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小说网 www.byxs.net,玩赏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九章折扇
又是厚道的4000字!
愣了下神,看了看林老头,发现林老头除了手上握着一把看起来品相相当不错的折扇之外,再无他物,便知道这老头故弄玄虚,所说的玩意儿便是手中这把折扇,便笑着说道:
“呵呵,林爷爷,您老是风流不减当年啊,如果换上黄袍马褂,像乾隆皇帝一样去江南走走,都不知道会迷倒多少江南老太太哦!”
“哈哈,墨白,说得好说得好!”老头儿见李墨白打趣儿林老头,笑着起哄道,“老林,你也是的,半截身子骨都入土了,怎么聊发少年狂,拿把折扇晃悠啊!咦,莫非你说的玩意儿就是这把折扇?”
“哈哈,我的老伙计啊,不服老不行吧,我看啊,估计在我一进来墨白就盯上我这把折扇喽!”林老头也不怪,颇有几分得色地哈哈笑道。说着话将手上的折扇利落的一转,将扇头递给了林墨白,“既然墨白早看出来了,就让墨白先看吧,谁让你老头子老眼昏花呢!”折扇不是易碎品,倒也没有瓷器那样娇贵,有那么多讲究,直接递过去也无妨。林老头说话可是很讲究,显然得到这把折扇后,颇为下了一番功夫,一般人会把折扇说成‘柄’,但实际上折扇应说‘把’,只有团扇才会说‘柄’,因为折扇是把玩之物,团扇才有手柄。
“呃,爷爷您先吧!”接过折扇,李墨白很是恭敬的递给了自家老头子。林老头挤兑老爷子,自己可不能在外人面前失礼,握在手里时感觉扇骨不错,虽然心下着实好奇,这林老头淘弄到谁的扇面了,颠颠的来献宝,但古玩毕竟是一种文化不是,咱又不是那些附庸风雅的暴发户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既然带一个古字,那传统的礼仪尊卑绝不可失。
“哈哈,老东西,羡慕吧!”这林老头的几个儿子孙子没有一个喜欢古玩的,被老头引为憾事儿,老爷子却是毫不留情地打击道。接过折扇,也不撒开,老头儿先是仔细地打量着扇骨,然后撒开折扇,仔细观察扇面,期间还拿起放大镜仔细的观察扇头的包浆、扇画和落款印鉴。
折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也是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的最爱。用时须撒开,成半圆形,聚头散尾。又名撒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折扇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这“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不过那时还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而是已经成为商品了,并且流行开来。
另一说折扇是一种舶来品,由日本遣唐使作为进贡礼品送到中国。但个人以为,《南齐书》所载还是比较靠谱的,堂堂中华一把折扇还需要从当时还是半奴隶社会的小日本引进,笑话耳!
约莫过了十分钟,合上折扇,递给了李墨白,笑眯眯地说道,“墨白,你看看,然后说叨说叨,要是说得好,还比较喜欢的话,就留下吧!”老头儿宛若这折扇是自己的一般,旁若无人地考校起李墨白,也不看旁边的林老头,林老头听老头子如此说也不恼,笑眯眯的,如同一尊弥勒佛。
“呵呵,这可是林爷爷的心爱之物,我可不敢夺林爷爷所爱啊!”接过折扇,听老爷子如此说,虽然没有看但心中已经笃定这是一件大开门的玩意儿,老头子是在给自己抬轿子呢,毕竟古玩圈儿就这么大,从来都是口口相传。
拿起折扇,仔细观察了一番,竟然发现是一件难得地精品,也颇为震惊,难怪老头儿上手就舍不得放下,“林爷爷,您这可是件难得一件的精品呐!九五十六方的浅刻平地留青雕古方头玉竹骨折扇,扇骨是支慈庵大师雕刻的《青莲图》,扇画是虎痴张善孖大师画的《虎啸图》,好东西啊,我真的都想留下了,就是不知道林爷爷您是否肯割爱呢!”
