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yxs.net,逸羽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私人事务。
九卿所司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越早期的时候,皇帝家的内侍官与朝廷的职事官的区分越不清楚,越到后期,区分也越为明晰,魏晋以后,基本上不再有内外廷官吏区别不开的事情了。
九卿之外,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后来称为执金吾),以及掌管营建宫室的将作少府(后来称为将作大匠),等等。
诸卿各有属官,这里不都列举,只就郎中令(光禄勋)的属官大夫和郎稍加说明如下:汉代有太中大夫、中大夫(汉武帝改称光禄大夫)等。大夫\\\\\\\"掌论议\\\\\\\",\\\\\\\"无常事,唯诏命所使\\\\\\\",是后世散官的性质(后详)。
郎是皇帝侍卫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议郎掌顾问应对,比较特殊。其他诸郎皆\\\\\\\"掌守门户,出充车骑\\\\\\\"。
此外汉武帝又置期门、羽林作为光禄勋的属官,期门是汉武帝微行时的侍从[6],羽林是宿卫之官[7],都是郎的一类,所以有期门郎、羽林郎之称。
附带说一说汉代的加官,这是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
汉代的加官有侍中、给事中、诸吏等。加侍中就能出入宫禁,成为皇帝的亲信。加给事中就能掌顾问应对。加诸吏就能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后世侍中成为门下省的首长(见前),给事中成为门下省的属官。
汉代的加官还有中常侍和散骑等。中常侍在禁中侍奉皇帝(东汉改用宦者),散骑是皇帝的骑从,掌\\\\\\\"献可替否\\\\\\\"。曹魏时合称散骑常侍,备皇帝顾问并掌规谏。南北朝散骑常侍是集书省(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的首长,后世并入门下省。
下面说到六部。
尚书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发展为尚书台后,事务增多,于是分曹治事,每曹设尚书一人,这是后世中央各部的前身。从东汉到南北朝,部曹尚无定制,隋代始定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历代相承,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基本未变。
六部的职掌大致是:(一)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二)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三)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四)兵部,掌全国军政。(五)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六)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8],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属官有都事、主事等。
六部仿《周礼》六官,列表对照如下:后世以《周礼》六官作为六部尚书的代称,如户部尚书称为大司徒;礼部尚书称为大宗伯等[11]。
六部成立,诸卿的职权变小,有的卿由于职务并入有关的部司,后来就裁撤了。
现在说到中央的监察官和谏官。监察官对百官进行纠弹,谏官对皇帝进行规谏。下面分别叙述。
我国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御史。御史是记事之官兼纠察之职,秦汉称为侍御史,秦以御史大夫为侍御史之长。西汉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由其助手御史中丞领导监察弹劾工作。后来成立监察机构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首长。御史台又称宪台,后世或称肃政台等,所以习惯上把监察官称为台官。历代监察官的首长或为御史大夫,或为御史中丞等。明清中央监察机构称为都察院,首长称为左、右都御史。历代管监察的属官除侍御史外,还有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12]。
前人把台官和谏官合称为台谏。西汉有谏大夫,东汉称为谏议大夫,是属于光禄勋的专职谏官。唐代除谏议大夫外,又增设补阙、拾遗,三者各分左右,分属门下、中书二省。宋代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后来并入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首长。隋唐以来,和谏官同居门下省的有给事中,负责审阅各部奏章和封驳中书省所拟的诏旨(有不合者封还驳回),明代给事中负责稽查六部,并兼任前代谏议、补阙、拾遗之职,所以后来俗称给事中为给谏。清雍正时给事中和御史同属都察院,这样,御史也就称为台谏了。
台谏之分,一查百官,一谏皇帝。但是宋代以后,台谏合流,都是枪口对准百官,对皇帝的制约几乎不存在了。
宋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此前总是强势皇帝手中权力便很强,弱势皇帝手中权力便相对较弱。自宋以后,几乎不再有弱势皇帝的存在。皇帝权力达到了绝对的高度。
封建皇帝有文学侍从。汉代选文章经术之士待诏金马门[13]。或供奉辞赋,或讲论六艺群书,没有特定的官号。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不是中央机关。唐玄宗以翰林待诏(后称翰林供奉)草拟诏令、应和文章。翰林待诏也是文学侍从的性质。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被认为是\\\\\\\"清要显美\\\\\\\"之官。宋代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明清称为翰林院,但职掌和唐宋有所不同。
侍奉皇帝讲读称为侍读、侍讲。唐代有集贤院侍读学士等;宋代有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宋元以来,皇帝和侍读、侍讲学士以及其他高级官员定期在内廷讲论经史,称为经筵。清代主讲经筵者称为经筵讲官。
