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小说网 www.byxs.net,梦穿康熙换乾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若望二人,兼领火器营左右总统大臣。”
“臣等遵旨!”
“好!还有那新式火绳枪也要抓紧时间仿制改进,我大清必须拥有天下所有精良火器!此事火器营也可一体承担,会同兵部近日就拿出个可行的章程!”
新任火器营左右总统大臣的弘毅和汤若望赶紧领旨,众人也是一口应承。
“哦,对了,这几件事也一体纳入兵部‘密局’管辖范围,不可泄密于中外!”福临的确是善于纳谏,昨天弘毅只是一提这保密事宜,作为皇帝居然可以活学活用,当下在弘毅心中拉分不少!毕竟,即使是在后世,保密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不可懈怠!
其实,榴弹炮在十七世纪的的欧洲已经出现,它的弹道较弯曲,弹丸的落角很大,接近沿垂直方向下落,因而弹片可均匀地射向四面八方,威力巨大。只不过此时此刻,人类还没有真正发明可以用作炮射的现代榴弹。原始的榴弹最早是由中国人在公元1000年左右制造的,当时的榴弹典型设计是在一个中空的金属容器中填满火药。士兵只需点燃油绳,然后尽快将榴弹投掷出去。在当时的战斗模式中,榴弹并不十分有用,其简易设计又使得它异常危险。直到18世纪,这种武器才逐渐被人们摒弃。欧洲人到了15和16世纪,也学会了制造榴弹,并极大地提高了榴弹的威力,恰恰中国同一时期的明朝也开始使用一种叫做“开花弹”的火器。
弘毅不强求能够一朝一夕就研发出实用的榴弹、榴弹炮、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甚至更先进的火种式火绳枪【燧发枪的先驱。出现于16世纪后期欧洲,用火种或短火绳取代长火绳,开枪时才点燃,以免持续燃烧的长火绳在夜间暴露目标】、齿轮式火枪【带有簧轮击发装置,原本设计者以为该枪能取代火绳枪,但因价格昂贵,并不普及,王室贵族在当时却非常赞成这种枪的使用,有纪录的使用者包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骑兵】,还有后来的线膛、各式燧发枪【燧发击发装置:原本由十七世纪法国人发明。摈弃火绳,采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的结束。燧起击发装置包括:打火石式击发装置(燧石击发装置)、撞击式击发装置(雷~管式火枪、击锤击发枪)、中央点火式击发装置(又称为撞针枪、德莱赛针刺击发枪。弹药从枪管后端装入,针击发火)】,乃至佛格森式来福枪!(这就不必多说了吧!)更为重要和长远的思考,是通过弘毅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尽快建立和储备一批现代火器制造方面的专家人才队伍。
当然,此次动议的附加产品就是,一岁五个多月的小玄烨,第一次有了正儿八经的官职——大清火器营左总统大臣!
要知道,正史上最早设火器营是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选八旗满洲、蒙古习火器之兵,另组为营。营兵有鸟枪护军与炮甲两种,额定满洲、蒙古每佐领下鸟枪护军六人,炮甲一人,分内外二营操演,在城内的为内火器营,分枪、炮两营。在城外的为外火器营,专习鸟枪。内外二营,共有鸟枪护军五千二百多人(内有护军校、蓝翎长、队长各一百二十人,并有笔帖式十六人掌文移)炮甲八百八十人,养育兵一千六百五十人(备补充鸟枪护军),三种兵总数是七千八百多人。内外火器营分别定时训练,除操演枪、炮之外,并操演步射、骑射及各项技艺。统领火器营的为掌印总统大臣一名,总统大臣若干人,一般由王公、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都统(正一品)、前锋统领(正二品)、护军统领(正二品)、副都统(从二品)内派充任。也就是说,一旦兼任了这个职位,小小玄烨不仅仅有了爵位——多罗贝勒,而且有了一个相当于不低于从二品的官职,而这个时候,内大臣也不过从一品。关键是,这位相当于从一品的“大人”,不过是一岁半的孩童!
