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yxs.net,三国雄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林坚因赐姓地是在今河南省,故林姓最早的起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境内。自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其爵,多为大夫。
春秋时,林氏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散居周、鲁、齐、卫等地。
战国时期,赵国宰相林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时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因赵王嫉才欲害,林皋父子携带族人,迁徙于西河避难。秦灭赵后,这一支林姓又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西汉初,林皋四世孙林挚,被封为千产侯,食邑千产。
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遂为济南林氏。
至晋代南迁发展,有林坚八十一世孙林颖,生有二子:懋、禄。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禄任晋安(今属福建)太守,后被晋明帝封为晋安郡主,居住在侯官县都西里。林禄的子孙颇多,后都散居于福建各地,以莆田为盛,成为林氏又一支著名的望族。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同时,早在汉代就有林坚的五十一世孙迁居四川。周平王之子的一支林姓最早繁衍于河南及山西省境的黄河一带。后与林坚一支林姓,在秦、汉之际经陕西迁入甘肃陇西一带,并逐渐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总之,秦、汉之际,林氏家族的子孙主要散居于北方的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以山东的林氏繁衍最为旺盛。
至晋室南渡之时,中原士族也因‘永嘉之乱’大举南迁,林氏也随之南迁至江苏的下邳一带,后再南迁至福建。至唐宋之际,林姓族人已遍及我国的南方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地。明、清以后,便广播于全国各地。
周朝时期的迁徙
自公元前1046年,姬发(周武王)灭商立周,至公元前256年赢稷(秦昭王)灭周立秦,前后历经790年。林姓在这个时期传衍了30多代。因周代大小诸侯国多次发生动乱,宗室贵族以及黎民百姓四处外窜逃生。林姓族裔也是如此,不囿于最初发祥地博陵,而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都有他们迁徙的足迹,在动乱中繁衍发展。
据史书记载,西周末年林苌和林材等人在周王朝宫廷中担任官职,随着国都东移,由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之东南)迁至洛阳(今属河南省)落户。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纷封国自立,彼此征战时时发生。林姓族人当时在赵国、鲁国和齐国等诸侯国都有显山露水的不俗表现。
自林坚起至林芳(林坚的38世孙)的世系传承依次是:林坚、林载、林磋、林虎、林光、林相、林玄、林凤、林翊、林苌、林材、林考、林回、林贞、林英、林乾、林保、林隽、林宏、林类、林繇、林既、林雍、林敏、林楚、林放、林通、林不狃、林欣、林仪、林抚、林鸾、林世元、林伯、林皋、林宣、林微、林芳。其中明确注明居博陵邑者有林坚至林相;明确注明居齐国者有林材、林回、林贞、林英、林宏和林类;明确注明居鲁国者有林雍至林皋。林皋又由鲁国移居赵国。其子林宣等人、其孙林微等人也在赵国建寓。
林坚的20世孙林类据说活了一百多岁(据《列子》一书,孔子适卫“望林类于野”,当时林类已“年百岁”),晚年不是住在齐国,而是住在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的。林坚的31世孙林抚在卫国任司马之职,也居住于卫国。而迁至秦国都城咸阳(即今陕西省咸阳市)居住者有林微、林芳、林玮、林韶和林稚等人。
据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记载:自秦公子印与魏国发生战争那年(公元前331年)起至周朝初亡的76年间,秦国屠杀或掳去的六国(魏、韩、楚、赵、燕、齐)民众竟达139.8万人。公元前306年,赢稷在秦国即国君之位,不久即平定了内乱并强化王权专制,继续执行穷兵黩武、扩张势力范围的政策。公元前256年,秦国派兵攻西周。西周君王顿首伏罪,尽献其邑36城。七年后,秦国又攻灭东周,周王朝自此全亡。此后秦国连续击破赵、楚、齐、魏、韩、燕的六国“合纵”势力,夺取大片战略要地。秦昭王嬴稷还开辟了黔中(今湖南沅陵之西)、巫郡(今四川巫山一带)、南阳(今河南南阳附近)、上党(今山西长治周围)等郡,与六国相比,秦国军政实际控制力量已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为后来秦国打败其他所有诸侯国、实现全中国统一局面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秦昭王死后,依次由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和赢政继承王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式完成中国的统一。赵国灭亡之后,原居于赵国九门的“九龙堂”林姓望族就迁徙到齐郡邹县(址在今山东省境内)。
