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小说网 www.byxs.net,重生之大科学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从次日起,孙元起开始处理一些收尾工作。"《》"..
衙门里的事务倒还好说,交给杨度、章士钊、刘师培等人就可以了。自从获知孙元起升任学部左侍郎后,杨度的工作积极性明显见长。最初孙元起有些不解,还以为是他突然良心,决定洗心革面从头做人,认真报答每年两三千两白银的高薪呢。后来才发觉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感情杨度把升职的原因归结为对他建议的采纳了!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心目中,几乎都有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作为幕僚、谋士,最能体现他们价值的地方,无疑就是的谋略计策得以采纳;他们心目中的知己,无疑就是对他们言听计从的主公。这也是为诸葛亮不投曹操而跟着刘备、王猛不随桓温而选择苻坚的原因。
曹操本身就是个谋略大家,帐下更是智将如云、谋士如雨,像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等人,都冠绝一时。如果诸葛亮投奔曹操,顶多只能和其他谋士争宠卖萌。遇到关键时候,曹操多数会把诸人意见撇在一边,来个乾纲独断。这样的话,诸葛亮会有多少成就感呢?
而他选择刘备,那效果就非常不一样了。大耳儿虽然野心不小,无奈点儿实在太背,屡战屡败,惶惶如丧家之犬,被人撵得四处流窜。而且大耳儿就是个丧门星,投奔谁谁倒霉。他先后投靠刘焉、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七个势力,比三姓家奴吕奉先还多4个!可除了曹白脸,其他的六家都让人给灭了。
等大耳儿逃到新野,手下猛将倒是有关羽、张飞、张云等三数人——能不猛么?不猛的话,在历次打败仗时早被人枭了首!可说到谋士,那就马尾穿豆腐——提都不能提了。大舅哥糜竺、糜芳,顶多算个账房掌柜;孙乾、简雍,勉强能抄书认字;至于伊籍,当时还是个二五仔;徐庶倒是大才,可惜被曹白脸挖了墙角。如此说来,大耳儿能不一直打败仗么?能够活到遇见诸葛神师,简直是惊天动地的大造化。
听说诸葛神师有经天纬地之才,大耳儿三顾茅庐,连冒牌皇叔的面子都不要了。请出诸葛神师后,大耳儿是尊崇备至、言听计从,一再表明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纵使好基友关羽、张飞吃醋,也在所不惜。大耳儿临终前,嘱咐刘白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对诸葛神师更是说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来。就凭这份信任、这份交心,诸葛亮不选择刘备还能选择谁?
杨度来到湖北,最初是信心满怀,以为终于可以一展所学的帝王术。可是渐渐他就失望了,孙元起只对建学校感兴趣,对官场权力斗争并不热心,即便遇到纠纷,也多是主动退让一步,避开与人刀兵相见。平日里,衙门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章士钊、刘师培处理就可以了,完全不用这个大才出手。一久,杨度开始感觉怀才不遇,颇有些郁郁不得志。
直到来了陈夔龙。总督这种终极b,绝不是小小的提学使所能撼动的。然而陈夔龙对孙元起心中或已存在偏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斗智斗勇。这不正是我杨度大展身手的时机么?
面对陈夔龙的步步紧逼,孙元起终于开始考虑下一步的行止。在这个时候,杨度给出了走、和、战的上中下三策。但在内心里,他却最希望孙元起选择下策,提学使和总督大战一回,好让有个小试牛刀的机会。凭孙元起雄厚的背景,即便败了,也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当官嘛!
他最不希望的是孙元起选择中策,向陈夔龙俯首称臣。一个男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仅仅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就卑躬屈膝,以后如何做大事?又如何争天下?
接下来的日子,孙元起着实让杨度不爽:有选择中策的趋势不说,而且还优柔寡断,一点都没有为上位者的杀伐果断。杨度心里暗地决定:如果孙元起真的选了这个中策,等干完这一任,便辞幕而去。
在两三个月的安静之后,谁知去了一趟北京,立马升职学部左侍郎,正是给出的上策。说明?这说明孙元起对言听计从,而且他还沉得住气,不声不响就把这件事儿给做了。心中千回百转,脸上波澜不惊,果然是干大事的料子!
对于孙元起出任学部左侍郎,杨度有更多的期待:到了京中,自然没有建设学校、招收学生的琐事,应该一门心思放到官场上,争取早日实现从侍郎到尚书的跨越。是的,北京正是我杨度运筹帷幄的战场!争取五年之内使得大人成为尚书,八年之内进入军机处,那时候大人正好四十不惑。在军机处呆上十多二十年,足以把持朝纲。以后会不会乾坤变色,还不是看大人一言而决?
杨度每想到这里,便血脉贲张、干劲十足,就是绕武昌城跑三圈也不觉得累。
孙元起大致猜到杨度的心思,有些忍俊不禁。不过看他突然间积极性上涨一个数量级,你觉得孙元起会傻呵呵地告诉他事实真相么?
这些日子,孙元起主要忙着去各个学堂视察,防止学堂教学科研因为的离开而人去政息。尤其两湖师范学堂、湖北高等工业学堂的几个研究所,更是巡视的重中之重。它们可是承担着汽车研究的部分任务,如果因为它们的原因而导致爽约,那... -->>
从次日起,孙元起开始处理一些收尾工作。"《》"..
