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小说网 www.byxs.net,百家姓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历史来源
渊源(1)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若敖的后代斗班,属于以传说为氏。若敖的儿子名叫斗伯比,斗伯比的儿子名叫令尹子文。
令尹子文,是春秋时期楚国名相,他为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令尹,是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令尹子文姓斗,名豰于菟(g抽 wu tu),字子文。他是楚国贵族若敖氏斗伯比和表妹邙子之女偷情所生,生下后弃在云梦泽北(今湖北天门),被母虎抚养,当时楚国称老虎为“于菟”把喂乳叫“豰”因此豰于菟的意思就是“虎乳育的”当时,楚国的附庸国祁国国君祁子出猎时见到豰于菟被老虎喂养,觉得很惊奇,遂抱回鞠养。
豰于菟当上楚国令尹,改名令尹子文。为了楚国的强大,令尹子文主动地献出自家的私财来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而不惜自己“有饥色,妻子冻馁”他在政治上侵削诸大夫的封邑,交还给楚成王芈頵(熊恽),以壮大楚国王室的财富和力量,强化楚成王的王权。这就是子文“毁家纾难”的故事。
据史籍左传中记载,子文于周惠王姬阆十四年(楚成王九年,公元前663年)开始做令尹,到(楚成王三十六年,公元前636年)让位给子玉,在这二十八年中,他曾数次被罢免而又被重新任命为令尹。
由于令尹子文小时候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虎身有斑纹,后代就用“斑”为姓氏。古代“班”和“斑”两字通用,其后裔子孙后有改称班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2)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耏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左传文公十一年中记载:“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耏门。”
周顷王姬壬臣四年(宋昭公子杵臼五年,公元前615年),宋昭公将城门的税收赏赐给大夫耏班,后世遂用“耏门”来作为食税、征税之典实。
在耏班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班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3)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阙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风俗通的记载:“班姓为楚令尹阙班(斗班)的后代。得姓始祖斗班。”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令尹叫阙班。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芈旅(熊侣)执政时期,楚国有个大夫叫斗越椒,字伯梦,是子良之子,令尹子文之侄,更是楚国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曾指挥楚军击败过郑国。
斗越椒常埋怨楚庄王不升自己的官职,因此心怀不满,谋欲作反。于是,他乘楚庄王率大军于周定王姬瑜二年(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出征陆浑戎时,找到族弟斗班商议谋反。斗班不从,反对道:“夫我斗氏,世受楚国爵禄,此乃乔木老臣,焉可背反哉?”
斗越椒见斗班不从,恐其泄露己谋,即拔剑来斩之。斗班当场大叫:“伯梦欲谋反耶?吾恐斗氏之鬼绝祀矣!”言未讫,头已落地。
斗越椒杀了斗班之后,率若敖氏之族杀了司马蒍贾,遂居烝野,之后率本部将卒埋伏在皋浒(今湖北襄樊西部),准备待楚庄王班师回国之时突袭杀之。
到了农历7月,楚军得胜归至皋浒,斗越椒横枪勒马,振甲披袍突然杀出,截住王驾。楚庄王认得是越椒,不知其由,乃问道:“伯梦欲何为耶?”斗越椒大骂:“无道昏君!我欲诛汝守国。”楚军大将潘尪从楚庄王身旁抢出,来斩斗越椒,斗越椒更不恋战,抽一劲箭,直望楚庄王车幔射之,楚庄王躲过,其箭贯于车盖。越椒又抽一矢,望楚庄王心胸射之,楚庄王又躲其箭,直透重铠。
随后,大将孙叔敖以王旗麾进诸军,神箭手养由基则拍马来取斗越椒,二马战上十合,一旁的潘尪夹攻,斗越椒措手不及,被由基斩于马下。楚庄王下令不要降卒,尽斩于皋浒。
其后,楚庄王大屠若敖氏家族,只有斗班、斗克黄二家族不但不杀,还予以赏赐。
在斗班的后裔子孙中,与令尹子文的后裔子孙一样,皆以先祖名字中的“班”为姓氏,称班氏,后有改为半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4)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巧匠公输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输班,公元前507~前444年待考,曹姓,公孙氏,出生于鲁国的附庸国小邾国,为没落贵族后裔,世人因称其为鲁班。
公输班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著名的发明家,长期以来受到人民的尊敬,被尊奉为“匠师之祖”作为杰出的神工巧匠,也成为人们歌颂创造、发明的神话人物。