至西汉之初,分邹县之地置济南郡,故后来统称“济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古平陵城。因此,“济南”成为继“西河”之后林姓的第二个重要的发祥地。这一名门望族以“济南堂”为堂号,以“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为堂联。林坚的50世孙林尊,在汉宣帝时代官至太子太傅,成为“济南林姓望族”的开基始祖。后来衍分的支派,如广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晋安林姓、寿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和陇西林姓等都以林尊为先祖。林坚的42世孙林纂(在汉惠帝时代任职中山郡太守)就已经由齐郡邹县迁居于济南,史书就记他为“济南人”。其长兄林辟疆(受封为平棘侯)也是“济南人”。此外,明确记载为“济南人”的还有林坚的43世孙林别、45世林述和林常观、46世林良、47世林元昌、48世林车、49世林凭。以上是在“济南林姓始祖”林尊之先的济南籍历史名人。至于林尊之后的济南籍历史名人则有林坚的51世孙林高(在汉元帝时代任镇远将军、江州刺史)以及52世林苗(在汉成帝时代任平原太守)和林闾(在汉光武帝时代任徐州刺史,生于济南,曾经迁居临邛,汉光武帝中兴时出任徐州刺史)。也有史书称林坚的55世孙林邈(在汉安帝时代任徐州刺史)也是“济南人”。燕冀地区在秦、汉两代也是林姓裔孙主要的居住地。林坚的41世孙林挚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被任命为燕相,封为平棘侯,食邑千户。当时燕都在蓟(今北京市之西南)。林坚的53世孙林鉴在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任职燕太守,封为永安伯。当时燕郡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林坚的42世孙林纂在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任职中山郡太守,居住于中山郡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市)。林坚的60世孙林丞在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任职散骑常侍,尔后调任冀州刺吏,居于冀州常山高邑(今河北省高邑之东)。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林类、林抚等林姓族人徙居于卫国(今河南省濮阳一带)。他们的后代在秦代继续留住在此地。居于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的有林熹、林谟、林恂、林就、林横等林姓裔孙。林熹是林坚的61世孙,在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任职少府卿。林坚的62世孙林谟在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职玄菟太守,此后又迁职并州刺史。林恂是林坚的63世孙,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任职镇南将军,又先后任太中大夫和镇远大将军,受封为万年侯。林坚的64世孙林就在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任职谏议大夫。林横是林坚的65世孙,在汉安帝永宁二年(公元121年)任职谏议大夫。东汉末年,林坚的72世孙林胡任职陈留郡太守,徙居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之东南)。
东汉时代,西河郡址在今山西省离石地区。林坚的68世孙林肇在汉桓帝建和三年(公元149年)任西河郡太守,乃率族进驻西河。秦、汉两代寓居长安地区(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的林姓族人有林治、林亮、林别、林良、林公、林宁、林金、林重、林秉等家族。林治是林坚的40世孙,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在秦国任治粟内史,掌管谷货的管理事务,为秦国九卿之一,权势显赫。林亮是林治之弟,在秦始皇三十七年任职侍中、安东将军,与其兄林治一武一文,成为长安林姓望族。林坚的43世孙林别在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任职御史大夫。林良是林坚46世孙,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任职少府中郎将。林坚的47世孙林公(字元昌)在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任职御史中丞。林宁是林坚54世孙,在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任职征南将军。林坚的55世孙林金在王莽摄政的天凤二年(公元15年)任职建武将军。林重是林坚56世孙,在天凤三年任职河南、京兆两郡太守,也常住长安。林坚的57世孙林秉在王莽摄政的地皇二年(公元21年)任职司隶校尉,后来转任司徒、天下军戎大司马等职。以上林姓家族在文与武两条战线上均有出色表现,秦、汉两代在长安地区可谓声名彰著,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据历史记载,西汉时代四川地区已有林姓族人居住。林坚的51世孙林高在汉元帝刘爽(shi,市)当政时,受命为镇远将军,又迁任江州刺史。江州即今四川省重庆市江北地区。林高之子林阊,隐居于成都。他是汉代一位精通经史文学的学者,在蜀郡成都培养一批生徒,其中最有名的是成都人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扬雄作有《甘泉》四赋,极受汉成帝刘骜赏识,此外还著《太玄经》《法言》《广骚》《方言》等,在哲学、方言学和诗赋方面造诣殊深,人们认为与其师林闾的教导有关。