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私人事务。
九卿所司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越早期的时候,皇帝家的内侍官与朝廷的职事官的区分越不清楚,越到后期,区分也越为明晰,魏晋以后,基本上不再有内外廷官吏区别不开的事情了。
九卿之外,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后来称为执金吾),以及掌管营建宫室的将作少府(后来称为将作大匠),等等。
诸卿各有属官,这里不都列举,只就郎中令(光禄勋)的属官大夫和郎稍加说明如下:汉代有太中大夫、中大夫(汉武帝改称光禄大夫)等。大夫\\\\\\\"掌论议\\\\\\\",\\\\\\\"无常事,唯诏命所使\\\\\\\",是后世散官的性质(后详)。
郎是皇帝侍卫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议郎掌顾问应对,比较特殊。其他诸郎皆\\\\\\\"掌守门户,出充车骑\\\\\\\"。
此外汉武帝又置期门、羽林作为光禄勋的属官,期门是汉武帝微行时的侍从[6],羽林是宿卫之官[7],都是郎的一类,所以有期门郎、羽林郎之称。
附带说一说汉代的加官,这是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
汉代的加官有侍中、给事中、诸吏等。加侍中就能出入宫禁,成为皇帝的亲信。加给事中就能掌顾问应对。加诸吏就能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后世侍中成为门下省的首长(见前),给事中成为门下省的属官。
汉代的加官还有中常侍和散骑等。中常侍在禁中侍奉皇帝(东汉改用宦者),散骑是皇帝的骑从,掌\\\\\\\"献可替否\\\\\\\"。曹魏时合称散骑常侍,备皇帝顾问并掌规谏。南北朝散骑常侍是集书省(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的首长,后世并入门下省。
下面说到六部。
尚书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发展为尚书台后,事务增多,于是分曹治事,每曹设尚书一人,这是后世中央各部的前身。从东汉到南北朝,部曹尚无定制,隋代始定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历代相承,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基本未变。
六部的职掌大致是:(一)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二)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三)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四)兵部,掌全国军政。(五)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六)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8],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属官有都事、主事等。
六部仿《周礼》六官,列表对照如下:后世以《周礼》六官作为六部尚书的代称,如户部尚书称为大司徒;礼部尚书称为大宗伯等[11]。
六部成立,诸卿的职权变小,有的卿由于职务并入有关的部司,后来就裁撤了。
现在说到中央的监察官和谏官。监察官对百官进行纠弹,谏官对皇帝进行规谏。下面分别叙述。
我国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御史。御史是记事之官兼纠察之职,秦汉称为侍御史,秦以御史大夫为侍御史之长。西汉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由其助手御史中丞领导监察弹劾工作。后来成立监察机构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首长。御史台又称宪台,后世或称肃政台等,所以习惯上把监察官称为台官。历代监察官的首长或为御史大夫,或为御史中丞等。明清中央监察机构称为都察院,首长称为左、右都御史。历代管监察的属官除侍御史外,还有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12]。
前人把台官和谏官合称为台谏。西汉有谏大夫,东汉称为谏议大夫,是属于光禄勋的专职谏官。唐代除谏议大夫外,又增设补阙、拾遗,三者各分左右,分属门下、中书二省。宋代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后来并入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首长。隋唐以来,和谏官同居门下省的有给事中,负责审阅各部奏章和封驳中书省所拟的诏旨(有不合者封还驳回),明代给事中负责稽查六部,并兼任前代谏议、补阙、拾遗之职,所以后来俗称给事中为给谏。清雍正时给事中和御史同属都察院,这样,御史也就称为台谏了。
台谏之分,一查百官,一谏皇帝。但是宋代以后,台谏合流,都是枪口对准百官,对皇帝的制约几乎不存在了。
宋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此前总是强势皇帝手中权力便很强,弱势皇帝手中权力便相对较弱。自宋以后,几乎不再有弱势皇帝的存在。皇帝权力达到了绝对的高度。
封建皇帝有文学侍从。汉代选文章经术之士待诏金马门[13]。或供奉辞赋,或讲论六艺群书,没有特定的官号。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不是中央机关。唐玄宗以翰林待诏(后称翰林供奉)草拟诏令、应和文章。翰林待诏也是文学侍从的性质。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被认为是\\\\\\\"清要显美\\\\\\\"之官。宋代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明清称为翰林院,但职掌和唐宋有所不同。
侍奉皇帝讲读称为侍读、侍讲。唐代有集贤院侍读学士等;宋代有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宋元以来,皇帝和侍读、侍讲学士以及其他高级官员定期在内廷讲论经史,称为经筵。清代主讲经筵者称为经筵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