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著少年说 (1/2)
八一小说网 www.byxs.net,桃李满园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好的荟州宣纸是平日里宁博容惯用的纸,宁盛笑过之后,低头看向纸张上清丽的字迹。
最前几句只一看,便让人心情激荡,“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立则国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蛮夷,则国胜于蛮夷,少年雄于天下,则国雄于天下……[1]”
只这几句,就是非一般的见解,却再适合他们书院不过。
宁盛赞道:“阿容当真乃奇女子也。”
宁博容有些不好意思,她原从未想过剽窃这些,虽大梁似乎是个架空的时空,但她要那些虚名来做什么?又不是身为男儿需要去考功名,这名声传得越远越好,尤其一些诗词字句,明显需要心胸需要阅历需要才华,她自问没有那么深的体悟,写出来只会连她自己都觉得不伦不类。
而她对书院的改革,反倒是连宁盛都已经习惯了,此等《少年强》的句子,到底没那么惊世骇俗,后那几句也是一般,经过她的删减,只剩下了一小段罢了,“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大梁,与天不老!壮哉,我大梁少年,与国无疆![2]”
“阿爹,少年有壮志不是坏事,只是这般不计后果,到底不好,需快点安抚下来才是。”
宁盛赶紧道:“是是是,我这便去!”将宁博容写的这段词仔细收好,“阿容,你这段词叫什么?”
“《少年说》。”宁博容轻轻道。
这原是《少年中国说》,唯有在那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会有这样激昂悲壮的文字,如今之人,自是没有那样的体会,唯有在那国之不国、大厦将倾之时,才会有那些思考得更深的文人。
宁盛已经离开了书房,宁博容静静站了好一会儿,才慢慢走回去。
她不知道这个架空的世界未来的历史将会是怎样的,大抵离这个大梁,要到近代还有很久很久的时间,宁博容有些淡淡的怅然。
但很快便抛开了,她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小人物,想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处?
如今的大梁,虽国力比不上盛唐,好歹比历史上的宋要强一些,不会走到那一步去的。
夕阳西下,宁博容在竹林中弹了一会儿琴,读了一会儿书,这一日于她而言不过是普通的一天,却不知,《少年说》便是在这一日,飞出了万里书院,直至万里之外。
**
第二日一早宁博容照例是早早爬了起来,到竹林中练武静坐,等她回到院中的时候,却是脚步一顿。
因她听到了山下隐隐约约传来的声音。
轻轻跳到屋顶上,极目远眺,是那群贫家子,刘湛回去了京城,他们留下了他的座位他的床位他的东西,仿佛这个同学一日日的还同他们在一起一般。
除了一开始的那二十三位之外,每三年万里书院都会招收一批资质尚佳的贫家学子,一次二十四人,是以,现在这些贫家学子共有四十七人之多。
他们一向是起得比其他学子要早一些的,哪怕万里书院已经全部改制,所有的学子都必须早起上晨读课,但这些贫家子除了每日打扫卫生的早一个时辰之外,其余学子也会早半个时辰,这会儿,他们正绕着“操场”跑步,平日里也是会边跑边背书的,今日里,那声音却比平日更加铿锵有力。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立则国立……”
虽离得太远,只是断断续续的句子,宁博容却仍然觉得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那种头皮发麻的感觉让她脸上都有些发烧。
并非全是因为她“偷”来了这样的句子,而是听着这样振奋的呼喊,她觉得心弦震颤,哪怕在写出那样句子的时候,她也不曾想过会有这样的感觉,当听着那些少年人喊出这样的话时,竟是这样让她心跳都加快了几分。
而很快,其余学子便陆陆续续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学子加入到队伍里,平日里他们与这些贫家子并不往来,这时候,却似是毫无区别。
因为,他们都是大梁的少年,如今他们大梁朝的边城正被北方蛮夷肆虐,他大梁的士兵们正在前线节节败退。
北方蛮夷不惧寒冬天气,而今年冬日早早到来,也是这些蛮夷早早发动劫掠战争打得大梁措手不及的原因。
因为那几个在万里书院念书的北地将帅之子,那些战事消息早早传了来,竟是比宁博容等人知道得要详细得多,而刘湛因为上辈子完全没能参与到这件事里去,当时他正自顾不暇,是以匆匆赶回京城之时都已然晚了几天。
因为他们几人的煽动,如今万里书院里本就弥漫着一股义愤的气息,而《少年说》一出,立刻将这种情绪凝聚成了一股新的力量。
宁博容每日里都能听到越来越响亮的声音,每天早上跑着步,大声念上一遍《少年说》似乎成了万里书院的惯例了。
她换上简单的浅蓝色齐胸襦裙,外套一件月白的窄袖长摆半臂,简简单单,清爽极了,抱上书到藏书阁中属于她自己的书房中去,焚香写字。
这于她而言,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
而此时,云州城中已然到处是她的《少年说》,“说”本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体裁,也就相当于现代的杂文,写法也灵活,是以宁博容只截取了这么小小一段,却已经算是符合当下时事的内容。
“少年不读《少年说》,何有心气报之国?”
