防”,均为嘉庆朝所制。文职银印存世者,有“总管内务府印”、“袭封衍圣公印”,皆为乾隆十四年制造,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5]“堂印”与“行印”相对,是清朝顺治朝确立了“朝官双轨印制”之后,主要高级官员在京办公期间的公印。顺治朝“双轨印制”即“堂印”与“行印”并备。首批确定的双印机构是“顺治八年定,六部、都察院、銮仪卫等衙门官,遇行幸扈从,每衙门别铸印一颗,加‘行在’二字。其特差侍卫等,均用銮仪卫印信。”顺治八年,福临亲政,制定了一系列朝仪,冠服等制度。八年四月乙卯,世祖首次出安定门北上巡幸,先期制定了驾出巡幸制度。铸扈从官属行在印信,是驾出巡幸制的一个重要内容。至顺治十六年,双印制广及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几乎遍及所有的朝官机构。嘉庆二十五年谒陵时,曾发生了兵部行印遗失案,《清实录》及私人笔记均有记载。北京故宫博物院曾收购一方乾隆十四年所制的“行在太医院印”,可知行在印之“行在”二字系加在官称之前。
[6]官印的等级特征还表现在纽式上。官印中最高级别御宝的纽式历代相袭均为龙钮,清代的御宝也不例外。龟钮是仅次于龙钮的等级。清代妃金印及和硕亲王宝、亲王世子宝、朝鲜国王印均为龟钮。然而其龟钮与古印中龟钮形制不同。从清宫遗存的各种妃子印可见,龟的造型为首、尾均作龙形,只有身躯似龟而已。这种钮式体现了持有此类宝印之人的特殊身份。
[7]驿丞,明清之制,各州县设有驿站之地,均设驿丞。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不入品。明各府、州、县,据不同情况置驿丞,或有或无,或多或少,掌驿站车马迎送。清沿置,官秩为未入流,雍正六年(1728年)规定满人不得为驿丞。
牐,音zhá,即闸。清吏员名。掌启闭河牐,以时蓄泄。隶属河道总督府。
[8]何为“公务员”?按照《公务员法》规定,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于具职位特殊性,需单独管理的,可增设其他职位类别。
但作为公务员中一份子的弘毅,对此还有个基本解释,更好懂,就是“人民仆吏”!为何这么说?我国草创公务员制度之初,有人建议按照东洋倭国的叫法,称“文官”。但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认为,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之后,“官”者,早就成为一种和“民”相对立的特定称谓,不能反映我国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和宗旨。又有人建议用英国的“文职服务员”、“文职仆人”等称谓,但又涉嫌贬低广大“干部”。就在各方意见莫衷一是的时候,不知谁提出借用部队上为机关和首长服务的士兵的一般称谓——“公务员”。在部队,负责机关内部杂七杂八的事物的小战士,一般就叫做“公务员”。此提议迅速得到了高层同意,因为他既不是高高在上的“官”,也不是低人一等的“仆”,我国的公务员,应该是公民的一员,人民群众的一份子。所以,公务员这个词就这么固定下来。
此发下毒誓,却也能够体味跟着如此一位英明主子的激动,也是跟着跪倒立誓:“奴才誓死效忠!”
“好好,我也不要你们誓死效忠于我,而是要你们心怀天下,各司其职,当好差,做好人!”弘毅也是有些激动,来到大清两年了快,第一次有人誓死效忠,说明自己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些家底了!
“起来,都起来。你们不负我,我断不负二位!”弘毅伸手相搀,这才发觉死沉死沉的印信还拿在自己手中,于是赶紧将硕大的龟钮[6]银印小心交给刚爬起来的梁功收好,又拿起自己刚刚写好的公文,自言自语道:“《大清皇家仆吏管理条例(暂行)》!好……”一遍遍看着用繁体正楷字、自右向左竖排书写而就的这篇《条例》,弘毅骄傲万分!
毕竟,中国执行几千年的官吏制度改革,现阶段无法一蹴而就,但,可以另辟蹊径,培养一批另类的仆吏,最关键的是,他们,将始终掌握在皇家,或者说是小玄烨的手中,并且,还会从皇仆局这个小小的衙门,走进数以百千计的宗室觉罗、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们的家中……
即使仅仅从内容上看,这篇《条例》也是史无前例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义务与权力、职务等级、录用、考核、奖励、纪律、职务升降、职务任免、培训、交流、回避、俸饷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管理与监督和附则等,共计一十八章八十八条,全部是弘毅自己凭着后世的记忆,又结合大清朝当时的现实情况,一条一条冥思苦想之后写就的。
例如《职务等级》一章,就十分体现出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
皇家仆吏共分为九等,最高级别为“仆吏管带”,与“驿丞、牐官”[7]同样品级,均为“未入流”吏员。其下八等,由高到低分为:仆吏首领、仆吏头目、仆吏、一等仆、二等仆、三等仆、四等仆。新招募的皇家仆吏,定等之前有一年时间“见习”,为试用期,不定等级。一年之后考核合格,定四等仆。
仆吏管带俸饷等同于“从九品兼未人流”,即每年俸饷31两5钱,禄米31斛半。其中,皇家支付银16两,禄米16斛,其余为差使人家支付……
只有现如今已经身兼大清国多罗贝勒、火器营左总统大臣、下五旗宗室总理、宗人府左宗人和皇家仆吏局掌印大臣这“一爵四职”的弘毅自己明白,这“皇家仆吏”,在后世,也许就成为“国家公务员[8]”了!
