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小说网 www.byxs.net,开元天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之小人,在圣上面前进几句谗言,殿下有口莫辩,父子因此而彼此猜忌,难免不生出祸端。”
这些话又引起了李亨深深共鸣,身为太子十数年,身边时时处处危机四伏,不是谨言慎行,加上装傻卖呆,早已被驱除东宫,甚而像兄长李瑛一样,莫名其妙地死于非命葬身黄土。
“其四,殿下君临天下,便于号令各路兵马。只要圣旨一下,各节镇敢不遵旨从命,指挥有度,调配得力,何愁匪患不息,天下不平?!”
杜鸿渐说完了,起身一揖:“殿下,臣下以为,及早登基,于国于民于圣上都是幸事,请殿下万勿迟疑!”
李亨想了又想,还是摇头:“此事事关重大,容小王再想想。”
数天之内,杜鸿渐一连上了五道奏章,催促李亨在灵武登基。李亨有心听从,但是,左思右想,总有诸多顾虑难以打消,因此,拖延着不能决断。杜鸿渐的属僚李涵、魏少游、卢简金等人也各自上疏,恳请李亨顺天意应民心,早日南面称孤。后来,手握重兵的王思礼、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也加入了拥戴的行列。李亨一见已是登基一事已是水到渠成,也就没有再固辞不就了。
七月十二日,正是李亨到达灵武的第三天,灵武城南门城楼上竖起了几面龙旗,李亨头戴冕旒,在杜鸿渐、郭子仪、王思礼等人簇拥下登上城楼,诏告天下,登基称帝,是为唐宣帝。改年号为至德,天宝十五年改为至德元年,尊明皇为太上皇。
当天,宣帝就派出了一队使臣,远赴川地,专门向太上皇唐明皇报告登基及改元消息。
即位之后,宣帝召集群臣,商议任命天下兵马大元帅之事。宣帝想要第三子建宁王李倓担当。可是,群臣却一致推举了宣帝长子、广平王李俶。
宣帝有些不快,问道:“广平王是嫡长子,王位日后非他莫属,就不用再当这个元帅了吧。”
杜鸿渐奏道:“陛下,广平王如果跟随圣驾出战,称为抚军,若是留守后方,称为监国。元帅,即是抚军,广平王为帅,再也适当不过了。”
宣帝无话可说,于是,命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讨逆兵马。下诏命李倓典亲军,李辅国为府司马。
七月十五日,明皇车驾到了汉中,君臣和皇亲们得以在此休憩。此时,明皇还不知道太子李亨已在灵武继承大统,在汉中郡下诏,要任命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别兼领天下节度使。
谏议大夫高适提出异议:“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宜。”
“朕意已决,有何不宜?”
“如果诸位皇子出任节度使,臣只恐今后有尾大不掉之嫌。”
明皇一口反驳道:“朕的儿子信不过,朕还能相信何人?!怎么就尾大不掉,朕的话,难道他们敢于不听?”
“微臣不敢说皇子们不遵陛下旨意。微臣是怕一旦分封,财力兵力势必分散,不利于统一用兵,统一国帑分配。”
明皇反讽道:“大夫是多余的担心,朕的儿子,岂能与朕有贰心,朕只要一开口,他们哪个敢说出半个不字!”
“太子北上平凉,召集西北军马,准备反击叛军,如果诸皇子又各自分统一方,势必消弱太子军力,如果再各自行事,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要危言耸听,朕分封皇子,正是要为太子助力,对反贼多路进攻,最后再围而歼之。”
高适还欲进言,被明皇严词斥退:“休要再说,说得再多,朕也不纳你的谏言!朕还没有老糊涂,该怎么处置,朕自有主张!”
在明皇执意坚持下,诸王各有分封。对于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明皇一向最为喜爱,特别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年少气盛的永王大权在握,好不威风,带了少府监窦昭为副使,去往镇江任所。
离开汉中不久,就接到了李亨称帝的消息。明皇脸色灰白,眼睑下垂,良久无语。后来,他低声对高力士说:“朕本有禅让之意,可是,他竟然绕过朕,自己南面称孤了。也忒着急了些。”
高力士宽慰他说:“国事艰危,太子理该出来为陛下分担了。”
明皇伤心地说道:“朕今年不过七十二岁,难道朕就很老了么?”
“陛下,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既然当了太上皇,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再辛苦自己了。”
呆了一阵,明皇失落地说:“从心所欲!朕现在最想做什么,你们都知道吗?朕只想晨昏与贵妃一起,在阕楼上望月,在勤政楼上过千秋节,在太液池旁赏荷,春日在梨花树下,朕弹琵琶,贵妃翩然起舞。可是——”
明皇说不下去了,两行老泪,在脸上慢慢地滚落。
高力士急忙说道:“陛下,贵妃已经去了,不能复返,知道陛下时刻为她伤怀,若是泉下有知,她也该心中不安了。”
“数十年耳鬓厮磨旦夕相伴,一朝离去,朕怎么能忘得了她!”明皇仰面朝天,痛惜不已地喊道:“要皇位,要江山,你们拿去便是了,为什么要让她从朕身边离开,一去就再也见不到她了,朕每天睁眼闭眼都看见她呀,爱妃呀,明知将要赴死,怕朕为她伤心难过,竟然笑吟吟地与朕作别。一想起她临别时的笑脸,朕就痛不欲生,只恨不能跟她一同去了!”