在汉代已有林姓裔孙迁徙至江浙一带。林坚的44世孙林吉在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任职广陵太守,受封为高亭侯,食邑三百户。广陵郡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当时林吉率族在此居住。林车是林坚的48世孙,曾任广陵郡太守,在西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晋升为镇国将军。他年老辞去官职,归隐于会稽山(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附近),专心致志注释《尚书》。在东汉时代又有林道、林永、林肇、林封、林农、林衮等人寓居于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林道是林坚的66世孙,在汉顺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任职司隶校尉,后来升任泰州刺史。林道乃该林姓支脉世居广陵之先祖,其子孙遂为广陵人。如林道之子林永,林道之孙林肇等。林封是林坚69世孙,林肇之子,在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任职谏议大夫,后遭受时任并州牧的董卓以谗言陷害,罢了秦州刺史之职回归广陵。林坚的70世孙林农也是广陵人,自幼聪明而勤奋,在汉灵帝刘宏执政时任经史博士,在汉献帝刘协执政时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等职。当时任监察御史的林衮也是广陵人。秦、汉两代多次爆发大规模战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病死于出巡途中的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之西北)。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秦始皇遗诏,逼迫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杀,册立少子胡亥为秦二世皇帝。胡亥在位期间,实权控制在赵高手里,继续大修阿房宫和驰道,徭役和赋税比秦始皇时代还要酷重。农民不堪重负,在陈胜和吴广的领导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除了陈胜、吴广之外,还涌现不少“平民领袖”,与遭受秦王朝压迫的旧有六国贵族后裔一起,成为秦末强劲的“倒秦运动”力量。其中有两位突出人物:项羽与刘邦。在陈胜与吴广死后,项羽与刘邦领导的起义军一起抗击秦军主力。他们于公元前20... -->>
林坚因赐姓地是在今河南省,故林姓最早的起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境内。自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其爵,多为大夫。
春秋时,林氏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散居周、鲁、齐、卫等地。
战国时期,赵国宰相林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时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因赵王嫉才欲害,林皋父子携带族人,迁徙于西河避难。秦灭赵后,这一支林姓又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西汉初,林皋四世孙林挚,被封为千产侯,食邑千产。
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遂为济南林氏。
至晋代南迁发展,有林坚八十一世孙林颖,生有二子:懋、禄。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禄任晋安(今属福建)太守,后被晋明帝封为晋安郡主,居住在侯官县都西里。林禄的子孙颇多,后都散居于福建各地,以莆田为盛,成为林氏又一支著名的望族。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同时,早在汉代就有林坚的五十一世孙迁居四川。周平王之子的一支林姓最早繁衍于河南及山西省境的黄河一带。后与林坚一支林姓,在秦、汉之际经陕西迁入甘肃陇西一带,并逐渐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总之,秦、汉之际,林氏家族的子孙主要散居于北方的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以山东的林氏繁衍最为旺盛。
至晋室南渡之时,中原士族也因‘永嘉之乱’大举南迁,林氏也随之南迁至江苏的下邳一带,后再南迁至福建。至唐宋之际,林姓族人已遍及我国的南方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地。明、清以后,便广播于全国各地。
周朝时期的迁徙
自公元前1046年,姬发(周武王)灭商立周,至公元前256年赢稷(秦昭王)灭周立秦,前后历经790年。林姓在这个时期传衍了30多代。因周代大小诸侯国多次发生动乱,宗室贵族以及黎民百姓四处外窜逃生。林姓族裔也是如此,不囿于最初发祥地博陵,而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都有他们迁徙的足迹,在动乱中繁衍发展。