历史再一次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
[1]三段击是十六世纪所出现的一种火绳枪战术,在当时火枪无法连续射击的情况下,这种战术弥补了火枪射击速度慢的缺点。在明国和日本都出现过三段击的记载。这种射击方法在连发火器未发明时是一种快速持续有效的射击方法。根据《明史》记载,明朝初期平定南方(云南)的将领沐英首先在使用火器对付叛军大象等野兽兵种时有感于火药装填速度太慢而改进的一种战术射击方式。[1]具体是由三人为一个小组,先由最前面的火枪手射击,然后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上前开火。三人交替装弹、开火,使原本射击一次需要一分钟甚至更久的火绳枪效率提升三倍!近似于欧洲的半回旋战术。当时火绳枪虽然比弓弩威力大,但是火枪射击完后要经过放入火药,放入铅丸(当时真正的子弹并没问世,有的国家甚至用随处可见的石头),从枪管下抽出通条,捣实铅丸和火药,在点燃火绳瞄准敌人,射击完后偶尔要清理枪孔,(若是使用燧发枪则除了瞄准,几乎可以省去这段时间)所以放一枪大约要一分钟,(燧发枪则为半分钟,熟练的只要15秒左右,而且雨天也能使用)而射击完后的间隔近距离作战的敌人就会冲锋(尤其是骑兵),而火枪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所以西方国家就想出了一种战法,火枪队先分三排,第一排射击完后第二排射击,第二排射击时则第排和第三排交换位置,到后方装添火药等,第二射击完后再第三排射击,第二排同开始的第一排交换位置,补充弹药,第三排射击完后再由第一排射击这样来会循环间隔的时间大大的缩短了。前期的火绳枪兵用此战法可以连续不断的打击敌人的士气,并且可以惊吓敌人骑兵的马匹,在中世纪时被封建骑士们所畏惧。而到了燧发枪的问世时,由于对各种天气的适应性(雨天或下雪天可使用)以及装填的迅速和便捷(燧发枪可省去点燃的程序,减小了发射失败的几率并缩短了发射时间),燧发枪搭配三段击战法可以有效地打乱敌人的阵型并且给敌人造成大量的伤亡。因此火枪也逐渐在军事舞台上成为主角,加速了西欧封建势力的灭亡。
若望二人,兼领火器营左右总统大臣。”
“臣等遵旨!”
“好!还有那新式火绳枪也要抓紧时间仿制改进,我大清必须拥有天下所有精良火器!此事火器营也可一体承担,会同兵部近日就拿出个可行的章程!”
新任火器营左右总统大臣的弘毅和汤若望赶紧领旨,众人也是一口应承。
“哦,对了,这几件事也一体纳入兵部‘密局’管辖范围,不可泄密于中外!”福临的确是善于纳谏,昨天弘毅只是一提这保密事宜,作为皇帝居然可以活学活用,当下在弘毅心中拉分不少!毕竟,即使是在后世,保密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不可懈怠!
其实,榴弹炮在十七世纪的的欧洲已经出现,它的弹道较弯曲,弹丸的落角很大,接近沿垂直方向下落,因而弹片可均匀地射向四面八方,威力巨大。只不过此时此刻,人类还没有真正发明可以用作炮射的现代榴弹。原始的榴弹最早是由中国人在公元1000年左右制造的,当时的榴弹典型设计是在一个中空的金属容器中填满火药。士兵只需点燃油绳,然后尽快将榴弹投掷出去。在当时的战斗模式中,榴弹并不十分有用,其简易设计又使得它异常危险。直到18世纪,这种武器才逐渐被人们摒弃。欧洲人到了15和16世纪,也学会了制造榴弹,并极大地提高了榴弹的威力,恰恰中国同一时期的明朝也开始使用一种叫做“开花弹”的火器。
弘毅不强求能够一朝一夕就研发出实用的榴弹、榴弹炮、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甚至更先进的火种式火绳枪【燧发枪的先驱。出现于16世纪后期欧洲,用火种或短火绳取代长火绳,开枪时才点燃,以免持续燃烧的长火绳在夜间暴露目标】、齿轮式火枪【带有簧轮击发装置,原本设计者以为该枪能取代火绳枪,但因价格昂贵,并不普及,王室贵族在当时却非常赞成这种枪的使用,有纪录的使用者包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骑兵】,还有后来的线膛、各式燧发枪【燧发击发装置:原本由十七世纪法国人发明。摈弃火绳,采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的结束。燧起击发装置包括:打火石式击发装置(燧石击发装置)、撞击式击发装置(雷~管式火枪、击锤击发枪)、中央点火式击发装置(又称为撞针枪、德莱赛针刺击发枪。弹药从枪管后端装入,针击发火)】,乃至佛格森式来福枪!(这就不必多说了吧!)更为重要和长远的思考,是通过弘毅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尽快建立和储备一批现代火器制造方面的专家人才队伍。
当然,此次动议的附加产品就是,一岁五个多月的小玄烨,第一次有了正儿八经的官职——大清火器营左总统大臣!
