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小说网 www.byxs.net,沉醉的黄丝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山青水秀的江南东部,在神奇的北纬三十度纬线之侧,当你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伫立遥望,远远地便可看见,在那片广袤富饶的原野上,耸立着一座城廓逶迤,景色旖旎的古城。古城之南,便是那条青山夹岸、潮涌奇绝、曲折湍急的大江。宋朝诗人赞美它为:“一川如画。”一条潇然大河,闪烁着远古文明的光辉、融汇着灿烂的多元文化、篆刻着岁月的沧海桑田,从那遥远的北方,一直往南,缓缓愔愔地朝着古城流淌而来,直达城的最南端才豁然入江,继而捩转向东,奔向那烟波浩瀚的大海。有古诗谓之:“千里大江水似倾,东连大海若雷鸣。”
这条从远古文明中孕育而来的大河,像一位襟怀若谷的母亲,将依偎着它的众多支流细川拥抱入怀。从古往今,那润物无声的水便一直昼夜不息,普润滋养着古城,同时又日夜不停,濯涤着一切尘埃污垢,使这座古城更加秀美盎然。“上善若水。老子?《道德经》”认为最高的美德就是像水那样:“利泽万物而不争,包容污秽而不愠。”后来又有古人用诗来赞美水的品行:“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在古城的西北方有一条河宽水深的支流,名叫:兴义河。兴义河东连那条有着“黄金水道”美誉的千年大河,沿河西去十数里便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河网湿地。在河的左岸东首有一条古老的小巷,祖居在此的老辈们在纳凉聊天时,每每都要提起它的旧闻轶事来。
小巷不宽,一根长长的竹杆即可横贯南北,然足够两辆板车交会。如今小巷的“巷民”大多用这根过街竹杆晾衣晒被,这俨然已成他们最大的优越感。小巷很长,但却修得直撅撅地犹如一条直线,要是你的眼力足够好那首尾便可相望。据老辈们讲,小巷是由一位年高德劭的乡绅募资修建,当时很是煞费了一番苦心。小巷之所以修得笔直如线,之中隐喻着一个最浅近的道理,不管贸易经商,还是为人处世都应坦荡磊落才是。
小巷的路面由清一色的石板铺砌而成,两边多为二层木质楼房。楼下大多是米行鱼档,一通到底的铺面排门显得又高又气派。楼上则多为茶楼酒肆,其间也不乏客栈的名号。临街的那一面是挑出街面足有米余的连廊,装帧着雕栏画牗,颇是精美,推窗凭栏,那街景便可一览无余。靠近小巷的中部是一开阔的码头,据说,当时兴义河上舟船日夜川流,码头上泊满了装卸货物的大船小舟。而小巷内则是一番商贾云集的景象,有提篮荷筐的吆喝,也有车拉肩扛的叫卖,熙来攘往,摩肩接踵。“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汉?司马迁”原来,这条小巷是昔日一处规模较大的鱼米集市。小巷因兴义河和它本身的功能而得名,叫做:兴义集巷。但大多数的人都喜欢把它省略的叫做:集巷。
不过那已是很久远的事了,小巷的路面几经修缮,早已改成那深褐色的柏油路。原先那又高又气派的铺面排门,也被改成一门一窗的格局,作了寻常民宅。逢年过节时家家户户都作兴大搞卫生,或粉饰墙面,或用纸裱糊被烟熏尘染的楼板隔墙。无奈,这些木质楼房毕竟年代久远,老旧日甚,尽管有主人对其精心维护,但仍难掩那破旧和苍老的状貌。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如今早没了往昔的繁华与喧闹,这狭长的集巷只不过是这座古城里无数条小巷中的一条而已,即便费力地去搜寻,也难觅以往那种商埠要地的痕迹。如烟的往事,不过是让那些寻古访旧的人去作尽情地遐想而已。
原先的码头本是一块开阔的空地,因为住房紧张得实在难以安身,所以附近居民中那些胆大而又敢为人先的人,开始试着在空地上搭建起简易棚屋来。管子有言:“民以食为天。”如果食是老百姓天字号第一件大事,那这住便是老百姓天字号第二等大事,毕竟有食有住才成家矣!于是,这片开阔的空地很快就被瓜分殆尽,如今已拥挤得无立锥之地。
在码头西侧有一户人家,原本也只住着前后两间屋子,厨房是在前屋中隔出来的屋中屋。后来眼看着一双儿女一日比一日的长高,已委实难以安身,因而也乘着这股搭建之风在自家东面圈起一块空地来,搭出一间睡房和一间厨房,以解燃眉之急。对余下的那一小块空地,又从厂里买来一些废旧砖块围成一个小院。