据史书记载,西周末年林苌和林材等人在周王朝宫廷中担任官职,随着国都东移,由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之东南)迁至洛阳(今属河南省)落户。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纷封国自立,彼此征战时时发生。林姓族人当时在赵国、鲁国和齐国等诸侯国都有显山露水的不俗表现。
自林坚起至林芳(林坚的38世孙)的世系传承依次是:林坚、林载、林磋、林虎、林光、林相、林玄、林凤、林翊、林苌、林材、林考、林回、林贞、林英、林乾、林保、林隽、林宏、林类、林繇、林既、林雍、林敏、林楚、林放、林通、林不狃、林欣、林仪、林抚、林鸾、林世元、林伯、林皋、林宣、林微、林芳。其中明确注明居博陵邑者有林坚至林相;明确注明居齐国者有林材、林回、林贞、林英、林宏和林类;明确注明居鲁国者有林雍至林皋。林皋又由鲁国移居赵国。其子林宣等人、其孙林微等人也在赵国建寓。
林坚的20世孙林类据说活了一百多岁(据《列子》一书,孔子适卫“望林类于野”,当时林类已“年百岁”),晚年不是住在齐国,而是住在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的。林坚的31世孙林抚在卫国任司马之职,也居住于卫国。而迁至秦国都城咸阳(即今陕西省咸阳市)居住者有林微、林芳、林玮、林韶和林稚等人。
据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记载:自秦公子印与魏国发生战争那年(公元前331年)起至周朝初亡的76年间,秦国屠杀或掳去的六国(魏、韩、楚、赵、燕、齐)民众竟达139.8万人。公元前306年,赢稷在秦国即国君之位,不久即平定了内乱并强化王权专制,继续执行穷兵黩武、扩张势力范围的政策。公元前256年,秦国派兵攻西周。西周君王顿首伏罪,尽献其邑36城。七年后,秦国又攻灭东周,周王朝自此全亡。此后秦国连续击破赵、楚、齐、魏、韩、燕的六国“合纵”势力,夺取大片战略要地。秦昭王嬴稷还开辟了黔中(今湖南沅陵之西)、巫郡(今四川巫山一带)、南阳(今河南南阳附近)、上党(今山西长治周围)等郡,与六国相比,秦国军政实际控制力量已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为后来秦国打败其他所有诸侯国、实现全中国统一局面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秦昭王死后,依次由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和赢政继承王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式完成中国的统一。赵国灭亡之后,原居于赵国九门的“九龙堂”林姓望族就迁徙到齐郡邹县(址在今山东省境内)。
至西汉之初,分邹县之地置济南郡,故后来统称“济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古平陵城。因此,“济南”成为继“西河”之后林姓的第二个重要的发祥地。这一名门望族以“济南堂”为堂号,以“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为堂联。林坚的50世孙林尊,在汉宣帝时代官至太子太傅,成为“济南林姓望族”的开基始祖。后来衍分的支派,如广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晋安林姓、寿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和陇西林姓等都以林尊为先祖。林坚的42世孙林纂(在汉惠帝时代任职中山郡太守)就已经由齐郡邹县迁居于济南,史书就记他为“济南人”。其长兄林辟疆(受封为平棘侯)也是“济南人”。此外,明确记载为“济南人”的还有林坚的43世孙林别、45世林述和林常观、46世林良、47世林元昌、48世林车、49世林凭。以上是在“济南林姓始祖”林尊之先的济南籍历史名人。至于林尊之后的济南籍历史名人则有林坚的51世孙林高(在汉元帝时代任镇远将军、江州刺史)以及52世林苗(在汉成帝时代任平原太守)和林闾(在汉光武帝时代任徐州刺史,生于济南,曾经迁居临邛,汉光武帝中兴时出任徐州刺史)。也有史书称林坚的55世孙林邈(在汉安帝时代任徐州刺史)也是“济南人”。燕冀地区在秦、汉两代也是林姓裔孙主要的居住地。林坚的41世孙林挚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被任命为燕相,封为平棘侯,食邑千户。当时燕都在蓟(今北京市之西南)。林坚的53世孙林鉴在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任职燕太守,封为永安伯。当时燕郡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林坚的42世孙林纂在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任职中山郡太守,居住于中山郡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市)。林坚的60世孙林丞在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任职散骑常侍,尔后调任冀州刺吏,居于冀州常山高邑(今河北省高邑之东)。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林类、林抚等林姓族人徙居于卫国(今河南省濮阳一带)。他们的后代在秦代继续留住在此地。居于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的有林熹、林谟、林恂、林就、林横等林姓裔孙。林熹是林坚的61世孙,在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任职少府卿。林坚的62世孙林谟在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职玄菟太守,此后又迁职并州刺史。林恂是林坚的63世孙,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任职镇南将军,又先后任太中大夫和镇远大将军,受封为万年侯。林坚的64世孙林就在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任职谏议大夫。林横是林坚的65世孙,在汉安帝永宁二年(公元121年)任职谏议大夫。东汉末年,林坚的72世孙林胡任职陈留郡太守,徙居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之东南)。
