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借枪(第一更) (1/2)
八一小说网 www.byxs.net,扩张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办面粉厂的想法,其实严绍已经想很久了。
理由也很简单,投入小,收益大。
张謇的大兴机器磨面厂,全部的投资不过才两万多两,这么点钱对严绍来说并不算很多,甚至还不到购枪款的三分之一。而且也可以像张謇一样利用纺织厂的多余动力磨制面粉。
至于获利?中国的第一家机器面粉厂‘阜丰面粉厂’,是孙多森等于1898年在上海创办的。该厂开业当年曾因经营不善而亏损,次年改变经营方针,扭亏为盈,以后连年获利。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厂盈利率达到高峰,1918年盈利率甚至达到了56.2%的地步。
衣食住行,如果说纺织厂相当于‘衣’,那么面粉厂就相当于‘食’…
中国有四亿人口,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两方面的话,是很难出现亏损的。
严绍之所以到现在都没有动静,主要还是因为人手不足。
当初和他一起从美国回来的十多个人,如今都已经被安排到了工厂的管理层中,毕竟相处了这么久,这些人多少也能算是自己人。
然而即便如此,纺织厂和洋灰厂里的管理人员,依旧有大半是从外面招进来的。能力暂且不提,至少忠心方面是肯定不用想了。而且眼下最要紧的还是纺织厂,他可不想步了张謇的后尘。
历史上大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扩张过多,用张謇自己的话就是“本小事大”、“急进务广”,到他去世前,大生一厂仅为企业和公益事业的垫款就有70多万两,对其他企业的借款超过112万两,以往来名义被其他企业占用的(不包括正常往来的应收款)也接近这个数字,三项合计超过了全部营运资本的45%。
同时大生的利润中,官利、花红和余利占的比重很大,公积金、折旧等却很低。长期以来,赢利的大生一、二两厂公积金累计不过120多万两,只相当于官利的1/3和花红余利的1/9,其中60万两还以张謇名义借出去办慈善公益事业。
(大生纱厂一向获利全分,首先是官利,约定是8厘,即使在筹办期间,集股面临搁浅,仍年年动用股本来支付官利,万分困难时也没有少付分毫。开机之初靠卖原棉维持生产仍是如此。以后每年盈亏结算,都是先提了官利再算。)
除此之外就是制度的关系,特别到他晚年,制度形同虚设,张氏兄弟一张纸条就可以让某企业、某盐垦公司到大生驻上海事务所欠几十万,包括伶工学社、绣织局都可以开户透支,以张謇个人名义的透支有100多万两(按张謇说是**十万两)。
虽然很多人都喜欢说制度就是用来打破的,但这也太过分了些,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导致大生的失败,而这些也都是需要严绍谨记的。
————————————————————
“老板?怎么样了?”看到严绍从巡抚衙门走了出来,黄浩和其他人连忙凑了上去。
“枪证已经办妥了,现在只等德国那边把枪送过来…”说到枪的问题,严绍也觉得有些发愁。在他从上海回来后,刚登上芜湖码头,就接到了恩斯特的电报。
在电报上恩斯特告诉严绍,五百多杆步枪已经装船,和其他一些商品一起运往中国。
这的确是一件好事,但是从德国到中国的航程并不算远,再算上途中补给的时间,差不多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中国。
换句话说,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新组建的巡防队恐怕就要空着手巡逻了——————也不对,还可以拿棍子吓唬吓唬人什么的。
“等德国的船到?那还要等一个月的时间啊…”听到严绍这么说,黄浩在一旁小声的抱怨道。
见黄浩开了头,一旁的几个小伙子也都附和了起来。“是啊老板,这岂不是说我们这一个月都要空着手了…”
听到众人的抱怨,严绍苦笑了一下。“你们这么说,我也没办法啊,总不能为了这一个月,就替你们买一批枪回来吧,就算我钱再多也不能这么糟践啊…”
五百多杆步枪,就算是汉阳造也需要两万多银元,这么多的钱足够建一家面粉厂了。为了这么一个月的时间就把一件面粉厂给搭进去,就算严绍再有钱也会心疼的,何况如今用钱的地方并不少。
“这个…”见严绍也是一脸无奈的样子,黄浩凑了过去偷偷道。“其实,老板,我到是有个想法…”
“哦?”严绍有些好奇。“有办法就说,别和我卖关子。”
