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老子还懂得微积分呢…… (2/2)
八一小说网 www.byxs.net,锦衣杀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私塾,都是有严格的人数限制的。一般的家庭,也没有能力供应自己的孩子上学。在西北地区,地少人稀。地瘠民贫,读书人的数量就更少了。教学质量也无法和别的地区相比。大明朝的进士,基本上都是来自东南一带,来自西北地区的,可谓是少之又少。
但是,和科举考试中举的名额比起来,读书人的数量,还是相当多的。一个读书人里面,最终能考中举人的,还不到一个。而一千个读书人里面,能考中进士的,估计也不到一个。换言之,就是有很多的读书人,其实都是穷困潦倒的,必须另谋出路。
对于屡屡落榜的读书人来说,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呢?继续苦读三年,下次再考,当然是一条出路。
给人当先生,做幕僚,担当师爷的角色,也是一条出路。兴办学堂,教书育人,也是一条出路。徐兴夏现在提供给他们的,就是第三条出路。无论是什么地方的读书人,只要愿意到宁夏镇来教书,都可以获得丰厚的待遇。
由于徐兴夏的反贼身份,愿意到来的读书人数量,当然不会很多。毕竟,大多数的读书人,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对造反谋逆之类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李自成轰轰烈烈的打遍了半个中国,始终招收不到合适的军师,就是这个缘故。但是,也不排除有少数的读书人,在屡屡落榜以后,对朝廷非常不满。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很多读书人,现自己榜上无名,第一时间想到,就是这里面有黑幕,有暗箱操作,一定是有人作弊了。如果当时的世道又十分黑暗的话,这种怀疑会更加的强烈。他们希望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希望知道真相,希望自己的落榜命运得到改变。如果这些诉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痛恨朝廷,痛恨科举。一怒之下,就会投靠到“反贼”这边来。
好像唐朝时候的黄巢,就是因为考试屡屡落榜,一怒之下,就参加了暴乱的。黄巢的诗句,还是很有水平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黄巢的诗句。又好像当世的范文程,也是因为考虑屡屡落榜,干脆到辽东地区去谋生,投靠了皇太极。和这些人相比,徐兴夏的名号,还算是好听的。加上张天豪的诱惑,倒也陆陆续续的来了十几个秀才之类的人物。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贺逢圣继续留在了庆王府,继续他的庆王府学堂教学。原来由庆王府放的钱粮,自然是徐兴夏接过来了。徐兴夏对于贺逢圣的酬劳,是不增加,也不减少。原来庆王府给他多少的酬劳,现在白衣军也给他多少的酬劳。
徐兴夏也不敢贸然的邀请贺逢圣为自己效力。根据后世的记载,这个贺逢圣,是比较难对付的。张献忠占领湖广的时候,曾经请他出山,结果被他拒绝。张献忠派人抓他,他干脆就跳水自杀。可见,这个贺逢圣,骨头还是挺硬的。万一他拒绝自己的要求,又或者干脆自杀的话,倒是损失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了。
本来,徐兴夏是准备让贺逢圣担任教育司的管事的。在明末的历史上,贺逢圣就是以教书育人出名的,门下的弟子非常多。以他的身份地位,担任这个职位,一点问题都没有。或许,还有一些号召作用。现在的宁夏镇,包括所有被白衣军控制的区域,都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普及基础的文化知识。简单的来说,就是认字。连基本的汉子都不认得,能做什么大事呢?这是必须改变的。
为此,他让张天豪出面试探了几次,看看贺逢圣是否有意思出山。结果,他得到的结果,都是贺逢圣明确的拒绝了。既然贺逢圣不肯合作,徐兴夏也就渐渐的心冷了。他让张天豪不要再去袭扰对方,彻底的断绝了招揽贺逢圣的念头。
同时,他的内心,也有点不服气。麻痹的,不要以为老子就得依靠你们才能成事。天底下不如意的文人多了去,认识几个字有什么了不起?老子还懂得微积分呢!那又有什么用?打游戏的时候还不是照样被别人秒杀?找工作还不是一样被歧视?