这家主人姓倪,名齐安。是一家机械厂的电气技工,也是维修车间的主任,人称倪师傅,而同辈又熟稔的多半谑称他为“泥膏药”。这倪齐安正届知天命的年纪,中高个儿,身体微微有些发福,头发则刚开始显现谢顶的迹象,脑门饱满闪亮,脸略呈方型。虽棱角分明,但却慈眉善目。这倪齐安不管是在他工作的厂里,还是在他所居住的小巷里,横竖都算得上是个当当响的人物。
倪齐安书念得不多,算是初通文墨,但人却勤勉聪明且善琢磨,又从祖辈那里因袭相承了“只要学好手艺,到处都有饭吃”这条死理。耳边萦绕着母亲常说的那句古话:“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薄艺在身。”对苦心求艺,竭尽钻研的行为,佛学上早有名言,谓之:“如狮子搏物,如灵猫捕鼠,如鸡之孵卵。”说狮子搏取强壮的水牛时,自当竭尽全力,但当它搏取一只野兔时,同样也不遗余力。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要尽心尽力地把它做好。“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论语?子张》”倪齐安就是这么个秉性,不管做什么,学什么,他都会全身心投入,特别执着。对待技术,倪齐安从当徒工起一直勤勉刻苦,学之不厌,为之不倦。经过这数十年的琢磨积累,倪齐安早将那电气活儿钻研到了纯熟的境地。厂里那台进口的宝贝级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必定由他带着徒弟们去拆卸修理,因为在厂里,除他之外再难寻出一个敢去碰这台设备的人来。经过他的努力,不论什么样的故障都会被一一排除,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的使用状态。他的这套拿手绝活为厂里抢回不少时间,也为厂里省下不少费用。因而,他每年都能扛张奖状捧个奖品回家。在这个有着几千号人的大厂里,不管是厂长还是书记,对他都尊重有加,另眼相看。
倪齐安的父亲是个民间郎中,专攻骨伤与疮毒。这民间郎中可不等同那些走街串巷,漂泊不定的江湖郎中,那不过是“江湖骗子”的别称罢了。倪齐安的父亲,虽说办不起梦寐以求的诊所,也没象样的药铺,但却能心安理得、堂堂正正的在家坐堂接诊。要是没有货真价实的医技、没有令人信服的疗效,那这个家恐怕早被人砸过十回八回了。据说,倪齐安父亲所煨制的膏药和汤剂,能集消炎化浓和止痛于一身,内服外敷,对治疗疮毒极是灵验。他父亲接骨疗伤的方法也很独特。从不用什么夹板和石膏,而是用两片不为人知的硬质树皮,放入煨制好的汤药里浸泡,然后就这么湿漉漉地夹贴在患处。树皮干了就往上面刷补汤药,就这么夹贴个月余光景,疗效十分显著,患处皮肤不会红肿发痒,更不会溃烂,真有点让人匪夷所思。对挫伤、拉伤和疼痛则用膏药外敷,汤药内服,双管齐下,同时再用一种特殊的技法抚捏按摩,疼疼即刻减缓,极具奇效。
倪齐安的父亲,虽说是个民间郎中,但却闻名遐迩,是个有割股之心的医家,只要能治好别人的病,即便割股作饵都愿意的。他父亲虽医术高超,却为人和善,收费低廉,从不恃技傲人,从不把自家医技当作敛财的摇钱树。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卷一中写道:“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明代医家陈实功也说:“若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否则有药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也。”他父亲常说:“扶助人贵在雪中送炭,无需锦上添花,那不过是去凑热闹。古人有言:“若做医士郎中,先存活人心田。”行医之人须存善心才是。医者无善心,病人多受苦。不管家境清寒还是殷实,甚至是那些连药费都难以凑拢的病人,他都一视同仁,从不敷衍拒绝。因而人们反喜欢别称他为“泥菩萨”。对之中特别困难的就量力微赠,那些受其救治帮扶的人感激得几乎都要向他行跪礼磕响头。他父亲每每都说:“不可不可,作为医家那是应该的。