衙门里的事务倒还好说,交给杨度、章士钊、刘师培等人就可以了。自从获知孙元起升任学部左侍郎后,杨度的工作积极性明显见长。最初孙元起有些不解,还以为是他突然良心,决定洗心革面从头做人,认真报答每年两三千两白银的高薪呢。后来才发觉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感情杨度把升职的原因归结为对他建议的采纳了!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心目中,几乎都有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作为幕僚、谋士,最能体现他们价值的地方,无疑就是的谋略计策得以采纳;他们心目中的知己,无疑就是对他们言听计从的主公。这也是为诸葛亮不投曹操而跟着刘备、王猛不随桓温而选择苻坚的原因。
曹操本身就是个谋略大家,帐下更是智将如云、谋士如雨,像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等人,都冠绝一时。如果诸葛亮投奔曹操,顶多只能和其他谋士争宠卖萌。遇到关键时候,曹操多数会把诸人意见撇在一边,来个乾纲独断。这样的话,诸葛亮会有多少成就感呢?
而他选择刘备,那效果就非常不一样了。大耳儿虽然野心不小,无奈点儿实在太背,屡战屡败,惶惶如丧家之犬,被人撵得四处流窜。而且大耳儿就是个丧门星,投奔谁谁倒霉。他先后投靠刘焉、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七个势力,比三姓家奴吕奉先还多4个!可除了曹白脸,其他的六家都让人给灭了。
等大耳儿逃到新野,手下猛将倒是有关羽、张飞、张云等三数人——能不猛么?不猛的话,在历次打败仗时早被人枭了首!可说到谋士,那就马尾穿豆腐——提都不能提了。大舅哥糜竺、糜芳,顶多算个账房掌柜;孙乾、简雍,勉强能抄书认字;至于伊籍,当时还是个二五仔;徐庶倒是大才,可惜被曹白脸挖了墙角。如此说来,大耳儿能不一直打败仗么?能够活到遇见诸葛神师,简直是惊天动地的大造化。
听说诸葛神师有经天纬地之才,大耳儿三顾茅庐,连冒牌皇叔的面子都不要了。请出诸葛神师后,大耳儿是尊崇备至、言听计从,一再表明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纵使好基友关羽、张飞吃醋,也在所不惜。大耳儿临终前,嘱咐刘白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对诸葛神师更是说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来。就凭这份信任、这份交心,诸葛亮不选择刘备还能选择谁?
杨度来到湖北,最初是信心满怀,以为终于可以一展所学的帝王术。可是渐渐他就失望了,孙元起只对建学校感兴趣,对官场权力斗争并不热心,即便遇到纠纷,也多是主动退让一步,避开与人刀兵相见。平日里,衙门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章士钊、刘师培处理就可以了,完全不用这个大才出手。一久,杨度开始感觉怀才不遇,颇有些郁郁不得志。
直到来了陈夔龙。总督这种终极b,绝不是小小的提学使所能撼动的。然而陈夔龙对孙元起心中或已存在偏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斗智斗勇。这不正是我杨度大展身手的时机么?
面对陈夔龙的步步紧逼,孙元起终于开始考虑下一步的行止。在这个时候,杨度给出了走、和、战的上中下三策。但在内心里,他却最希望孙元起选择下策,提学使和总督大战一回,好让有个小试牛刀的机会。凭孙元起雄厚的背景,即便败了,也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当官嘛!
他最不希望的是孙元起选择中策,向陈夔龙俯首称臣。一个男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仅仅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就卑躬屈膝,以后如何做大事?又如何争天下?
接下来的日子,孙元起着实让杨度不爽:有选择中策的趋势不说,而且还优柔寡断,一点都没有为上位者的杀伐果断。杨度心里暗地决定:如果孙元起真的选了这个中策,等干完这一任,便辞幕而去。
在两三个月的安静之后,谁知去了一趟北京,立马升职学部左侍郎,正是给出的上策。说明?这说明孙元起对言听计从,而且他还沉得住气,不声不响就把这件事儿给做了。心中千回百转,脸上波澜不惊,果然是干大事的料子!
对于孙元起出任学部左侍郎,杨度有更多的期待:到了京中,自然没有建设学校、招收学生的琐事,应该一门心思放到官场上,争取早日实现从侍郎到尚书的跨越。是的,北京正是我杨度运筹帷幄的战场!争取五年之内使得大人成为尚书,八年之内进入军机处,那时候大人正好四十不惑。在军机处呆上十多二十年,足以把持朝纲。以后会不会乾坤变色,还不是看大人一言而决?
杨度每想到这里,便血脉贲张、干劲十足,就是绕武昌城跑三圈也不觉得累。
孙元起大致猜到杨度的心思,有些忍俊不禁。不过看他突然间积极性上涨一个数量级,你觉得孙元起会傻呵呵地告诉他事实真相么?
这些日子,孙元起主要忙着去各个学堂视察,防止学堂教学科研因为的离开而人去政息。尤其两湖师范学堂、湖北高等工业学堂的几个研究所,更是巡视的重中之重。它们可是承担着汽车研究的部分任务,如果因为它们的原因而导致爽约,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