要知道,正史上最早设火器营是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选八旗满洲、蒙古习火器之兵,另组为营。营兵有鸟枪护军与炮甲两种,额定满洲、蒙古每佐领下鸟枪护军六人,炮甲一人,分内外二营操演,在城内的为内火器营,分枪、炮两营。在城外的为外火器营,专习鸟枪。内外二营,共有鸟枪护军五千二百多人(内有护军校、蓝翎长、队长各一百二十人,并有笔帖式十六人掌文移)炮甲八百八十人,养育兵一千六百五十人(备补充鸟枪护军),三种兵总数是七千八百多人。内外火器营分别定时训练,除操演枪、炮之外,并操演步射、骑射及各项技艺。统领火器营的为掌印总统大臣一名,总统大臣若干人,一般由王公、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都统(正一品)、前锋统领(正二品)、护军统领(正二品)、副都统(从二品)内派充任。也就是说,一旦兼任了这个职位,小小玄烨不仅仅有了爵位——多罗贝勒,而且有了一个相当于不低于从二品的官职,而这个时候,内大臣也不过从一品。关键是,这位相当于从一品的“大人”,不过是一岁半的孩童!
历史再一次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
[1]三段击是十六世纪所出现的一种火绳枪战术,在当时火枪无法连续射击的情况下,这种战术弥补了火枪射击速度慢的缺点。在明国和日本都出现过三段击的记载。这种射击方法在连发火器未发明时是一种快速持续有效的射击方法。根据《明史》记载,明朝初期平定南方(云南)的将领沐英首先在使用火器对付叛军大象等野兽兵种时有感于火药装填速度太慢而改进的一种战术射击方式。[1]具体是由三人为一个小组,先由最前面的火枪手射击,然后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上前开火。三人交替装弹、开火,使原本射击一次需要一分钟甚至更久的火绳枪效率提升三倍!近似于欧洲的半回旋战术。当时火绳枪虽然比弓弩威力大,但是火枪射击完后要经过放入火药,放入铅丸(当时真正的子弹并没问世,有的国家甚至用随处可见的石头),从枪管下抽出通条,捣实铅丸和火药,在点燃火绳瞄准敌人,射击完后偶尔要清理枪孔,(若是使用燧发枪则除了瞄准,几乎可以省去这段时间)所以放一枪大约要一分钟,(燧发枪则为半分钟,熟练的只要15秒左右,而且雨天也能使用)而射击完后的间隔近距离作战的敌人就会冲锋(尤其是骑兵),而火枪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所以西方国家就想出了一种战法,火枪队先分三排,第一排射击完后第二排射击,第二排射击时则第排和第三排交换位置,到后方装添火药等,第二射击完后再第三排射击,第二排同开始的第一排交换位置,补充弹药,第三排射击完后再由第一排射击这样来会循环间隔的时间大大的缩短了。前期的火绳枪兵用此战法可以连续不断的打击敌人的士气,并且可以惊吓敌人骑兵的马匹,在中世纪时被封建骑士们所畏惧。而到了燧发枪的问世时,由于对各种天气的适应性(雨天或下雪天可使用)以及装填的迅速和便捷(燧发枪可省去点燃的程序,减小了发射失败的几率并缩短了发射时间),燧发枪搭配三段击战法可以有效地打乱敌人的阵型并且给敌人造成大量的伤亡。因此火枪也逐渐在军事舞台上成为主角,加速了西欧封建势力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