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小说网 www.byxs.net,乱红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红楼的正十二钗,效颦想,顺序应该是无争议的——稍稍看过点红楼的人,都知道判词各自说的是谁。
在这里,判词和红楼梦曲的顺序是一样的。
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熙凤、巧姐、李纨、可卿。
好吧,我看过某个所谓红学家的妙论,说红楼梦曲中《终身误》是宝钗黛玉,《枉凝眉》则是妙玉湘云。
这四位都是女主。
那这里就有个悖论了。
如果《枉凝眉》是妙玉湘云,那么《乐中悲》和《世难容》分别是谁呢?若还是妙玉湘云,两人各占一曲半,怎么她们不是正钗之首?曹公连主次都分不清吗?
效颦只能觉得这样的说法太奇葩,太荒谬!
个人觉得,是在这里也很容易出现一个认识误区——红楼梦曲虽然也对应诸钗,但终究不是诸钗判词!
在同一回里,有必要对正十二钗单独判上两次吗?
说到底,判词是对正十二钗命运较为客观的评判,而红楼梦曲却是夹杂了作者或者说“做曲者”诸多个人感想的曲词,是对整部文章的提纲挈领。
之所以也对应诸钗,是因为性情各异但同样悲剧告终的正十二钗的命运是红楼主旨的集中体现。
可就整部红楼来说,除了正十二钗,还有一个灵魂核心哪——贾宝玉。
所以,红楼梦曲除了“引子”和“终曲”,对应的不应该只是十二钗,还应该对应贾宝玉。
这一点其实很明显。
十四首曲子,大部分站在“曲作者”,或者说“石头”的视角,少部分站在对应的正钗视角,唯有一首《终身误》,是宝玉视角、宝玉自诉。
这和《恨无常》是元春自诉,《分骨肉》是探春自诉是一个道理。
《终身误》并不只是说宝钗黛玉,更是在说宝玉!
而《红楼梦》的核心主旨,又最大限度的由“木石前盟”贯穿、体现,那么,出现单独说宝黛的《枉凝眉》有什么不对呢?
&
此外,若是十二钗的顺序可以确定,曹公又是根据什么来确认十二钗排序的呢?
效颦的个人感觉,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她们的性情、才干,以及作者对正十二钗的评价。
“山中高士”尚在人间,“世外仙姝”已脱凡俗,黛玉是精神的寄托,而宝钗是现实的“完美”,是以她们分列一二。
此后从元春到妙玉,作者也基本持赞赏、悲悯的态度。
“争及初春景”、“才自清明志自高”、“霁月光风耀玉堂”、“气质美如兰”……
而到了迎春惜春,就基本上只剩下了“悲悯”,看不到欣赏、赞叹的意思了。
再到了熙凤巧姐,就出现了更多复杂的意味。
熙凤不说,有才干,但心思狠毒处却也令人心寒。
而巧姐呢?
说起巧姐来,可惜是后四十回遗失了,到时候另外单说一下吧。这里就不赘述了。不过个人感觉,巧姐绝不是说刚被卖进青楼就得救了的。
刘姥姥应该没有那样的力量。
再来就是李纨和秦可卿了。
等到这两位,判词和曲词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批判意味——
李纨是“枉与他人做笑谈”、“也须要阴鹫积儿孙”。
秦可卿是“宿孽”、是“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当然啦,这种“排序方式”虽然效颦自己觉得颇有道理,这里还是至少有两个破绽的。
其一,对元春的“欣赏赞叹”,基本上只能看到一句“三春争及初春景”,这个是不是只是对地位的描述,或者只是对时间的暗示?
其二,巧姐的位置在熙凤和李纨之间,在“又爱又恨”到“明确批判”之间,但她的判词和《留馀庆》的曲辞里似乎是看不出什么的?
