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yxs.net,核武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薛岳被任命为西北联军南方前线总指挥,他负责统一指挥第2、第15、第20集团军,目标是守住伏尔加格勒地区,确保德军无法有效突破这一防区,为卫立煌和西北联军的主力部队歼灭德军争取时间。
鉴于德军在高加索石油区的镇守兵力和防御工事过于密集,卫立煌很早就将军事的主攻方向定在喀山地区,他最初的计划是直接突袭莫斯科,因为这一计划过于冒险而被中央军部否决,退而求其次,他将目标重新定为歼灭整个中央集团军群。
双方的主力部队虽然只隔着一条伏尔加河,但是彼此的大规模军事调遣都集中在夜晚,彼此虽然清楚双方的主力部署位置,对于各自的军事装备的数量,以及新近的改变情况都缺乏足够的了解。
德军目前有多少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补给能力如何,这些都还是位置数,军情部所搜集的情报也只能用于估测,同样的,德军现在也很难测定西北联军的具体实力。
总兵员可以根据各种情报大致推测出来,其他的数据就比较困难了。
卫立煌所能做的就是以我为主,他将主要的炮兵力量都安置在南方,将装甲部队秘密的都抽调到北方,由于双方实质上都是以装甲部队为中枢,所以在这一区域注定要打出一场空前规模的坦克大决战。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虽然不知道德军方面是怎么盘算的,卫立煌自己坚持的相信胜利属于帝国。他的策略是要首先拿到制空权,然后再用空地结合的方式解决对手的装甲部队,最后用自己的装甲部队强推过去,在一场接近一千公里的大围歼战中快速消灭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
他已经准备好了,现在只有一个目标,那就尽早开战,从现在开始,对峙的时间拖延的越久对德国就越有利。
德国正在加快整合莫斯科和乌克兰地区的工业,扩大和恢复当地战争资源的供应产能,一旦让德国完成这种工作。大量的坦克、装甲车、飞机、大炮就会源源不断的补充到前线战场上。
……
在前线焦急等待的时刻里。中央军部和中央国防委员会内部也在进行着激烈的争吵,把握时机,乘早开战的呼声很高,同样的。反对同德国这种国家开战的声浪也很高。
宋皇帝并不希望这种争执拖延的太久。中国必须尽快的决定此事。但他也没有过多的干预中央军部和内阁政府之间的讨论,军部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内阁政府的意见倒是很统一的不支持。
主战派提供了一份报告。主和派也提供了另外一份报告,两份报告都搁置在中央宫办公厅的书桌上。
宋彪已经整理了足够多的数据和情报,而他的态度其实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抓住时机,坚决一战消灭纳粹,在德国还未能完全有效的利用前苏联地区的国家资源和社会机器之前,就将纳粹德军驱逐出前苏联和东欧地区,这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双方在主战坦克、喷气式战机上的差距,有可能在近两年内被缩小,德国在原子弹工程上的推进速度开始加快,这都是中国必须提前开战的主要因素。
宋彪一直在等,而意大利对突尼斯的军事行动试图是给了一个可以考虑的借口,虽然此事更像是纳粹同盟对中国的一次试探,如果中国反应比较激烈,意大利有可能撤退。
德国和波兰的外交部门已经在积极的活动,不断向帝国中央内阁阐明政策,确认此事是可以改变的,他们愿意加强对意大利的约束。
德波两国在华都有着较为传统的友好派,波兰驻华大使诺维特甚至有过在东北军效力的特殊履历,在北京的外交世界里享有特殊的声誉,他在中央军部的关系网之深厚,足以让伊朗、法国这些盟国大使汗颜。
在这段时间里,波兰大使诺维特甚至说服了几位退役良久的资深上将出面做游说工作,也正因为这些人的关系网很深,宋彪皇帝才故意不参与讨论,显示自己对此不持有任何立场。
在总参谋长蒋方震的主持下,中央军部一边着手让各级军部进入更紧迫的备战阶段,全国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新兵征召工作,一边进行军部之内的大争议,加上同中央政府和中央国防委员会之间的各种争议,维持过去那种高层并无定论的表面姿态。
只有在每天很晚的时刻,宋彪皇帝才会单独召见几名重要的国防委员,就战争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和部署,打还是不打,这其实只是宋彪皇帝一句话的事情,所以,表面化的争论不过是给德国人和波兰看一看而已,同时也有继续敲打英法和欧美等国,从中讹取更多的国际利益。
在内部大讨论的同时,内廷作为华皇的特使直接越过外务部,同英法讨论一系列的新问题,核心还是亚洲的去殖民化,以及战后的势力划分。
帝国要求正式的大规模介入东非,以及亚洲去殖民化的进程的再推进。
其实一切都已经非常明朗,在这个中华帝国即将称霸于世界的大时代里,只要用武力解决纳粹德国,帝国就将正式取代英美法德的欧美体系,成为新时代的唯一世界霸主。
机遇是宝贵的,绝对不容错失。
……
在这个动乱的大时代里,每个国家都处于急速的变化之中,谁也不可幸免。
意大利正在不顾德国和波兰的劝阻,以举国之力试图发动对突尼斯的进攻,对意大利来说,突尼斯是他们的灵魂之殇。也必须是他们复兴古罗马帝国辉煌的第一步。
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先后发动了三次布匿战争,最终消灭迦太基国和腓尼基文明,建立了罗马帝国对整个地中海的霸权统治,开启了古罗马帝国的全胜时期。
并不是每一个意大利人都希望通过战争重建亚平宁半岛的旧日辉煌,但至少意大利纳粹党和墨索里尼元首阁下是如此坚定的相信,只有像古罗马帝国那样通过战争重新建立在地中海的霸权,意大利才能迎来最为辉煌的新帝国时期。
