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yxs.net,帝国的荣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一日。刘浩然拿出这些草案与李善长等人商议。 …
李善长等人首先看的是教育改革草案,看完之后,李善长诧异地问道:“陛下,这教育制度又要改进吗?”
刘浩然不由笑了。在大明各种机制改革中,教育可以说是改得最频繁的,从此前的科举到国考,再到学考、政考分开,后来又是专学、大学分设,基本上每两年就是一次大变动。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经民财,善教得民心。”刘浩然只用孟子的一句话回答了李善长的疑
。
李善长等人听明白了,他们原本就知道刘浩然对大明的教育是十分的重视,光是大明每年投入到教育和与之一体的科研上的钱几乎占到大明全国财政开支的一半,甚至在北伐时期。这个基数也是依然保持着。而频繁的教育改制,也是他想为大明找到一个合适的、完善的教育体制。
当然了,李善长等听出了,这个教字里除了教育,还包括教化宣传。刘浩然对这两全部门的重视,从学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均加直学士衔就可以看出。
冯国用抬起头,提出一个建议:“陛下,教育做了改进,军事教育也该当做出一些改进。如从童学咎业开始,便可招录合适的少年入军事学校,如同业学。然后再升入士官学堂和军官学堂,可以取消士官和军官预备学堂。”
刘浩然眼睛不由一亮,这的确是个办法。一般少年童学毕业便是十二岁,可招录进军事学校,一边继续进行国民基础教育,一边进行军事基础教育。
“国用,你细细说一下。”
“是的陛下,依臣之见。这种军事学校可称之为武备学校。直接从童学毕业生中招录。三年之后。如果学子们觉得成绩不理想,考取军官学堂无望者,此时可报考士官学堂,经过四只教育。当是合格的士官。此后在军队中历练之后还可至军官学堂深造;而成绩优异者可继续读满武备学校的此后三年,考入陆海军官学堂,如果还有落选者可送入士官学校,经过两年教育,也会成为合格的士官。”
听完这里,刘浩然不由沉思,这样一来,一个大明少年可能从十二岁开始就接受军事练,一直到军官学堂毕业,预计在军事教育方面需要花费九到十年时间。也就是说,他从少年到青年这一漫长的岁月完全沉浸在军事教育的氛围里。这样教育出来的军官难道不是大明的军官团和斯巴达吗?但是弊端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军人可能会无比地冷酷,以服从为天职,以战争为业,而他们的人性可能被削弱甚至被剥夺。
“战场上的事还是交给职业军人吧。”刘浩然权衡了利弊,最好还是同意了冯国用的建议。
接着,李善长、刘承志、李道君对教育改革草案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大学实行宽进严出制度,那么大学生的命运完全就掌握在大学讲师或教授手里了,如果没有监督的话,有可能出弊端。
“绝对的权力如果没有监督。就会产生绝对的腐败。”刘浩然感叹道,当时他也没有想到这一点。记得在另一个世界,某些教授的行为使得人们将这个原本很神圣的职位称之为“叫兽”并戏称之白天为教授,晚上是禽兽。而大明现在执行的是比另一个世界更严厉的宽进严出制度,一个教授或讲师在某课目上判定你不及格你拿不到足够的学分,却是怎么也毕业不了,尤其是必修和主修课目。
“诸位爱卿有什么好的建议?”