“那我就说了啊…”瞪了在后面推他的几个人一眼,黄浩扭扭捏捏的道。“其实我们几个商议了一下,买肯定是不行的,不过我们可以借啊…”... -->>
办面粉厂的想法,其实严绍已经想很久了。
理由也很简单,投入小,收益大。
张謇的大兴机器磨面厂,全部的投资不过才两万多两,这么点钱对严绍来说并不算很多,甚至还不到购枪款的三分之一。而且也可以像张謇一样利用纺织厂的多余动力磨制面粉。
至于获利?中国的第一家机器面粉厂‘阜丰面粉厂’,是孙多森等于1898年在上海创办的。该厂开业当年曾因经营不善而亏损,次年改变经营方针,扭亏为盈,以后连年获利。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厂盈利率达到高峰,1918年盈利率甚至达到了56.2%的地步。
衣食住行,如果说纺织厂相当于‘衣’,那么面粉厂就相当于‘食’…
中国有四亿人口,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两方面的话,是很难出现亏损的。
严绍之所以到现在都没有动静,主要还是因为人手不足。
当初和他一起从美国回来的十多个人,如今都已经被安排到了工厂的管理层中,毕竟相处了这么久,这些人多少也能算是自己人。
然而即便如此,纺织厂和洋灰厂里的管理人员,依旧有大半是从外面招进来的。能力暂且不提,至少忠心方面是肯定不用想了。而且眼下最要紧的还是纺织厂,他可不想步了张謇的后尘。
历史上大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扩张过多,用张謇自己的话就是“本小事大”、“急进务广”,到他去世前,大生一厂仅为企业和公益事业的垫款就有70多万两,对其他企业的借款超过112万两,以往来名义被其他企业占用的(不包括正常往来的应收款)也接近这个数字,三项合计超过了全部营运资本的45%。
同时大生的利润中,官利、花红和余利占的比重很大,公积金、折旧等却很低。长期以来,赢利的大生一、二两厂公积金累计不过120多万两,只相当于官利的1/3和花红余利的1/9,其中60万两还以张謇名义借出去办慈善公益事业。
(大生纱厂一向获利全分,首先是官利,约定是8厘,即使在筹办期间,集股面临搁浅,仍年年动用股本来支付官利,万分困难时也没有少付分毫。开机之初靠卖原棉维持生产仍是如此。以后每年盈亏结算,都是先提了官利再算。)
除此之外就是制度的关系,特别到他晚年,制度形同虚设,张氏兄弟一张纸条就可以让某企业、某盐垦公司到大生驻上海事务所欠几十万,包括伶工学社、绣织局都可以开户透支,以张謇个人名义的透支有100多万两(按张謇说是**十万两)。
虽然很多人都喜欢说制度就是用来打破的,但这也太过分了些,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导致大生的失败,而这些也都是需要严绍谨记的。
————————————————————
“老板?怎么样了?”看到严绍从巡抚衙门走了出来,黄浩和其他人连忙凑了上去。
“枪证已经办妥了,现在只等德国那边把枪送过来…”说到枪的问题,严绍也觉得有些发愁。在他从上海回来后,刚登上芜湖码头,就接到了恩斯特的电报。
在电报上恩斯特告诉严绍,五百多杆步枪已经装船,和其他一些商品一起运往中国。
这的确是一件好事,但是从德国到中国的航程并不算远,再算上途中补给的时间,差不多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中国。
换句话说,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新组建的巡防队恐怕就要空着手巡逻了——————也不对,还可以拿棍子吓唬吓唬人什么的。
“等德国的船到?那还要等一个月的时间啊…”听到严绍这么说,黄浩在一旁小声的抱怨道。
见黄浩开了头,一旁的几个小伙子也都附和了起来。“是啊老板,这岂不是说我们这一个月都要空着手了…”
听到众人的抱怨,严绍苦笑了一下。“你们这么说,我也没办法啊,总不能为了这一个月,就替你们买一批枪回来吧,就算我钱再多也不能这么糟践啊…”
五百多杆步枪,就算是汉阳造也需要两万多银元,这么多的钱足够建一家面粉厂了。为了这么一个月的时间就把一件面粉厂给搭进去,就算严绍再有钱也会心疼的,何况如今用钱的地方并不少。
“这个…”见严绍也是一脸无奈的样子,黄浩凑了过去偷偷道。“其实,老板,我到是有个想法…”
“哦?”严绍有些好奇。“有办法就说,别和我卖关子。”
“那我就说了啊…”瞪了在后面推他的几个人一眼,黄浩扭扭捏捏的道。“其实我们几个商议了一下,买肯定是不行的,不过我们可以借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