“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耶稣”听说你也是信耶稣作祷告的,你看主都这样的说呢!”他父亲虽饱受“之乎者也”的熏陶,但却信奉外来基督。虽在中医世家中长大,但却很早就开始关注外来医学,尝试各取所长,以便更好的为病人解除痛苦。古代有纵横术,它同时还有个名字叫做:长短术,或者叫做:钩距术,就是用长以制短,用短亦可制长。因而他就开始潜心研究,企求达到取长补短,中西联袂的目的,进而获得更好的治病效果。这或许就是后来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雏形。孟子说:“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人。”倪家的医风医德正暗合了这句做人的格言。他父亲虽一生行医,但却乏有财富。因而他父亲在当地可算得是个艺德双馨的人,慕名来求治的人是络绎不绝。
古话说:“官久自富,医久自良。”倪家医技经历代研磨,薪尽灯传,到倪齐安父亲手里时,将倪家医技推至鼎盛。可惜好景不长啊!一日他父亲去外乡出诊,归途中小船因突遇风浪而倾覆。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这位广受欢迎的民间郎中撇下妻儿,撒手人寰。真让人扼腕叹息呀!因他父亲走得实在太突然,连句话儿都不及扔下,更不消说将倪家祖传衣钵传授于他了。他父亲原打算先让儿子多念几年书,等儿子受过启蒙明了世理以后再传授医术。这原本也是倪家的传统,先学做人,后授医道。没料想一场飞来横祸,轻易地毁损了一个原本温情的家庭,碾碎了这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同时也将凝聚着倪家几辈人心血和智慧的独门医技化为尘埃。
倪家已是三代独传,夫妇俩年齿相悬,又是中年得子,因而倪齐安深得父母钟爱。父亲不忍让幼小的儿子过早的启蒙念书,因而等倪齐安到了六岁时才送他进学堂念书。倪齐安虽生于医门世家,自幼就在父亲的几案前玩耍、在母亲的药炉边游戏,但毕竟还未得丝毫亲授,还未领受倪家的独门真传。因此倪齐安对父亲的医技是一窍不通。那时倪齐安年纪尚小,倏然间没了父亲,没了书读,倪齐安只会一味地伤心、一味地怀念父亲,之于别的,他一时还想不到。他的脑海里除了父亲的音容笑貌外什么都没有。父亲的离世,对于倪家意味着什么?对于自己又将意味着什么?他对此也只是懵懵懂懂。父亲在世时,家底虽不殷实,但毕竟有如韩非子所说的:“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凭靠父亲的一技之长,全家尚还温饱无忧。现在一家之主没了,随之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常业,断了生活来源。民间有俗话说,世间最苦累的活,莫过于打铁摇船磨豆腐;世间最悲伤的事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如今这孤儿寡母却不幸包揽其二,母子俩心中的缠绵悱恻实在叫人难以描述,日子的艰辛可想而知。他常怔怔地坐在这间并不宽敞,如今已了无生机,寂静得令人窒息的小屋里,坐在父亲寻常坐堂的几案前发愣。景物依旧,却恍如隔世。他分明清楚地看见父亲坐在案头,可一晃父亲又飘逝而去。他竭力地找寻,却怎么都找不着父亲的身影。他悲天怯地地呼唤,却再也唤不回沉沉睡去的父亲。他不愿相信父亲会突然悄然无声地飘然而去。他恍恍惚惚地坐着,眼睛苦涩红肿,却没有眼泪,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他都无法从丧父的悲情中走出来。可是现实是冰凉无情的,不管你背负多沉的伤痛,不管你饱受多深的煎熬,不管你的心田是在沥沥淌血,还是在汩汩流泪,它都熟视无睹。老子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又言:“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视百姓为刍狗。”由此看来,人在遭遇不幸或是身处逆境时,若想祈求老天慈悲眷顾,那结果一定是失望的。圣人所言不是要打折你的希望,而是要鼓起你的潜能,不是让你自困囹圄,而是要你在困境中重新崛起。