“臣有些愚见。”李道君开口道,“臣是读过江宁大学的,知道学子们的辛苦,也明白陛下此举的用意。依臣看来,首先要对讲师、教授进行一种监督。如三年或五年评定一次,学校或学部可向在读或已经毕业的学子发出通知,由他们对曾经受教的讲师和教授进行评定。如风评太差者,或者对反映的问题情况进行审查,属实者可以取消该讲师或教授资格,这样也让那些不正的讲师或教授有忌惮之心。”
刘浩然点点头。这倒不失为一个办法,又是那些毕业的学子,已经不再像还在学的学子那样顾及,如果那位讲师或教授过去做得太过分的话,难保该学子不会检举。但是这其中也有问题,那就是如果该学子贿略教授或讲师得以及格,他自然不会傻得去检举那位讲师或教授,给自己找麻烦。而且刘浩然为了保证身为大明各项科研领域领头人的教授在学术研究不会受到政治、商业以及资金来源的牵制和困扰,准备推行终身教授制度。一旦被授予终身教授,学部和学校都不得强迫该教授退休。
这时,身为南京大学教授的刘承志有了不同的意见:“陛下,臣是一名教授,而且是第一批被授予终身教授。臣站在教授立场上说说自己的意见。”
“能成为教授者。无一不是德高望重或是学术大成之人,这样的人无不惜爱自己的名声,虽然有极少数不正之教授,但是臣相信,绝大部分教授还是称职的。而且不少教授治学严谨,自然对学生也是严格要求,有些不明深意的学子可能认为该教授是在故意刁难他,如果真如之明所行制度,这些学子可能在毕业后反咬该教授一口。就算查之无实,爱惜名声的教授也会认为这是蒙辱,甚至有可能就此辞职退休。”
“而且我大明尊师重道甚浓。有些学子受少数不正教授欺压,他们也不敢对自己的授业老师提出不良评定。就算有些学子鼓足勇气揭发不正教授恶行。也有可能今后受到鄙视,连自己的业师都要反咬,此后谁还会去信任他?”
刘浩然不由点点头,这话说得在理,他思量了一会,又向众人问道:“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被刘承志反驳一通,李道君虽然依然面不改色,但是却不敢再言了。这时李善长开口了。
“陛下,依臣之言,不如先给学子们更多的选择。如一所大学。、门课必须有两名以上讲师或教授授 讲师或教授品行如何,学术高低学子们应该心里有数,就算不知道也会向学长们打听。有了选择,学子们自然会选择学术高,品行良正的讲师或教授。而学校和学部可依据拜入其门下的学子多寡来定其是否升迁和评定。”
果然是妙计,连刘承志也不由为之称赞。如果说李道君之计过于阴谋。而李善长之策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虽然从某种意义上都是对讲师或教授的一种评定,但是李道君之计过于极端,而李善长之谋就完全可以摆在明面上。学子自由选择课目业师。你品行不端、学术不高,学子们是看在眼里的,他们会用行动去投票,谁好就投到谁门下。你门下弟子不多,这说明你不是学术不精就是品行不端,想升做教授那是没门的,甚至你就算当上了教授,因为学生太少,学校也不能白养你。可能会解聘你。
“陛下。李大人所策极是,但是有个问题。一是如此一来,讲师和教授需要更多,二来如果该讲师和教授受敬重,愿投门下的学子会太多,一个人怎么顾得过来?”
“传义担忧的极是,可以这样设定,本科士主要由讲师、高级讲师负责授业,副教授、教授只讲授少数重要的课目,而只有硕士生、博士生才会在副教授和教授引领下学习,终身教授只负责授业博士生。如何?”
这等分级刘浩然很早就在大明大学里推行。只是没有完全普及,而且有些模糊不清,看来这次刘浩然准备将其划分清楚。
“陛下所言极是,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刘承志答道。
“陛下。还可以对讲师、高级讲师升迁副教授和教授严格把关,而教授升迁终身教授需要五到七年考察期方可授予。”冯国用建议道,他是参考军中军衔升迁制度,大明军中从尉官升校官,从校官升将官,一次比一次难,而且校官升将官也有类似的考察期,如大校升为准将,准将不是正式的将官,但是可以行使少将的职权,在两年里,如果你的指挥能力及其他合格,正式授予你少将军衔,你也就算正式迈入将官序
。
“陛下,臣建议可在大学里设立一个学位理事余,由德高望重之教授和终身教授担任,专门审查学位论文。授予学子学位。如果学子因为少量课目未及格,无法被授学位,可向学位理事会提出申请,理事会经过讨论,可以另行安排讲师或教授对其进行相应课目的考核,如果合格,可继续学位论文,申请学位。”李道君又建议道。
刘浩然赞许地点点头,这个李道君倒是有点不气馁,反而从李善长、冯国用、刘承志等人的建言中吸取长处,提出了一个合适的建议。
“好。都记下来,然后一并交给内... -->>
这一日。刘浩然拿出这些草案与李善长等人商议。 …
李善长等人首先看的是教育改革草案,看完之后,李善长诧异地问道:“陛下,这教育制度又要改进吗?”