这两个破绽当然不是不能圆,但是要说,脑补的意味就要多起来了。
所以还是暂且先“畅想”到这儿吧。
C
红楼的正十二钗,效颦想,顺序应该是无争议的——稍稍看过点红楼的人,都知道判词各自说的是谁。
在这里,判词和红楼梦曲的顺序是一样的。
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熙凤、巧姐、李纨、可卿。
好吧,我看过某个所谓红学家的妙论,说红楼梦曲中《终身误》是宝钗黛玉,《枉凝眉》则是妙玉湘云。
这四位都是女主。
那这里就有个悖论了。
如果《枉凝眉》是妙玉湘云,那么《乐中悲》和《世难容》分别是谁呢?若还是妙玉湘云,两人各占一曲半,怎么她们不是正钗之首?曹公连主次都分不清吗?
效颦只能觉得这样的说法太奇葩,太荒谬!
个人觉得,是在这里也很容易出现一个认识误区——红楼梦曲虽然也对应诸钗,但终究不是诸钗判词!
在同一回里,有必要对正十二钗单独判上两次吗?
说到底,判词是对正十二钗命运较为客观的评判,而红楼梦曲却是夹杂了作者或者说“做曲者”诸多个人感想的曲词,是对整部文章的提纲挈领。
之所以也对应诸钗,是因为性情各异但同样悲剧告终的正十二钗的命运是红楼主旨的集中体现。
可就整部红楼来说,除了正十二钗,还有一个灵魂核心哪——贾宝玉。
所以,红楼梦曲除了“引子”和“终曲”,对应的不应该只是十二钗,还应该对应贾宝玉。
这一点其实很明显。
十四首曲子,大部分站在“曲作者”,或者说“石头”的视角,少部分站在对应的正钗视角,唯有一首《终身误》,是宝玉视角、宝玉自诉。
这和《恨无常》是元春自诉,《分骨肉》是探春自诉是一个道理。
《终身误》并不只是说宝钗黛玉,更是在说宝玉!
而《红楼梦》的核心主旨,又最大限度的由“木石前盟”贯穿、体现,那么,出现单独说宝黛的《枉凝眉》有什么不对呢?
&
此外,若是十二钗的顺序可以确定,曹公又是根据什么来确认十二钗排序的呢?
效颦的个人感觉,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她们的性情、才干,以及作者对正十二钗的评价。
“山中高士”尚在人间,“世外仙姝”已脱凡俗,黛玉是精神的寄托,而宝钗是现实的“完美”,是以她们分列一二。
此后从元春到妙玉,作者也基本持赞赏、悲悯的态度。
“争及初春景”、“才自清明志自高”、“霁月光风耀玉堂”、“气质美如兰”……
而到了迎春惜春,就基本上只剩下了“悲悯”,看不到欣赏、赞叹的意思了。
再到了熙凤巧姐,就出现了更多复杂的意味。
熙凤不说,有才干,但心思狠毒处却也令人心寒。
而巧姐呢?
说起巧姐来,可惜是后四十回遗失了,到时候另外单说一下吧。这里就不赘述了。不过个人感觉,巧姐绝不是说刚被卖进青楼就得救了的。
刘姥姥应该没有那样的力量。
再来就是李纨和秦可卿了。
等到这两位,判词和曲词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批判意味——
李纨是“枉与他人做笑谈”、“也须要阴鹫积儿孙”。
秦可卿是“宿孽”、是“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当然啦,这种“排序方式”虽然效颦自己觉得颇有道理,这里还是至少有两个破绽的。
其一,对元春的“欣赏赞叹”,基本上只能看到一句“三春争及初春景”,这个是不是只是对地位的描述,或者只是对时间的暗示?
其二,巧姐的位置在熙凤和李纨之间,在“又爱又恨”到“明确批判”之间,但她的判词和《留馀庆》的曲辞里似乎是看不出什么的?
这两个破绽当然不是不能圆,但是要说,脑补的意味就要多起来了。
所以还是暂且先“畅想”到这儿吧。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