待得宁博容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已然是一月后,而她的名字已经随着《少年说》流传到了京城和北地。
比起平安富庶的南方,京城和北地于这方面显然更有共鸣,于是,一时风行也算不上太奇怪。
“这便是那万里书院山长之女写的《少年说》?”
大梁如今的帝王历祯帝年纪已经不轻了,眼角已经有了深深的皱纹,只是依稀可以看出年轻时的俊朗模样。
岁月在他身上沉淀下来的不仅仅是稳重端肃,更有说不尽的威严。
“是,圣上。”回话的乃是一个面白无须的宦官,瞧着已经十分苍老。
“倒是有些意思,听闻四郎在书院念书之时,与这小姑娘相处得很是不错?”
“听刘护卫说,因这宁家小娘子是宁驸马的妹妹,也算和四郎有些亲戚关系,四郎便时常去她家,这宁家小娘子做得一手好菜,很得四郎的心哩,这红茶,便是她制出来的。”
“哦?”历祯帝感兴趣道,“这红茶也是她所制?”
宦官低眉顺目道:“不错,四郎从那云州带回来的红茶正是那小娘子亲手所制。”
历祯帝赞道:“倒是心灵手巧,听闻她翻过年去便十三岁了?”
“是,可比宁驸马小上太多了。”
历祯帝翘了翘唇角,“我家阿湛今年十四,也到了该定亲的年纪了。”
“可是圣上,三郎的婚事尚未定下——”
历祯帝皱了皱眉,“三郎啊……”
这几乎是个被他遗忘的儿子,大郎是他的第一个儿... -->>
上好的荟州宣纸是平日里宁博容惯用的纸,宁盛笑过之后,低头看向纸张上清丽的字迹。
最前几句只一看,便让人心情激荡,“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立则国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蛮夷,则国胜于蛮夷,少年雄于天下,则国雄于天下……[1]”
只这几句,就是非一般的见解,却再适合他们书院不过。
宁盛赞道:“阿容当真乃奇女子也。”
宁博容有些不好意思,她原从未想过剽窃这些,虽大梁似乎是个架空的时空,但她要那些虚名来做什么?又不是身为男儿需要去考功名,这名声传得越远越好,尤其一些诗词字句,明显需要心胸需要阅历需要才华,她自问没有那么深的体悟,写出来只会连她自己都觉得不伦不类。
而她对书院的改革,反倒是连宁盛都已经习惯了,此等《少年强》的句子,到底没那么惊世骇俗,后那几句也是一般,经过她的删减,只剩下了一小段罢了,“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大梁,与天不老!壮哉,我大梁少年,与国无疆![2]”
“阿爹,少年有壮志不是坏事,只是这般不计后果,到底不好,需快点安抚下来才是。”
宁盛赶紧道:“是是是,我这便去!”将宁博容写的这段词仔细收好,“阿容,你这段词叫什么?”
“《少年说》。”宁博容轻轻道。
这原是《少年中国说》,唯有在那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会有这样激昂悲壮的文字,如今之人,自是没有那样的体会,唯有在那国之不国、大厦将倾之时,才会有那些思考得更深的文人。
宁盛已经离开了书房,宁博容静静站了好一会儿,才慢慢走回去。
她不知道这个架空的世界未来的历史将会是怎样的,大抵离这个大梁,要到近代还有很久很久的时间,宁博容有些淡淡的怅然。
但很快便抛开了,她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小人物,想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处?