刘浩然不由笑了。在大明各种机制改革中,教育可以说是改得最频繁的,从此前的科举到国考,再到学考、政考分开,后来又是专学、大学分设,基本上每两年就是一次大变动。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经民财,善教得民心。”刘浩然只用孟子的一句话回答了李善长的疑
。
李善长等人听明白了,他们原本就知道刘浩然对大明的教育是十分的重视,光是大明每年投入到教育和与之一体的科研上的钱几乎占到大明全国财政开支的一半,甚至在北伐时期。这个基数也是依然保持着。而频繁的教育改制,也是他想为大明找到一个合适的、完善的教育体制。
当然了,李善长等听出了,这个教字里除了教育,还包括教化宣传。刘浩然对这两全部门的重视,从学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均加直学士衔就可以看出。
冯国用抬起头,提出一个建议:“陛下,教育做了改进,军事教育也该当做出一些改进。如从童学咎业开始,便可招录合适的少年入军事学校,如同业学。然后再升入士官学堂和军官学堂,可以取消士官和军官预备学堂。”
刘浩然眼睛不由一亮,这的确是个办法。一般少年童学毕业便是十二岁,可招录进军事学校,一边继续进行国民基础教育,一边进行军事基础教育。
“国用,你细细说一下。”
“是的陛下,依臣之见。这种军事学校可称之为武备学校。直接从童学毕业生中招录。三年之后。如果学子们觉得成绩不理想,考取军官学堂无望者,此时可报考士官学堂,经过四只教育。当是合格的士官。此后在军队中历练之后还可至军官学堂深造;而成绩优异者可继续读满武备学校的此后三年,考入陆海军官学堂,如果还有落选者可送入士官学校,经过两年教育,也会成为合格的士官。”
听完这里,刘浩然不由沉思,这样一来,一个大明少年可能从十二岁开始就接受军事练,一直到军官学堂毕业,预计在军事教育方面需要花费九到十年时间。也就是说,他从少年到青年这一漫长的岁月完全沉浸在军事教育的氛围里。这样教育出来的军官难道不是大明的军官团和斯巴达吗?但是弊端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军人可能会无比地冷酷,以服从为天职,以战争为业,而他们的人性可能被削弱甚至被剥夺。
“战场上的事还是交给职业军人吧。”刘浩然权衡了利弊,最好还是同意了冯国用的建议。
接着,李善长、刘承志、李道君对教育改革草案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大学实行宽进严出制度,那么大学生的命运完全就掌握在大学讲师或教授手里了,如果没有监督的话,有可能出弊端。
“绝对的权力如果没有监督。就会产生绝对的腐败。”刘浩然感叹道,当时他也没有想到这一点。记得在另一个世界,某些教授的行为使得人们将这个原本很神圣的职位称之为“叫兽”并戏称之白天为教授,晚上是禽兽。而大明现在执行的是比另一个世界更严厉的宽进严出制度,一个教授或讲师在某课目上判定你不及格你拿不到足够的学分,却是怎么也毕业不了,尤其是必修和主修课目。
“诸位爱卿有什么好的建议?”