东汉时代,西河郡址在今山西省离石地区。林坚的68世孙林肇在汉桓帝建和三年(公元149年)任西河郡太守,乃率族进驻西河。秦、汉两代寓居长安地区(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的林姓族人有林治、林亮、林别、林良、林公、林宁、林金、林重、林秉等家族。林治是林坚的40世孙,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在秦国任治粟内史,掌管谷货的管理事务,为秦国九卿之一,权势显赫。林亮是林治之弟,在秦始皇三十七年任职侍中、安东将军,与其兄林治一武一文,成为长安林姓望族。林坚的43世孙林别在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任职御史大夫。林良是林坚46世孙,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任职少府中郎将。林坚的47世孙林公(字元昌)在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任职御史中丞。林宁是林坚54世孙,在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任职征南将军。林坚的55世孙林金在王莽摄政的天凤二年(公元15年)任职建武将军。林重是林坚56世孙,在天凤三年任职河南、京兆两郡太守,也常住长安。林坚的57世孙林秉在王莽摄政的地皇二年(公元21年)任职司隶校尉,后来转任司徒、天下军戎大司马等职。以上林姓家族在文与武两条战线上均有出色表现,秦、汉两代在长安地区可谓声名彰著,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据历史记载,西汉时代四川地区已有林姓族人居住。林坚的51世孙林高在汉元帝刘爽(shi,市)当政时,受命为镇远将军,又迁任江州刺史。江州即今四川省重庆市江北地区。林高之子林阊,隐居于成都。他是汉代一位精通经史文学的学者,在蜀郡成都培养一批生徒,其中最有名的是成都人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扬雄作有《甘泉》四赋,极受汉成帝刘骜赏识,此外还著《太玄经》《法言》《广骚》《方言》等,在哲学、方言学和诗赋方面造诣殊深,人们认为与其师林闾的教导有关。
在汉代已有林姓裔孙迁徙至江浙一带。林坚的44世孙林吉在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任职广陵太守,受封为高亭侯,食邑三百户。广陵郡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当时林吉率族在此居住。林车是林坚的48世孙,曾任广陵郡太守,在西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晋升为镇国将军。他年老辞去官职,归隐于会稽山(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附近),专心致志注释《尚书》。在东汉时代又有林道、林永、林肇、林封、林农、林衮等人寓居于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林道是林坚的66世孙,在汉顺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任职司隶校尉,后来升任泰州刺史。林道乃该林姓支脉世居广陵之先祖,其子孙遂为广陵人。如林道之子林永,林道之孙林肇等。林封是林坚69世孙,林肇之子,在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任职谏议大夫,后遭受时任并州牧的董卓以谗言陷害,罢了秦州刺史之职回归广陵。林坚的70世孙林农也是广陵人,自幼聪明而勤奋,在汉灵帝刘宏执政时任经史博士,在汉献帝刘协执政时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等职。当时任监察御史的林衮也是广陵人。秦、汉两代多次爆发大规模战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病死于出巡途中的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之西北)。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秦始皇遗诏,逼迫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杀,册立少子胡亥为秦二世皇帝。胡亥在位期间,实权控制在赵高手里,继续大修阿房宫和驰道,徭役和赋税比秦始皇时代还要酷重。农民不堪重负,在陈胜和吴广的领导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除了陈胜、吴广之外,还涌现不少“平民领袖”,与遭受秦王朝压迫的旧有六国贵族后裔一起,成为秦末强劲的“倒秦运动”力量。其中有两位突出人物:项羽与刘邦。在陈胜与吴广死后,项羽与刘邦领导的起义军一起抗击秦军主力。他们于公元前20...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