“陛下,不要如此。太子刚在灵武登基,尊陛下为太上皇,他初登大宝,又面对乱局,太上皇还须助他一臂之力才是。”
“朕老了,不中用了,还是老老实实地当朕的太上皇吧。”揩干了几滴老泪,明皇意兴阑珊地说:“下制,命左相韦见素、文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房琯、门下侍郎崔涣前往灵武,册封太子即位。”
之小人,在圣上面前进几句谗言,殿下有口莫辩,父子因此而彼此猜忌,难免不生出祸端。”
这些话又引起了李亨深深共鸣,身为太子十数年,身边时时处处危机四伏,不是谨言慎行,加上装傻卖呆,早已被驱除东宫,甚而像兄长李瑛一样,莫名其妙地死于非命葬身黄土。
“其四,殿下君临天下,便于号令各路兵马。只要圣旨一下,各节镇敢不遵旨从命,指挥有度,调配得力,何愁匪患不息,天下不平?!”
杜鸿渐说完了,起身一揖:“殿下,臣下以为,及早登基,于国于民于圣上都是幸事,请殿下万勿迟疑!”
李亨想了又想,还是摇头:“此事事关重大,容小王再想想。”
数天之内,杜鸿渐一连上了五道奏章,催促李亨在灵武登基。李亨有心听从,但是,左思右想,总有诸多顾虑难以打消,因此,拖延着不能决断。杜鸿渐的属僚李涵、魏少游、卢简金等人也各自上疏,恳请李亨顺天意应民心,早日南面称孤。后来,手握重兵的王思礼、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也加入了拥戴的行列。李亨一见已是登基一事已是水到渠成,也就没有再固辞不就了。
七月十二日,正是李亨到达灵武的第三天,灵武城南门城楼上竖起了几面龙旗,李亨头戴冕旒,在杜鸿渐、郭子仪、王思礼等人簇拥下登上城楼,诏告天下,登基称帝,是为唐宣帝。改年号为至德,天宝十五年改为至德元年,尊明皇为太上皇。
当天,宣帝就派出了一队使臣,远赴川地,专门向太上皇唐明皇报告登基及改元消息。
即位之后,宣帝召集群臣,商议任命天下兵马大元帅之事。宣帝想要第三子建宁王李倓担当。可是,群臣却一致推举了宣帝长子、广平王李俶。
宣帝有些不快,问道:“广平王是嫡长子,王位日后非他莫属,就不用再当这个元帅了吧。”
杜鸿渐奏道:“陛下,广平王如果跟随圣驾出战,称为抚军,若是留守后方,称为监国。元帅,即是抚军,广平王为帅,再也适当不过了。”
宣帝无话可说,于是,命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讨逆兵马。下诏命李倓典亲军,李辅国为府司马。
七月十五日,明皇车驾到了汉中,君臣和皇亲们得以在此休憩。此时,明皇还不知道太子李亨已在灵武继承大统,在汉中郡下诏,要任命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别兼领天下节度使。
谏议大夫高适提出异议:“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宜。”
“朕意已决,有何不宜?”
“如果诸位皇子出任节度使,臣只恐今后有尾大不掉之嫌。”
明皇一口反驳道:“朕的儿子信不过,朕还能相信何人?!怎么就尾大不掉,朕的话,难道他们敢于不听?”
“微臣不敢说皇子们不遵陛下旨意。微臣是怕一旦分封,财力兵力势必分散,不利于统一用兵,统一国帑分配。”
明皇反讽道:“大夫是多余的担心,朕的儿子,岂能与朕有贰心,朕只要一开口,他们哪个敢说出半个不字!”
“太子北上平凉,召集西北军马,准备反击叛军,如果诸皇子又各自分统一方,势必消弱太子军力,如果再各自行事,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要危言耸听,朕分封皇子,正是要为太子助力,对反贼多路进攻,最后再围而歼之。”
高适还欲进言,被明皇严词斥退:“休要再说,说得再多,朕也不纳你的谏言!朕还没有老糊涂,该怎么处置,朕自有主张!”
在明皇执意坚持下,诸王各有分封。对于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明皇一向最为喜爱,特别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年少气盛的永王大权在握,好不威风,带了少府监窦昭为副使,去往镇江任所。
离开汉中不久,就接到了李亨称帝的消息。明皇脸色灰白,眼睑下垂,良久无语。后来,他低声对高力士说:“朕本有禅让之意,可是,他竟然绕过朕,自己南面称孤了。也忒着急了些。”
高力士宽慰他说:“国事艰危,太子理该出来为陛下分担了。”
明皇伤心地说道:“朕今年不过七十二岁,难道朕就很老了么?”
“陛下,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既然当了太上皇,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再辛苦自己了。”
呆了一阵,明皇失落地说:“从心所欲!朕现在最想做什么,你们都知道吗?朕只想晨昏与贵妃一起,在阕楼上望月,在勤政楼上过千秋节,在太液池旁赏荷,春日在梨花树下,朕弹琵琶,贵妃翩然起舞。可是——”
明皇说不下去了,两行老泪,在脸上慢慢地滚落。
高力士急忙说道:“陛下,贵妃已经去了,不能复返,知道陛下时刻为她伤怀,若是泉下有知,她也该心中不安了。”
“数十年耳鬓厮磨旦夕相伴,一朝离去,朕怎么能忘得了她!”明皇仰面朝天,痛惜不已地喊道:“要皇位,要江山,你们拿去便是了,为什么要让她从朕身边离开,一去就再也见不到她了,朕每天睁眼闭眼都看见她呀,爱妃呀,明知将要赴死,怕朕为她伤心难过,竟然笑吟吟地与朕作别。一想起她临别时的笑脸,朕就痛不欲生,只恨不能跟她一同去了!”
“陛下,不要如此。太子刚在灵武登基,尊陛下为太上皇,他初登大宝,又面对乱局,太上皇还须助他一臂之力才是。”
“朕老了,不中用了,还是老老实实地当朕的太上皇吧。”揩干了几滴老泪,明皇意兴阑珊地说:“下制,命左相韦见素、文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房琯、门下侍郎崔涣前往灵武,册封太子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