此时的倪家,因父殁母暮,深陷在窘迫之中,小小年... -->>
在山青水秀的江南东部,在神奇的北纬三十度纬线之侧,当你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伫立遥望,远远地便可看见,在那片广袤富饶的原野上,耸立着一座城廓逶迤,景色旖旎的古城。古城之南,便是那条青山夹岸、潮涌奇绝、曲折湍急的大江。宋朝诗人赞美它为:“一川如画。”一条潇然大河,闪烁着远古文明的光辉、融汇着灿烂的多元文化、篆刻着岁月的沧海桑田,从那遥远的北方,一直往南,缓缓愔愔地朝着古城流淌而来,直达城的最南端才豁然入江,继而捩转向东,奔向那烟波浩瀚的大海。有古诗谓之:“千里大江水似倾,东连大海若雷鸣。”
这条从远古文明中孕育而来的大河,像一位襟怀若谷的母亲,将依偎着它的众多支流细川拥抱入怀。从古往今,那润物无声的水便一直昼夜不息,普润滋养着古城,同时又日夜不停,濯涤着一切尘埃污垢,使这座古城更加秀美盎然。“上善若水。老子?《道德经》”认为最高的美德就是像水那样:“利泽万物而不争,包容污秽而不愠。”后来又有古人用诗来赞美水的品行:“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在古城的西北方有一条河宽水深的支流,名叫:兴义河。兴义河东连那条有着“黄金水道”美誉的千年大河,沿河西去十数里便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河网湿地。在河的左岸东首有一条古老的小巷,祖居在此的老辈们在纳凉聊天时,每每都要提起它的旧闻轶事来。
小巷不宽,一根长长的竹杆即可横贯南北,然足够两辆板车交会。如今小巷的“巷民”大多用这根过街竹杆晾衣晒被,这俨然已成他们最大的优越感。小巷很长,但却修得直撅撅地犹如一条直线,要是你的眼力足够好那首尾便可相望。据老辈们讲,小巷是由一位年高德劭的乡绅募资修建,当时很是煞费了一番苦心。小巷之所以修得笔直如线,之中隐喻着一个最浅近的道理,不管贸易经商,还是为人处世都应坦荡磊落才是。
小巷的路面由清一色的石板铺砌而成,两边多为二层木质楼房。楼下大多是米行鱼档,一通到底的铺面排门显得又高又气派。楼上则多为茶楼酒肆,其间也不乏客栈的名号。临街的那一面是挑出街面足有米余的连廊,装帧着雕栏画牗,颇是精美,推窗凭栏,那街景便可一览无余。靠近小巷的中部是一开阔的码头,据说,当时兴义河上舟船日夜川流,码头上泊满了装卸货物的大船小舟。而小巷内则是一番商贾云集的景象,有提篮荷筐的吆喝,也有车拉肩扛的叫卖,熙来攘往,摩肩接踵。“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汉?司马迁”原来,这条小巷是昔日一处规模较大的鱼米集市。小巷因兴义河和它本身的功能而得名,叫做:兴义集巷。但大多数的人都喜欢把它省略的叫做:集巷。
不过那已是很久远的事了,小巷的路面几经修缮,早已改成那深褐色的柏油路。原先那又高又气派的铺面排门,也被改成一门一窗的格局,作了寻常民宅。逢年过节时家家户户都作兴大搞卫生,或粉饰墙面,或用纸裱糊被烟熏尘染的楼板隔墙。无奈,这些木质楼房毕竟年代久远,老旧日甚,尽管有主人对其精心维护,但仍难掩那破旧和苍老的状貌。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如今早没了往昔的繁华与喧闹,这狭长的集巷只不过是这座古城里无数条小巷中的一条而已,即便费力地去搜寻,也难觅以往那种商埠要地的痕迹。如烟的往事,不过是让那些寻古访旧的人去作尽情地遐想而已。
原先的码头本是一块开阔的空地,因为住房紧张得实在难以安身,所以附近居民中那些胆大而又敢为人先的人,开始试着在空地上搭建起简易棚屋来。管子有言:“民以食为天。”如果食是老百姓天字号第一件大事,那这住便是老百姓天字号第二等大事,毕竟有食有住才成家矣!于是,这片开阔的空地很快就被瓜分殆尽,如今已拥挤得无立锥之地。
在码头西侧有一户人家,原本也只住着前后两间屋子,厨房是在前屋中隔出来的屋中屋。后来眼看着一双儿女一日比一日的长高,已委实难以安身,因而也乘着这股搭建之风在自家东面圈起一块空地来,搭出一间睡房和一间厨房,以解燃眉之急。对余下的那一小块空地,又从厂里买来一些废旧砖块围成一个小院。