所以,无论德国和波兰如何劝阻,墨索里尼元首还是义无反顾的以退出钢铁轴心为威胁。对突尼斯发起侵略战争。
此时的突尼斯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迦太基帝国。甚至连当地人也不再是腓尼基人,他们没有名将汉尼拔.巴卡,只有一个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指挥过军队正规作战的戴高乐统帅,而且是个法国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德国全面进攻法国而爆发。此时的纳粹阵营近乎拥有整个欧洲。甚至连长期同中华帝国保持特殊友好关系的西班牙、希腊、塞维利亚王国也只能勉强依靠中立立场保护自身。在纳粹德国的仆从国中,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也都派出更多的部队,而捷克、荷兰、法国、挪威、丹麦则提供工业支持。
客观来说。纳粹德国、奥地利、波兰、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都能算是非常标准的轴心国同盟,彼此都有非常强烈的清算目标,尤其是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三国,都已经在德国的支持下建立了纳粹独裁统治,并且以意大利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三国为首逐步扩大对南斯拉夫的入侵。
中华帝国、英法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特别是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主要扶持对象一直是希腊,土耳其则处于中立态势,但被德国拉拢的幅度更大。
英法不是不想和纳粹德国竞争盟友,而是确实有心无力,中华帝国则有其他的考量,并不热衷于在巴尔干地区扩大盟友范围。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中华帝国的整个外交政策依然和战前没有太大的变化,现阶段仍然是极力稳固在亚洲的势力范围,在非洲以埃塞俄比亚为主要盟国和战略支柱,在南美扶持巴西,在欧洲扶持西班牙、瑞典和法国,同美国保持密切的经济、文化、外交的长期合作关系,相互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但不结盟。
因为中华帝国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全面爆发的这个阶段,帝国还是继续采取既支持英法,又同时拆台的大政策,乘机削弱英法在亚洲和非洲殖民统治,以及英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势力都同时受到中德两国的削弱... -->>
薛岳被任命为西北联军南方前线总指挥,他负责统一指挥第2、第15、第20集团军,目标是守住伏尔加格勒地区,确保德军无法有效突破这一防区,为卫立煌和西北联军的主力部队歼灭德军争取时间。
鉴于德军在高加索石油区的镇守兵力和防御工事过于密集,卫立煌很早就将军事的主攻方向定在喀山地区,他最初的计划是直接突袭莫斯科,因为这一计划过于冒险而被中央军部否决,退而求其次,他将目标重新定为歼灭整个中央集团军群。
双方的主力部队虽然只隔着一条伏尔加河,但是彼此的大规模军事调遣都集中在夜晚,彼此虽然清楚双方的主力部署位置,对于各自的军事装备的数量,以及新近的改变情况都缺乏足够的了解。
德军目前有多少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补给能力如何,这些都还是位置数,军情部所搜集的情报也只能用于估测,同样的,德军现在也很难测定西北联军的具体实力。
总兵员可以根据各种情报大致推测出来,其他的数据就比较困难了。
卫立煌所能做的就是以我为主,他将主要的炮兵力量都安置在南方,将装甲部队秘密的都抽调到北方,由于双方实质上都是以装甲部队为中枢,所以在这一区域注定要打出一场空前规模的坦克大决战。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虽然不知道德军方面是怎么盘算的,卫立煌自己坚持的相信胜利属于帝国。他的策略是要首先拿到制空权,然后再用空地结合的方式解决对手的装甲部队,最后用自己的装甲部队强推过去,在一场接近一千公里的大围歼战中快速消灭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
他已经准备好了,现在只有一个目标,那就尽早开战,从现在开始,对峙的时间拖延的越久对德国就越有利。
德国正在加快整合莫斯科和乌克兰地区的工业,扩大和恢复当地战争资源的供应产能,一旦让德国完成这种工作。大量的坦克、装甲车、飞机、大炮就会源源不断的补充到前线战场上。
……
在前线焦急等待的时刻里。中央军部和中央国防委员会内部也在进行着激烈的争吵,把握时机,乘早开战的呼声很高,同样的。反对同德国这种国家开战的声浪也很高。
宋皇帝并不希望这种争执拖延的太久。中国必须尽快的决定此事。但他也没有过多的干预中央军部和内阁政府之间的讨论,军部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内阁政府的意见倒是很统一的不支持。
主战派提供了一份报告。主和派也提供了另外一份报告,两份报告都搁置在中央宫办公厅的书桌上。
宋彪已经整理了足够多的数据和情报,而他的态度其实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抓住时机,坚决一战消灭纳粹,在德国还未能完全有效的利用前苏联地区的国家资源和社会机器之前,就将纳粹德军驱逐出前苏联和东欧地区,这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双方在主战坦克、喷气式战机上的差距,有可能在近两年内被缩小,德国在原子弹工程上的推进速度开始加快,这都是中国必须提前开战的主要因素。