李墨白不由大赞,所谓九五十六方指的是扇骨长九寸五分,大骨小骨合计十六档,乃是清末民国时期的最流行的标准规格;浅刻平地留青雕是说扇骨的雕刻工艺,即将图文留于竹皮(青)上,其余铲去为底(地),图文再以浅刻法,分出层次,从而具有深淡的墨色效果;古方头是说扇头的样式,常见的扇头样式有直方、古方、鱼尾、葫芦、如意、和尚头(圆头)。
至于支慈庵大师,不得不先介绍下支慈庵大师的背景了。支慈庵大师则是近代最著名的竹刻大师,艺术造诣深厚,能书善画,尤擅金石。以画理刻竹,讲意境,求情趣,熔书、画、刻于一炉,刀工精致,谨严有法。竹刻画面结构完整协调,刀法准确精细,善于运用竹片自然的“皮”、“青”,表现画色的浓淡阴阳。雕刻手法有阴文浅刻、留青浅刻、浅浮雕和高浮雕等表现形式。
日本入侵上海后,支慈庵刻“蒲塘清趣及蚕叶图臂搁”,作品正面用留青法刻荷塘景色,荷花花瓣纤细轻薄,花蕊上有幼蜓点足,飘飘欲飞,荷叶翻卷舒展,叶面的筋脉纹理及高低起伏,状写入微。臂搁背面在竹簧上用浅浮雕手法刻“蚕叶图”,桑叶上有数条银蚕蠕动,叶面蚀孔累累,刻划得惟妙惟肖。《竹人续录》的作者、文物鉴赏家禇德彝题跋曰:“慈庵刻竹,今之希黄、松邻也。此秘搁刻蚕叶图,适强邻来侵,郡县皆遭残焚。未逐鲸吞,先为蚕食,此画为预兆矣。”评价不可谓不高,支慈庵刻这件臂搁,意在影射日寇入侵,国土沦丧,民族危亡,忧国之情溢于刀锋。
>
第九章折扇
又是厚道的4000字!
愣了下神,看了看林老头,发现林老头除了手上握着一把看起来品相相当不错的折扇之外,再无他物,便知道这老头故弄玄虚,所说的玩意儿便是手中这把折扇,便笑着说道:
“呵呵,林爷爷,您老是风流不减当年啊,如果换上黄袍马褂,像乾隆皇帝一样去江南走走,都不知道会迷倒多少江南老太太哦!”
“哈哈,墨白,说得好说得好!”老头儿见李墨白打趣儿林老头,笑着起哄道,“老林,你也是的,半截身子骨都入土了,怎么聊发少年狂,拿把折扇晃悠啊!咦,莫非你说的玩意儿就是这把折扇?”
“哈哈,我的老伙计啊,不服老不行吧,我看啊,估计在我一进来墨白就盯上我这把折扇喽!”林老头也不怪,颇有几分得色地哈哈笑道。说着话将手上的折扇利落的一转,将扇头递给了林墨白,“既然墨白早看出来了,就让墨白先看吧,谁让你老头子老眼昏花呢!”折扇不是易碎品,倒也没有瓷器那样娇贵,有那么多讲究,直接递过去也无妨。林老头说话可是很讲究,显然得到这把折扇后,颇为下了一番功夫,一般人会把折扇说成‘柄’,但实际上折扇应说‘把’,只有团扇才会说‘柄’,因为折扇是把玩之物,团扇才有手柄。
“呃,爷爷您先吧!”接过折扇,李墨白很是恭敬的递给了自家老头子。林老头挤兑老爷子,自己可不能在外人面前失礼,握在手里时感觉扇骨不错,虽然心下着实好奇,这林老头淘弄到谁的扇面了,颠颠的来献宝,但古玩毕竟是一种文化不是,咱又不是那些附庸风雅的暴发户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既然带一个古字,那传统的礼仪尊卑绝不可失。
“哈哈,老东西,羡慕吧!”这林老头的几个儿子孙子没有一个喜欢古玩的,被老头引为憾事儿,老爷子却是毫不留情地打击道。接过折扇,也不撒开,老头儿先是仔细地打量着扇骨,然后撒开折扇,仔细观察扇面,期间还拿起放大镜仔细的观察扇头的包浆、扇画和落款印鉴。
折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也是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的最爱。用时须撒开,成半圆形,聚头散尾。又名撒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折扇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这“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不过那时还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而是已经成为商品了,并且流行开来。
另一说折扇是一种舶来品,由日本遣唐使作为进贡礼品送到中国。但个人以为,《南齐书》所载还是比较靠谱的,堂堂中华一把折扇还需要从当时还是半奴隶社会的小日本引进,笑话耳!