这家主人姓倪,名齐安。是一家机械厂的电气技工,也是维修车间的主任,人称倪师傅,而同辈又熟稔的多半谑称他为“泥膏药”。这倪齐安正届知天命的年纪,中高个儿,身体微微有些发福,头发则刚开始显现谢顶的迹象,脑门饱满闪亮,脸略呈方型。虽棱角分明,但却慈眉善目。这倪齐安不管是在他工作的厂里,还是在他所居住的小巷里,横竖都算得上是个当当响的人物。
倪齐安书念得不多,算是初通文墨,但人却勤勉聪明且善琢磨,又从祖辈那里因袭相承了“只要学好手艺,到处都有饭吃”这条死理。耳边萦绕着母亲常说的那句古话:“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薄艺在身。”对苦心求艺,竭尽钻研的行为,佛学上早有名言,谓之:“如狮子搏物,如灵猫捕鼠,如鸡之孵卵。”说狮子搏取强壮的水牛时,自当竭尽全力,但当它搏取一只野兔时,同样也不遗余力。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要尽心尽力地把它做好。“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论语?子张》”倪齐安就是这么个秉性,不管做什么,学什么,他都会全身心投入,特别执着。对待技术,倪齐安从当徒工起一直勤勉刻苦,学之不厌,为之不倦。经过这数十年的琢磨积累,倪齐安早将那电气活儿钻研到了纯熟的境地。厂里那台进口的宝贝级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必定由他带着徒弟们去拆卸修理,因为在厂里,除他之外再难寻出一个敢去碰这台设备的人来。经过他的努力,不论什么样的故障都会被一一排除,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的使用状态。他的这套拿手绝活为厂里抢回不少时间,也为厂里省下不少费用。因而,他每年都能扛张奖状捧个奖品回家。在这个有着几千号人的大厂里,不管是厂长还是书记,对他都尊重有加,另眼相看。
倪齐安的父亲是个民间郎中,专攻骨伤与疮毒。这民间郎中可不等同那些走街串巷,漂泊不定的江湖郎中,那不过是“江湖骗子”的别称罢了。倪齐安的父亲,虽说办不起梦寐以求的诊所,也没象样的药铺,但却能心安理得、堂堂正正的在家坐堂接诊。要是没有货真价实的医技、没有令人信服的疗效,那这个家恐怕早被人砸过十回八回了。据说,倪齐安父亲所煨制的膏药和汤剂,能集消炎化浓和止痛于一身,内服外敷,对治疗疮毒极是灵验。他父亲接骨疗伤的方法也很独特。从不用什么夹板和石膏,而是用两片不为人知的硬质树皮,放入煨制好的汤药里浸泡,然后就这么湿漉漉地夹贴在患处。树皮干了就往上面刷补汤药,就这么夹贴个月余光景,疗效十分显著,患处皮肤不会红肿发痒,更不会溃烂,真有点让人匪夷所思。对挫伤、拉伤和疼痛则用膏药外敷,汤药内服,双管齐下,同时再用一种特殊的技法抚捏按摩,疼疼即刻减缓,极具奇效。
倪齐安的父亲,虽说是个民间郎中,但却闻名遐迩,是个有割股之心的医家,只要能治好别人的病,即便割股作饵都愿意的。他父亲虽医术高超,却为人和善,收费低廉,从不恃技傲人,从不把自家医技当作敛财的摇钱树。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卷一中写道:“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明代医家陈实功也说:“若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否则有药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也。”他父亲常说:“扶助人贵在雪中送炭,无需锦上添花,那不过是去凑热闹。古人有言:“若做医士郎中,先存活人心田。”行医之人须存善心才是。医者无善心,病人多受苦。不管家境清寒还是殷实,甚至是那些连药费都难以凑拢的病人,他都一视同仁,从不敷衍拒绝。因而人们反喜欢别称他为“泥菩萨”。对之中特别困难的就量力微赠,那些受其救治帮扶的人感激得几乎都要向他行跪礼磕响头。他父亲每每都说:“不可不可,作为医家那是应该的。“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耶稣”听说你也是信耶稣作祷告的,你看主都这样的说呢!”