宋彪一直在等,而意大利对突尼斯的军事行动试图是给了一个可以考虑的借口,虽然此事更像是纳粹同盟对中国的一次试探,如果中国反应比较激烈,意大利有可能撤退。
德国和波兰的外交部门已经在积极的活动,不断向帝国中央内阁阐明政策,确认此事是可以改变的,他们愿意加强对意大利的约束。
德波两国在华都有着较为传统的友好派,波兰驻华大使诺维特甚至有过在东北军效力的特殊履历,在北京的外交世界里享有特殊的声誉,他在中央军部的关系网之深厚,足以让伊朗、法国这些盟国大使汗颜。
在这段时间里,波兰大使诺维特甚至说服了几位退役良久的资深上将出面做游说工作,也正因为这些人的关系网很深,宋彪皇帝才故意不参与讨论,显示自己对此不持有任何立场。
在总参谋长蒋方震的主持下,中央军部一边着手让各级军部进入更紧迫的备战阶段,全国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新兵征召工作,一边进行军部之内的大争议,加上同中央政府和中央国防委员会之间的各种争议,维持过去那种高层并无定论的表面姿态。
只有在每天很晚的时刻,宋彪皇帝才会单独召见几名重要的国防委员,就战争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和部署,打还是不打,这其实只是宋彪皇帝一句话的事情,所以,表面化的争论不过是给德国人和波兰看一看而已,同时也有继续敲打英法和欧美等国,从中讹取更多的国际利益。
在内部大讨论的同时,内廷作为华皇的特使直接越过外务部,同英法讨论一系列的新问题,核心还是亚洲的去殖民化,以及战后的势力划分。
帝国要求正式的大规模介入东非,以及亚洲去殖民化的进程的再推进。
其实一切都已经非常明朗,在这个中华帝国即将称霸于世界的大时代里,只要用武力解决纳粹德国,帝国就将正式取代英美法德的欧美体系,成为新时代的唯一世界霸主。
机遇是宝贵的,绝对不容错失。
……
在这个动乱的大时代里,每个国家都处于急速的变化之中,谁也不可幸免。
意大利正在不顾德国和波兰的劝阻,以举国之力试图发动对突尼斯的进攻,对意大利来说,突尼斯是他们的灵魂之殇。也必须是他们复兴古罗马帝国辉煌的第一步。
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先后发动了三次布匿战争,最终消灭迦太基国和腓尼基文明,建立了罗马帝国对整个地中海的霸权统治,开启了古罗马帝国的全胜时期。
并不是每一个意大利人都希望通过战争重建亚平宁半岛的旧日辉煌,但至少意大利纳粹党和墨索里尼元首阁下是如此坚定的相信,只有像古罗马帝国那样通过战争重新建立在地中海的霸权,意大利才能迎来最为辉煌的新帝国时期。
所以,无论德国和波兰如何劝阻,墨索里尼元首还是义无反顾的以退出钢铁轴心为威胁。对突尼斯发起侵略战争。
此时的突尼斯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迦太基帝国。甚至连当地人也不再是腓尼基人,他们没有名将汉尼拔.巴卡,只有一个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指挥过军队正规作战的戴高乐统帅,而且是个法国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德国全面进攻法国而爆发。此时的纳粹阵营近乎拥有整个欧洲。甚至连长期同中华帝国保持特殊友好关系的西班牙、希腊、塞维利亚王国也只能勉强依靠中立立场保护自身。在纳粹德国的仆从国中,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也都派出更多的部队,而捷克、荷兰、法国、挪威、丹麦则提供工业支持。
客观来说。纳粹德国、奥地利、波兰、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都能算是非常标准的轴心国同盟,彼此都有非常强烈的清算目标,尤其是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三国,都已经在德国的支持下建立了纳粹独裁统治,并且以意大利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三国为首逐步扩大对南斯拉夫的入侵。
中华帝国、英法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特别是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主要扶持对象一直是希腊,土耳其则处于中立态势,但被德国拉拢的幅度更大。
英法不是不想和纳粹德国竞争盟友,而是确实有心无力,中华帝国则有其他的考量,并不热衷于在巴尔干地区扩大盟友范围。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中华帝国的整个外交政策依然和战前没有太大的变化,现阶段仍然是极力稳固在亚洲的势力范围,在非洲以埃塞俄比亚为主要盟国和战略支柱,在南美扶持巴西,在欧洲扶持西班牙、瑞典和法国,同美国保持密切的经济、文化、外交的长期合作关系,相互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但不结盟。
因为中华帝国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全面爆发的这个阶段,帝国还是继续采取既支持英法,又同时拆台的大政策,乘机削弱英法在亚洲和非洲殖民统治,以及英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势力都同时受到中德两国的削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