在公输班的后裔子孙和弟子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位姓氏者,称班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5)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明朝时期古里国回回舍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舍班,古里国回回,后随父亲经商至中国,入附明朝,被授予南京锦衣卫镇抚使。
古里国,即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科泽科德(马拉雅拉姆语为kozhikode),又称卡利卡特(英文为calicut),在中国古籍中称为古里国,是昔日的马拉巴尔地区的一部分。科泽科德以为公元1406年明朝的郑和、公元1498年葡萄牙的瓦斯科达伽马这两位东西方航海家的共同登陆的地点和共同去世的地点而著名。特别有意思的是,英文单词“calico”(印花布、花斑动物、妙龄女学生)就来源于这个城市的名称。
古里国出现于公元十三世纪。阿拉伯语中的名字为kalikut。在宋朝典籍中被称为南毗国(婆罗门姓namburi),元朝古籍中称为“古里佛”明朝古籍称为“古里”伊本白图泰游纪中称为为kalicut(卡里卡特)。
古里国还被称为公鸡堡垒(cock fort)。
古里国有着古老的历史。在桑伽姆(sangam)时期(公元前三~公元三世纪),古里国就是以泰米尔语kallikkottai作为名字的港口了。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在该地长期从事香料贸易,使得这座港口城市逐渐开始繁荣起来。古里国在后桑伽姆时期的历史没有被记载下来,那属于南部印度的黑暗时期。
公元九世纪时,古里国成为第二朱罗王朝(chera)的一部分。朱罗王国又称perumals王国。宋徽宗赵佶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这个王国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地区,称为nadus,其中包括ernad和polanad。古里国开始时是处于polanad的统治者porlarthris的管辖之下。
公元十三世纪时,古里国是polanad和ernad的争夺的一个重要的城市。ernad的总部在nediyiruppu,它的统治者udaiyavar想要得到一个出海口。经过四十八年的争斗,ernad赢得了胜利,在velapuram建立了城堡。
在ernad占据了科泽科德后,统治者udaiyavar的势力得到了增强,他被人们称为swami nambiyathiri thirumulpad,后来又改称samuri或samuthiri,欧洲人称他为“扎莫林”(zamorin,来源于马拉雅拉姆语samuthri raja,意思是统治大海和山川的人)。被城堡环绕的地带被称为koyil(宫殿)和 kodu(筑堡垒于)。据史学家k。v。krishnan iyer的研究,就是今“科泽科德”名字的来源。
古里国以其在马拉巴尔海岸上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扎莫林将古里国辟为一个自由港,任何船只都可以在古里国停泊,补充淡水和食物。这一举措使古里国成为马拉巴尔海岸最富庶的国家。胡椒和生姜是当时古里国主要的出口货物。穆斯林占据着这个国家的统治地位,通过给予马拉巴尔海岸的阿拉伯人特殊照顾,确保了古里国在海上贸易的优势地位。很久以来,古里国就以它迷人的特征和繁荣的景象吸引着游客。公元十四世纪时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多次访问古里国。直到今天,古里国曾经拥有的荣耀仍未退色。
元朝时期航海家汪大渊曾访问过古里国,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有专篇纪述。从明朝洪武~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中国多次派遣使者访问古里国。根据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记载,古里国人分五等:回回、南毗、哲地、革令、木瓜;国人多数信回教,国王南毗人(namburi),信释教,掌管国事的大头目信回教。
古里国国王曾在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派遣使者去中国朝贡,贡献宝石、金腰带、珊瑚珠、胡椒、木香等;其中的金腰带是国王令匠人用五十两黄金抽细丝编成片,镶嵌多色宝石、珍珠造成的一条宝带。其时明朝与古里国两国关系十分密切。
郑和率领商船队七次下西洋,首次下西洋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冬到达古里,在之后每次都会访问古里。郑和的船队带来去瓷器和丝绸,古里国国王派掌管国家事务的大头目带领二头目、算手、中介人和明朝官员面对面议价,平等交易,击掌定价,书写两份合约,各收一份,此后无论货物价格升降,双方都信守合同无悔。古里国以六成金币“法南”(fanam)或银币“答儿”(tar)支付货款。随后古里国的富商带来宝石、珍珠、珊瑚等货物来议价,为期一到三个月。郑和的船队还把古里国作为补充淡水和食物以及向西进入阿拉伯海和非洲海岸的基地。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古里国后,古里国国王接受了明成祖朱棣诏封古里王的敕书和诰命银印,各头目接受升赏品级冠服;郑和还在古里立石碑亭纪念:“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根据史料记载郑下西洋队伍中还有两名古里国人沙班和沙孝祖,二人都是原南京锦衣卫副千户。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农历4月,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就在古里国去世。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耶稣教传教士godiho de eredia曾... -->>