约莫过了十分钟,合上折扇,递给了李墨白,笑眯眯地说道,“墨白,你看看,然后说叨说叨,要是说得好,还比较喜欢的话,就留下吧!”老头儿宛若这折扇是自己的一般,旁若无人地考校起李墨白,也不看旁边的林老头,林老头听老头子如此说也不恼,笑眯眯的,如同一尊弥勒佛。
“呵呵,这可是林爷爷的心爱之物,我可不敢夺林爷爷所爱啊!”接过折扇,听老爷子如此说,虽然没有看但心中已经笃定这是一件大开门的玩意儿,老头子是在给自己抬轿子呢,毕竟古玩圈儿就这么大,从来都是口口相传。
拿起折扇,仔细观察了一番,竟然发现是一件难得地精品,也颇为震惊,难怪老头儿上手就舍不得放下,“林爷爷,您这可是件难得一件的精品呐!九五十六方的浅刻平地留青雕古方头玉竹骨折扇,扇骨是支慈庵大师雕刻的《青莲图》,扇画是虎痴张善孖大师画的《虎啸图》,好东西啊,我真的都想留下了,就是不知道林爷爷您是否肯割爱呢!”
李墨白不由大赞,所谓九五十六方指的是扇骨长九寸五分,大骨小骨合计十六档,乃是清末民国时期的最流行的标准规格;浅刻平地留青雕是说扇骨的雕刻工艺,即将图文留于竹皮(青)上,其余铲去为底(地),图文再以浅刻法,分出层次,从而具有深淡的墨色效果;古方头是说扇头的样式,常见的扇头样式有直方、古方、鱼尾、葫芦、如意、和尚头(圆头)。
至于支慈庵大师,不得不先介绍下支慈庵大师的背景了。支慈庵大师则是近代最著名的竹刻大师,艺术造诣深厚,能书善画,尤擅金石。以画理刻竹,讲意境,求情趣,熔书、画、刻于一炉,刀工精致,谨严有法。竹刻画面结构完整协调,刀法准确精细,善于运用竹片自然的“皮”、“青”,表现画色的浓淡阴阳。雕刻手法有阴文浅刻、留青浅刻、浅浮雕和高浮雕等表现形式。
日本入侵上海后,支慈庵刻“蒲塘清趣及蚕叶图臂搁”,作品正面用留青法刻荷塘景色,荷花花瓣纤细轻薄,花蕊上有幼蜓点足,飘飘欲飞,荷叶翻卷舒展,叶面的筋脉纹理及高低起伏,状写入微。臂搁背面在竹簧上用浅浮雕手法刻“蚕叶图”,桑叶上有数条银蚕蠕动,叶面蚀孔累累,刻划得惟妙惟肖。《竹人续录》的作者、文物鉴赏家禇德彝题跋曰:“慈庵刻竹,今之希黄、松邻也。此秘搁刻蚕叶图,适强邻来侵,郡县皆遭残焚。未逐鲸吞,先为蚕食,此画为预兆矣。”评价不可谓不高,支慈庵刻这件臂搁,意在影射日寇入侵,国土沦丧,民族危亡,忧国之情溢于刀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