他父亲虽饱受“之乎者也”的熏陶,但却信奉外来基督。虽在中医世家中长大,但却很早就开始关注外来医学,尝试各取所长,以便更好的为病人解除痛苦。古代有纵横术,它同时还有个名字叫做:长短术,或者叫做:钩距术,就是用长以制短,用短亦可制长。因而他就开始潜心研究,企求达到取长补短,中西联袂的目的,进而获得更好的治病效果。这或许就是后来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雏形。孟子说:“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人。”倪家的医风医德正暗合了这句做人的格言。他父亲虽一生行医,但却乏有财富。因而他父亲在当地可算得是个艺德双馨的人,慕名来求治的人是络绎不绝。
古话说:“官久自富,医久自良。”倪家医技经历代研磨,薪尽灯传,到倪齐安父亲手里时,将倪家医技推至鼎盛。可惜好景不长啊!一日他父亲去外乡出诊,归途中小船因突遇风浪而倾覆。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这位广受欢迎的民间郎中撇下妻儿,撒手人寰。真让人扼腕叹息呀!因他父亲走得实在太突然,连句话儿都不及扔下,更不消说将倪家祖传衣钵传授于他了。他父亲原打算先让儿子多念几年书,等儿子受过启蒙明了世理以后再传授医术。这原本也是倪家的传统,先学做人,后授医道。没料想一场飞来横祸,轻易地毁损了一个原本温情的家庭,碾碎了这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同时也将凝聚着倪家几辈人心血和智慧的独门医技化为尘埃。
倪家已是三代独传,夫妇俩年齿相悬,又是中年得子,因而倪齐安深得父母钟爱。父亲不忍让幼小的儿子过早的启蒙念书,因而等倪齐安到了六岁时才送他进学堂念书。倪齐安虽生于医门世家,自幼就在父亲的几案前玩耍、在母亲的药炉边游戏,但毕竟还未得丝毫亲授,还未领受倪家的独门真传。因此倪齐安对父亲的医技是一窍不通。那时倪齐安年纪尚小,倏然间没了父亲,没了书读,倪齐安只会一味地伤心、一味地怀念父亲,之于别的,他一时还想不到。他的脑海里除了父亲的音容笑貌外什么都没有。父亲的离世,对于倪家意味着什么?对于自己又将意味着什么?他对此也只是懵懵懂懂。父亲在世时,家底虽不殷实,但毕竟有如韩非子所说的:“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凭靠父亲的一技之长,全家尚还温饱无忧。现在一家之主没了,随之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常业,断了生活来源。民间有俗话说,世间最苦累的活,莫过于打铁摇船磨豆腐;世间最悲伤的事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如今这孤儿寡母却不幸包揽其二,母子俩心中的缠绵悱恻实在叫人难以描述,日子的艰辛可想而知。他常怔怔地坐在这间并不宽敞,如今已了无生机,寂静得令人窒息的小屋里,坐在父亲寻常坐堂的几案前发愣。景物依旧,却恍如隔世。他分明清楚地看见父亲坐在案头,可一晃父亲又飘逝而去。他竭力地找寻,却怎么都找不着父亲的身影。他悲天怯地地呼唤,却再也唤不回沉沉睡去的父亲。他不愿相信父亲会突然悄然无声地飘然而去。他恍恍惚惚地坐着,眼睛苦涩红肿,却没有眼泪,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他都无法从丧父的悲情中走出来。可是现实是冰凉无情的,不管你背负多沉的伤痛,不管你饱受多深的煎熬,不管你的心田是在沥沥淌血,还是在汩汩流泪,它都熟视无睹。老子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又言:“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视百姓为刍狗。”由此看来,人在遭遇不幸或是身处逆境时,若想祈求老天慈悲眷顾,那结果一定是失望的。圣人所言不是要打折你的希望,而是要鼓起你的潜能,不是让你自困囹圄,而是要你在困境中重新崛起。
此时的倪家,因父殁母暮,深陷在窘迫之中,小小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