历史来源
渊源(1)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若敖的后代斗班,属于以传说为氏。若敖的儿子名叫斗伯比,斗伯比的儿子名叫令尹子文。
令尹子文,是春秋时期楚国名相,他为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令尹,是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令尹子文姓斗,名豰于菟(g抽 wu tu),字子文。他是楚国贵族若敖氏斗伯比和表妹邙子之女偷情所生,生下后弃在云梦泽北(今湖北天门),被母虎抚养,当时楚国称老虎为“于菟”把喂乳叫“豰”因此豰于菟的意思就是“虎乳育的”当时,楚国的附庸国祁国国君祁子出猎时见到豰于菟被老虎喂养,觉得很惊奇,遂抱回鞠养。
豰于菟当上楚国令尹,改名令尹子文。为了楚国的强大,令尹子文主动地献出自家的私财来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而不惜自己“有饥色,妻子冻馁”他在政治上侵削诸大夫的封邑,交还给楚成王芈頵(熊恽),以壮大楚国王室的财富和力量,强化楚成王的王权。这就是子文“毁家纾难”的故事。
据史籍左传中记载,子文于周惠王姬阆十四年(楚成王九年,公元前663年)开始做令尹,到(楚成王三十六年,公元前636年)让位给子玉,在这二十八年中,他曾数次被罢免而又被重新任命为令尹。
由于令尹子文小时候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虎身有斑纹,后代就用“斑”为姓氏。古代“班”和“斑”两字通用,其后裔子孙后有改称班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2)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耏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左传文公十一年中记载:“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耏门。”
周顷王姬壬臣四年(宋昭公子杵臼五年,公元前615年),宋昭公将城门的税收赏赐给大夫耏班,后世遂用“耏门”来作为食税、征税之典实。
在耏班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班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3)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阙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风俗通的记载:“班姓为楚令尹阙班(斗班)的后代。得姓始祖斗班。”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令尹叫阙班。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芈旅(熊侣)执政时期,楚国有个大夫叫斗越椒,字伯梦,是子良之子,令尹子文之侄,更是楚国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曾指挥楚军击败过郑国。
斗越椒常埋怨楚庄王不升自己的官职,因此心怀不满,谋欲作反。于是,他乘楚庄王率大军于周定王姬瑜二年(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出征陆浑戎时,找到族弟斗班商议谋反。斗班不从,反对道:“夫我斗氏,世受楚国爵禄,此乃乔木老臣,焉可背反哉?”
斗越椒见斗班不从,恐其泄露己谋,即拔剑来斩之。斗班当场大叫:“伯梦欲谋反耶?吾恐斗氏之鬼绝祀矣!”言未讫,头已落地。
斗越椒杀了斗班之后,率若敖氏之族杀了司马蒍贾,遂居烝野,之后率本部将卒埋伏在皋浒(今湖北襄樊西部),准备待楚庄王班师回国之时突袭杀之。
到了农历7月,楚军得胜归至皋浒,斗越椒横枪勒马,振甲披袍突然杀出,截住王驾。楚庄王认得是越椒,不知其由,乃问道:“伯梦欲何为耶?”斗越椒大骂:“无道昏君!我欲诛汝守国。”楚军大将潘尪从楚庄王身旁抢出,来斩斗越椒,斗越椒更不恋战,抽一劲箭,直望楚庄王车幔射之,楚庄王躲过,其箭贯于车盖。越椒又抽一矢,望楚庄王心胸射之,楚庄王又躲其箭,直透重铠。
随后,大将孙叔敖以王旗麾进诸军,神箭手养由基则拍马来取斗越椒,二马战上十合,一旁的潘尪夹攻,斗越椒措手不及,被由基斩于马下。楚庄王下令不要降卒,尽斩于皋浒。
其后,楚庄王大屠若敖氏家族,只有斗班、斗克黄二家族不但不杀,还予以赏赐。
在斗班的后裔子孙中,与令尹子文的后裔子孙一样,皆以先祖名字中的“班”为姓氏,称班氏,后有改为半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4)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巧匠公输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输班,公元前507~前444年待考,曹姓,公孙氏,出生于鲁国的附庸国小邾国,为没落贵族后裔,世人因称其为鲁班。
公输班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著名的发明家,长期以来受到人民的尊敬,被尊奉为“匠师之祖”作为杰出的神工巧匠,也成为人们歌颂创造、发明的神话人物。
在公输班的后裔子孙和弟子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位姓氏者,称班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5)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明朝时期古里国回回舍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舍班,古里国回回,后随父亲经商至中国,入附明朝,被授予南京锦衣卫镇抚使。