如今的大梁,虽国力比不上盛唐,好歹比历史上的宋要强一些,不会走到那一步去的。
夕阳西下,宁博容在竹林中弹了一会儿琴,读了一会儿书,这一日于她而言不过是普通的一天,却不知,《少年说》便是在这一日,飞出了万里书院,直至万里之外。
**
第二日一早宁博容照例是早早爬了起来,到竹林中练武静坐,等她回到院中的时候,却是脚步一顿。
因她听到了山下隐隐约约传来的声音。
轻轻跳到屋顶上,极目远眺,是那群贫家子,刘湛回去了京城,他们留下了他的座位他的床位他的东西,仿佛这个同学一日日的还同他们在一起一般。
除了一开始的那二十三位之外,每三年万里书院都会招收一批资质尚佳的贫家学子,一次二十四人,是以,现在这些贫家学子共有四十七人之多。
他们一向是起得比其他学子要早一些的,哪怕万里书院已经全部改制,所有的学子都必须早起上晨读课,但这些贫家子除了每日打扫卫生的早一个时辰之外,其余学子也会早半个时辰,这会儿,他们正绕着“操场”跑步,平日里也是会边跑边背书的,今日里,那声音却比平日更加铿锵有力。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立则国立……”
虽离得太远,只是断断续续的句子,宁博容却仍然觉得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那种头皮发麻的感觉让她脸上都有些发烧。
并非全是因为她“偷”来了这样的句子,而是听着这样振奋的呼喊,她觉得心弦震颤,哪怕在写出那样句子的时候,她也不曾想过会有这样的感觉,当听着那些少年人喊出这样的话时,竟是这样让她心跳都加快了几分。
而很快,其余学子便陆陆续续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学子加入到队伍里,平日里他们与这些贫家子并不往来,这时候,却似是毫无区别。
因为,他们都是大梁的少年,如今他们大梁朝的边城正被北方蛮夷肆虐,他大梁的士兵们正在前线节节败退。
北方蛮夷不惧寒冬天气,而今年冬日早早到来,也是这些蛮夷早早发动劫掠战争打得大梁措手不及的原因。
因为那几个在万里书院念书的北地将帅之子,那些战事消息早早传了来,竟是比宁博容等人知道得要详细得多,而刘湛因为上辈子完全没能参与到这件事里去,当时他正自顾不暇,是以匆匆赶回京城之时都已然晚了几天。
因为他们几人的煽动,如今万里书院里本就弥漫着一股义愤的气息,而《少年说》一出,立刻将这种情绪凝聚成了一股新的力量。
宁博容每日里都能听到越来越响亮的声音,每天早上跑着步,大声念上一遍《少年说》似乎成了万里书院的惯例了。
她换上简单的浅蓝色齐胸襦裙,外套一件月白的窄袖长摆半臂,简简单单,清爽极了,抱上书到藏书阁中属于她自己的书房中去,焚香写字。
这于她而言,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
而此时,云州城中已然到处是她的《少年说》,“说”本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体裁,也就相当于现代的杂文,写法也灵活,是以宁博容只截取了这么小小一段,却已经算是符合当下时事的内容。
“少年不读《少年说》,何有心气报之国?”
待得宁博容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已然是一月后,而她的名字已经随着《少年说》流传到了京城和北地。
比起平安富庶的南方,京城和北地于这方面显然更有共鸣,于是,一时风行也算不上太奇怪。
“这便是那万里书院山长之女写的《少年说》?”
大梁如今的帝王历祯帝年纪已经不轻了,眼角已经有了深深的皱纹,只是依稀可以看出年轻时的俊朗模样。
岁月在他身上沉淀下来的不仅仅是稳重端肃,更有说不尽的威严。
“是,圣上。”回话的乃是一个面白无须的宦官,瞧着已经十分苍老。
“倒是有些意思,听闻四郎在书院念书之时,与这小姑娘相处得很是不错?”
“听刘护卫说,因这宁家小娘子是宁驸马的妹妹,也算和四郎有些亲戚关系,四郎便时常去她家,这宁家小娘子做得一手好菜,很得四郎的心哩,这红茶,便是她制出来的。”
“哦?”历祯帝感兴趣道,“这红茶也是她所制?”
宦官低眉顺目道:“不错,四郎从那云州带回来的红茶正是那小娘子亲手所制。”
历祯帝赞道:“倒是心灵手巧,听闻她翻过年去便十三岁了?”
“是,可比宁驸马小上太多了。”
历祯帝翘了翘唇角,“我家阿湛今年十四,也到了该定亲的年纪了。”
“可是圣上,三郎的婚事尚未定下——”
历祯帝皱了皱眉,“三郎啊……”
这几乎是个被他遗忘的儿子,大郎是他的第一个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