“臣有些愚见。”李道君开口道,“臣是读过江宁大学的,知道学子们的辛苦,也明白陛下此举的用意。依臣看来,首先要对讲师、教授进行一种监督。如三年或五年评定一次,学校或学部可向在读或已经毕业的学子发出通知,由他们对曾经受教的讲师和教授进行评定。如风评太差者,或者对反映的问题情况进行审查,属实者可以取消该讲师或教授资格,这样也让那些不正的讲师或教授有忌惮之心。”
刘浩然点点头。这倒不失为一个办法,又是那些毕业的学子,已经不再像还在学的学子那样顾及,如果那位讲师或教授过去做得太过分的话,难保该学子不会检举。但是这其中也有问题,那就是如果该学子贿略教授或讲师得以及格,他自然不会傻得去检举那位讲师或教授,给自己找麻烦。而且刘浩然为了保证身为大明各项科研领域领头人的教授在学术研究不会受到政治、商业以及资金来源的牵制和困扰,准备推行终身教授制度。一旦被授予终身教授,学部和学校都不得强迫该教授退休。
这时,身为南京大学教授的刘承志有了不同的意见:“陛下,臣是一名教授,而且是第一批被授予终身教授。臣站在教授立场上说说自己的意见。”
“能成为教授者。无一不是德高望重或是学术大成之人,这样的人无不惜爱自己的名声,虽然有极少数不正之教授,但是臣相信,绝大部分教授还是称职的。而且不少教授治学严谨,自然对学生也是严格要求,有些不明深意的学子可能认为该教授是在故意刁难他,如果真如之明所行制度,这些学子可能在毕业后反咬该教授一口。就算查之无实,爱惜名声的教授也会认为这是蒙辱,甚至有可能就此辞职退休。”
“而且我大明尊师重道甚浓。有些学子受少数不正教授欺压,他们也不敢对自己的授业老师提出不良评定。就算有些学子鼓足勇气揭发不正教授恶行。也有可能今后受到鄙视,连自己的业师都要反咬,此后谁还会去信任他?”
刘浩然不由点点头,这话说得在理,他思量了一会,又向众人问道:“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被刘承志反驳一通,李道君虽然依然面不改色,但是却不敢再言了。这时李善长开口了。
“陛下,依臣之言,不如先给学子们更多的选择。如一所大学。、门课必须有两名以上讲师或教授授 讲师或教授品行如何,学术高低学子们应该心里有数,就算不知道也会向学长们打听。有了选择,学子们自然会选择学术高,品行良正的讲师或教授。而学校和学部可依据拜入其门下的学子多寡来定其是否升迁和评定。”
果然是妙计,连刘承志也不由为之称赞。如果说李道君之计过于阴谋。而李善长之策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虽然从某种意义上都是对讲师或教授的一种评定,但是李道君之计过于极端,而李善长之谋就完全可以摆在明面上。学子自由选择课目业师。你品行不端、学术不高,学子们是看在眼里的,他们会用行动去投票,谁好就投到谁门下。你门下弟子不多,这说明你不是学术不精就是品行不端,想升做教授那是没门的,甚至你就算当上了教授,因为学生太少,学校也不能白养你。可能会解聘你。
“陛下。李大人所策极是,但是有个问题。一是如此一来,讲师和教授需要更多,二来如果该讲师和教授受敬重,愿投门下的学子会太多,一个人怎么顾得过来?”
“传义担忧的极是,可以这样设定,本科士主要由讲师、高级讲师负责授业,副教授、教授只讲授少数重要的课目,而只有硕士生、博士生才会在副教授和教授引领下学习,终身教授只负责授业博士生。如何?”
这等分级刘浩然很早就在大明大学里推行。只是没有完全普及,而且有些模糊不清,看来这次刘浩然准备将其划分清楚。
“陛下所言极是,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刘承志答道。
“陛下。还可以对讲师、高级讲师升迁副教授和教授严格把关,而教授升迁终身教授需要五到七年考察期方可授予。”冯国用建议道,他是参考军中军衔升迁制度,大明军中从尉官升校官,从校官升将官,一次比一次难,而且校官升将官也有类似的考察期,如大校升为准将,准将不是正式的将官,但是可以行使少将的职权,在两年里,如果你的指挥能力及其他合格,正式授予你少将军衔,你也就算正式迈入将官序
。
“陛下,臣建议可在大学里设立一个学位理事余,由德高望重之教授和终身教授担任,专门审查学位论文。授予学子学位。如果学子因为少量课目未及格,无法被授学位,可向学位理事会提出申请,理事会经过讨论,可以另行安排讲师或教授对其进行相应课目的考核,如果合格,可继续学位论文,申请学位。”李道君又建议道。
刘浩然赞许地点点头,这个李道君倒是有点不气馁,反而从李善长、冯国用、刘承志等人的建言中吸取长处,提出了一个合适的建议。
“好。都记下来,然后一并交给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