与此同时,弘毅亲自导演的这场民间大讨论,正在皇城内外席卷开来……
[1]今北京万寿兴隆寺。
[2]即庆丰司。清初官署名,清内务府所属机构。初名三旗牛羊群牧处,康熙十六年(1677)并归掌仪司,二十三年另置庆丰司。掌牛头羊畜牧事务。内务府每年派总管大臣轮值管理。本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等员。在皇城内及南苑、丰台、张家口外、盛亦、打牲乌拉等处,设有牛羊圈、牧厂等,均有专人负责。
[3]小篆的一种。箸,俗名筷子。因小篆的笔画圆如玉箸,所以叫玉箸篆。玉箸篆又作“玉筯篆”,顾名思义,字体笔画粗壮,犹如玉箸一般线条。如“永通万国”。玉箸篆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明代公印字体多用玉箸篆,意味着自古以来“九叠文”禁锢公印的冰山已经松动。清代百官印等级区分十分严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体有蒙古文楷书、满文、汉篆等。最常见的是汉满文对照同时出现在印面上,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点。其中汉篆中,九叠文也已不太兴盛,出现了玉箸篆、悬针篆、柳叶篆、芝英篆等等。
[4]清代官印的特质首先表现在质地方面。清代御宝质地以玉为主。银质官印是除御宝而外的实际钤用印信中的最高品质,主要为一、二品要员用印,也包括个别三品印。终清一世,有权使用银质官印的机构与臣僚,统计《会典》、清三通等,大率有如下巨职。内外文官为内三院、宗人府、衍圣公、军机事务处、各部、都察院、理藩院、盛京五部、户部总理三库事务、翰林院、内务府、詹事府、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各省都司、布政使、顺天府、奉天府;武职有公、侯、伯、经略大臣、大将军、将军、领侍卫内大臣、都统、提督、总兵、镇守挂印总兵、提督九门统领、护军统领、前锋统领、火器营、向导总领、管理伊犁、乌鲁木齐、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巴里坤等处事务大臣、伊犁分驻雅尔城总理参赞大臣、办理哈密粮饷事务大臣等。目前所见实物遗存中以武官银印为多,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向导大臣之印”、“左翼前锋统领印”、“右翼前锋统领印”、八旗护军统领印共八方、“三旗领侍卫内大臣印”,均为乾隆朝所制;上海博物馆藏有“提督广东水师总兵关防”、“湖南巡抚关防”,均为嘉庆朝所制。文职银印存世者,有“总管内务府印”、“袭封衍圣公印”,皆为乾隆十四年制造,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5]“堂印”与“行印”相对,是清朝顺治朝确立了“朝官双轨印制”之后,主要高级官员在京办公期间的公印。顺治朝“双轨印制”即“堂印”与“行印”并备。首批确定的双印机构是“顺治八年定,六部、都察院、銮仪卫等衙门官,遇行幸扈从,每衙门别铸印一颗,加‘行在’二字。其特差侍卫等,均用銮仪卫印信。”顺治八年,福临亲政,制定了一系列朝仪,冠服等制度。八年四月乙卯,世祖首次出安定门北上巡幸,先期制定了驾出巡幸制度。铸扈从官属行在印信,是驾出巡幸制的一个重要内容。至顺治十六年,双印制广及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几乎遍及所有的朝官机构。嘉庆二十五年谒陵时,曾发生了兵部行印遗失案,《清实录》及私人笔记均有记载。北京故宫博物院曾收购一方乾隆十四年所制的“行在太医院印”,可知行在印之“行在”二字系加在官称之前。
[6]官印的等级特征还表现在纽式上。官印中最高级别御宝的纽式历代相袭均为龙钮,清代的御宝也不例外。龟钮是仅次于龙钮的等级。清代妃金印及和硕亲王宝、亲王世子宝、朝鲜国王印均为龟钮。然而其龟钮与古印中龟钮形制不同。从清宫遗存的各种妃子印可见,龟的造型为首、尾均作龙形,只有身躯似龟而已。这种钮式体现了持有此类宝印之人的特殊身份。
[7]驿丞,明清之制,各州县设有驿站之地,均设驿丞。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不入品。明各府、州、县,据不同情况置驿丞,或有或无,或多或少,掌驿站车马迎送。清沿置,官秩为未入流,雍正六年(1728年)规定满人不得为驿丞。
牐,音zhá,即闸。清吏员名。掌启闭河牐,以时蓄泄。隶属河道总督府。
[8]何为“公务员”?按照《公务员法》规定,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于具职位特殊性,需单独管理的,可增设其他职位类别。
但作为公务员中一份子的弘毅,对此还有个基本解释,更好懂,就是“人民仆吏”!为何这么说?我国草创公务员制度之初,有人建议按照东洋倭国的叫法,称“文官”。但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认为,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之后,“官”者,早就成为一种和“民”相对立的特定称谓,不能反映我国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和宗旨。又有人建议用英国的“文职服务员”、“文职仆人”等称谓,但又涉嫌贬低广大“干部”。就在各方意见莫衷一是的时候,不知谁提出借用部队上为机关和首长服务的士兵的一般称谓——“公务员”。在部队,负责机关内部杂七杂八的事物的小战士,一般就叫做“公务员”。此提议迅速得到了高层同意,因为他既不是高高在上的“官”,也不是低人一等的“仆”,我国的公务员,应该是公民的一员,人民群众的一份子。所以,公务员这个词就这么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