古里国,即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科泽科德(马拉雅拉姆语为kozhikode),又称卡利卡特(英文为calicut),在中国古籍中称为古里国,是昔日的马拉巴尔地区的一部分。科泽科德以为公元1406年明朝的郑和、公元1498年葡萄牙的瓦斯科达伽马这两位东西方航海家的共同登陆的地点和共同去世的地点而著名。特别有意思的是,英文单词“calico”(印花布、花斑动物、妙龄女学生)就来源于这个城市的名称。
古里国出现于公元十三世纪。阿拉伯语中的名字为kalikut。在宋朝典籍中被称为南毗国(婆罗门姓namburi),元朝古籍中称为“古里佛”明朝古籍称为“古里”伊本白图泰游纪中称为为kalicut(卡里卡特)。
古里国还被称为公鸡堡垒(cock fort)。
古里国有着古老的历史。在桑伽姆(sangam)时期(公元前三~公元三世纪),古里国就是以泰米尔语kallikkottai作为名字的港口了。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在该地长期从事香料贸易,使得这座港口城市逐渐开始繁荣起来。古里国在后桑伽姆时期的历史没有被记载下来,那属于南部印度的黑暗时期。
公元九世纪时,古里国成为第二朱罗王朝(chera)的一部分。朱罗王国又称perumals王国。宋徽宗赵佶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这个王国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地区,称为nadus,其中包括ernad和polanad。古里国开始时是处于polanad的统治者porlarthris的管辖之下。
公元十三世纪时,古里国是polanad和ernad的争夺的一个重要的城市。ernad的总部在nediyiruppu,它的统治者udaiyavar想要得到一个出海口。经过四十八年的争斗,ernad赢得了胜利,在velapuram建立了城堡。
在ernad占据了科泽科德后,统治者udaiyavar的势力得到了增强,他被人们称为swami nambiyathiri thirumulpad,后来又改称samuri或samuthiri,欧洲人称他为“扎莫林”(zamorin,来源于马拉雅拉姆语samuthri raja,意思是统治大海和山川的人)。被城堡环绕的地带被称为koyil(宫殿)和 kodu(筑堡垒于)。据史学家k。v。krishnan iyer的研究,就是今“科泽科德”名字的来源。
古里国以其在马拉巴尔海岸上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扎莫林将古里国辟为一个自由港,任何船只都可以在古里国停泊,补充淡水和食物。这一举措使古里国成为马拉巴尔海岸最富庶的国家。胡椒和生姜是当时古里国主要的出口货物。穆斯林占据着这个国家的统治地位,通过给予马拉巴尔海岸的阿拉伯人特殊照顾,确保了古里国在海上贸易的优势地位。很久以来,古里国就以它迷人的特征和繁荣的景象吸引着游客。公元十四世纪时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多次访问古里国。直到今天,古里国曾经拥有的荣耀仍未退色。
元朝时期航海家汪大渊曾访问过古里国,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有专篇纪述。从明朝洪武~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中国多次派遣使者访问古里国。根据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记载,古里国人分五等:回回、南毗、哲地、革令、木瓜;国人多数信回教,国王南毗人(namburi),信释教,掌管国事的大头目信回教。
古里国国王曾在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派遣使者去中国朝贡,贡献宝石、金腰带、珊瑚珠、胡椒、木香等;其中的金腰带是国王令匠人用五十两黄金抽细丝编成片,镶嵌多色宝石、珍珠造成的一条宝带。其时明朝与古里国两国关系十分密切。
郑和率领商船队七次下西洋,首次下西洋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冬到达古里,在之后每次都会访问古里。郑和的船队带来去瓷器和丝绸,古里国国王派掌管国家事务的大头目带领二头目、算手、中介人和明朝官员面对面议价,平等交易,击掌定价,书写两份合约,各收一份,此后无论货物价格升降,双方都信守合同无悔。古里国以六成金币“法南”(fanam)或银币“答儿”(tar)支付货款。随后古里国的富商带来宝石、珍珠、珊瑚等货物来议价,为期一到三个月。郑和的船队还把古里国作为补充淡水和食物以及向西进入阿拉伯海和非洲海岸的基地。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古里国后,古里国国王接受了明成祖朱棣诏封古里王的敕书和诰命银印,各头目接受升赏品级冠服;郑和还在古里立石碑亭纪念:“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根据史料记载郑下西洋队伍中还有两名古里国人沙班和沙孝祖,二人都是原南京锦衣卫副千户。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农历4月,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就在古里国去世。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耶稣教传教士godiho de eredia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