其实,宁夏镇正准备开展大规模的扫盲活动。管事会已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宣传,鼓励大家读书认字,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徐兴夏的意思,是每个人三天认识一个字。一年下来,能认识一个字左右。坚持五年左右的时间,认得五个字,就能看懂大部分的文章了。当然,这样的要求是最低的。
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举办夜校。当时的民众,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熄了灯以后,不是呼呼大睡,就是两夫妻忙着造人。要他们晚上抽出一个时辰的时间来学习,问题是不大的。后世的新中国,不就是这样挺过来的吗?有后世的经验教训,徐兴夏相信自己的道路,是肯定不会走错的。
夜校的扫盲运动,先在白衣军内部起。根据徐兴夏的命令,白衣军的所有部队,晚上的训练科目,固定有一个时辰是学习文化。前半段抽查昨天学习的内容,后半段学习新的内容。期间,穿插一些文章讲读。扫盲运动想要一下子立竿见影,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持之以恒,效果是一定会显示出来的。
为了帮助扫盲运动开展得更加成功。徐兴夏还抽时间,编写了三本书,一本是《数学基础》,一本是《物理基础》,一本是《化学基础》,尽可能的将自己懂得的基本常识,都编入这三本书里面。有这三本书存在,夜校的老师,就算自己不是很懂,照本宣科就是了。
如果有什么疑惑,老师就和学生们一起研究。当时的条件,的确非常的有限,想要找几个合格的老师,根本不可能。懂得算术的老师已经很少很少,懂得物理和化学的,基本没有。幸好,这三本书涉及的,都是很基础的常识,没有什么深奥之处。
的私塾,都是有严格的人数限制的。一般的家庭,也没有能力供应自己的孩子上学。在西北地区,地少人稀。地瘠民贫,读书人的数量就更少了。教学质量也无法和别的地区相比。大明朝的进士,基本上都是来自东南一带,来自西北地区的,可谓是少之又少。
但是,和科举考试中举的名额比起来,读书人的数量,还是相当多的。一个读书人里面,最终能考中举人的,还不到一个。而一千个读书人里面,能考中进士的,估计也不到一个。换言之,就是有很多的读书人,其实都是穷困潦倒的,必须另谋出路。
对于屡屡落榜的读书人来说,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呢?继续苦读三年,下次再考,当然是一条出路。
给人当先生,做幕僚,担当师爷的角色,也是一条出路。兴办学堂,教书育人,也是一条出路。徐兴夏现在提供给他们的,就是第三条出路。无论是什么地方的读书人,只要愿意到宁夏镇来教书,都可以获得丰厚的待遇。
由于徐兴夏的反贼身份,愿意到来的读书人数量,当然不会很多。毕竟,大多数的读书人,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对造反谋逆之类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李自成轰轰烈烈的打遍了半个中国,始终招收不到合适的军师,就是这个缘故。但是,也不排除有少数的读书人,在屡屡落榜以后,对朝廷非常不满。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很多读书人,现自己榜上无名,第一时间想到,就是这里面有黑幕,有暗箱操作,一定是有人作弊了。如果当时的世道又十分黑暗的话,这种怀疑会更加的强烈。他们希望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希望知道真相,希望自己的落榜命运得到改变。如果这些诉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痛恨朝廷,痛恨科举。一怒之下,就会投靠到“反贼”这边来。
好像唐朝时候的黄巢,就是因为考试屡屡落榜,一怒之下,就参加了暴乱的。黄巢的诗句,还是很有水平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黄巢的诗句。又好像当世的范文程,也是因为考虑屡屡落榜,干脆到辽东地区去谋生,投靠了皇太极。和这些人相比,徐兴夏的名号,还算是好听的。加上张天豪的诱惑,倒也陆陆续续的来了十几个秀才之类的人物。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贺逢圣继续留在了庆王府,继续他的庆王府学堂教学。原来由庆王府放的钱粮,自然是徐兴夏接过来了。徐兴夏对于贺逢圣的酬劳,是不增加,也不减少。原来庆王府给他多少的酬劳,现在白衣军也给他多少的酬劳。
徐兴夏也不敢贸然的邀请贺逢圣为自己效力。根据后世的记载,这个贺逢圣,是比较难对付的。张献忠占领湖广的时候,曾经请他出山,结果被他拒绝。张献忠派人抓他,他干脆就跳水自杀。可见,这个贺逢圣,骨头还是挺硬的。万一他拒绝自己的要求,又或者干脆自杀的话,倒是损失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了。
本来,徐兴夏是准备让贺逢圣担任教育司的管事的。在明末的历史上,贺逢圣就是以教书育人出名的,门下的弟子非常多。以他的身份地位,担任这个职位,一点问题都没有。或许,还有一些号召作用。现在的宁夏镇,包括所有被白衣军控制的区域,都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普及基础的文化知识。简单的来说,就是认字。连基本的汉子都不认得,能做什么大事呢?这是必须改变的。
为此,他让张天豪出面试探了几次,看看贺逢圣是否有意思出山。结果,他得到的结果,都是贺逢圣明确的拒绝了。既然贺逢圣不肯合作,徐兴夏也就渐渐的心冷了。他让张天豪不要再去袭扰对方,彻底的断绝了招揽贺逢圣的念头。
同时,他的内心,也有点不服气。麻痹的,不要以为老子就得依靠你们才能成事。天底下不如意的文人多了去,认识几个字有什么了不起?老子还懂得微积分呢!那又有什么用?打游戏的时候还不是照样被别人秒杀?找工作还不是一样被歧视?
其实,宁夏镇正准备开展大规模的扫盲活动。管事会已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宣传,鼓励大家读书认字,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徐兴夏的意思,是每个人三天认识一个字。一年下来,能认识一个字左右。坚持五年左右的时间,认得五个字,就能看懂大部分的文章了。当然,这样的要求是最低的。
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举办夜校。当时的民众,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熄了灯以后,不是呼呼大睡,就是两夫妻忙着造人。要他们晚上抽出一个时辰的时间来学习,问题是不大的。后世的新中国,不就是这样挺过来的吗?有后世的经验教训,徐兴夏相信自己的道路,是肯定不会走错的。
夜校的扫盲运动,先在白衣军内部起。根据徐兴夏的命令,白衣军的所有部队,晚上的训练科目,固定有一个时辰是学习文化。前半段抽查昨天学习的内容,后半段学习新的内容。期间,穿插一些文章讲读。扫盲运动想要一下子立竿见影,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持之以恒,效果是一定会显示出来的。
为了帮助扫盲运动开展得更加成功。徐兴夏还抽时间,编写了三本书,一本是《数学基础》,一本是《物理基础》,一本是《化学基础》,尽可能的将自己懂得的基本常识,都编入这三本书里面。有这三本书存在,夜校的老师,就算自己不是很懂,照本宣科就是了。
如果有什么疑惑,老师就和学生们一起研究。当时的条件,的确非常的有限,想要找几个合格的老师,根本不可能。懂得算术的老师已经很少很少,懂得物理和化学的,基本没有。幸好,这三本书涉及的,都是很基础的常识,没有什么深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