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小说网 www.byxs.net,汉武挥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与太学大体建筑红墙黄瓦的风格不同,专为太学生住宿而修建的斋舍乃是一色的青灰。青色的屋瓦配上暗灰色的砖墙,显得简朴却又颇为厚重。
如今入秋已深,颇有似与尘境绝,萧条斋舍秋的味道。如此风格倒是和道家出尘而治学的理念相互呼应,然而刘彻却认为这种试图完全与世隔绝的治学心态很值得商榷。
与刘彻面对而坐的公孙弘恐怕也是如此想法,原本刘彻提出移步藏书阁外小叙片刻,无非是想多了解他几分,看看这位历史上毁誉参半的名臣是否可堪大用。却不料这公孙弘不但将他带到自己的斋舍,还摆席奉茶,并且席位不分主次,而是平席而坐,隐隐有平辈论交的感觉。
刘彻虽有颇多不解,却不好发问,只是暗自揣摩公孙弘如此谦逊的个中意味。
而公孙弘此时却是心潮澎湃,几欲不能自已。先前在藏书阁中,他就看出这少年虽未及冠,又谦虚有礼,然言语举止间皆会不经意显露出无比的自信和淡然,隐有几分威势,似是就居高位之人。直到两人出了藏书阁,他又偷偷打量了一番少年身后跟随的两个佩剑侍从,愈发肯定这少年出身不凡。
太学位于未央与长乐两宫南侧,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无法至此,也并非归属与长安中尉府戍卫,而是由宫廷卫尉府派出宫卫戍守。太学里的守卫规矩大多依循宫规,首要一条便是对兵械的严格管控。如今在太学内,有资格佩剑的文人屈指可数,更别提他们的随身侍从了。
再看这少年的两位侍从,年纪也不大,看似面容清秀,却是目光锐利,内蕴寒光,似乎眼底隐藏着利刃,随时都会迸射而出。此类侍从,若不是自幼培养,断断无法形成如此威势。
公孙弘虽乃一介布衣,却苦读儒家经典数十载,又混迹民间多年,颇通相面识人之术。短短几瞬,他便从各种些微细节中揣摩出少年的来历,即便不是皇亲贵胄,也当是世家大族的嫡系继承人。
正如后世所谓的修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忠实拥趸,公孙弘想要出仕为官的念头可比习道之人要热切得多,自然想要好好把握这个结交权贵子弟的良机,故此才在刘彻面前显得极为谦逊,丝毫不敢托大。
刘彻自然不知公孙弘心中所想,倒也不太在意,缓缓道:“小子尝闻家中先生提及,论及儒家经典《春秋》一书,无人能及齐地胡毋生。公孙先生乃胡公高足,想来对《春秋》也颇有见地吧?”
公孙弘淡淡一笑:“春秋**,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典籍,分有左氏,公羊、榖梁,邹氏,夹氏五家。鄙人随吾师研习者,乃公羊春秋,与别家的春秋论述甚为不同。”
刘彻摆出一副敏而好学的姿态,出言询问道:“哦?不知这公羊春秋有何不同之处?”
公孙弘显然胸有成竹,信手拈来道:“公羊春秋与大多以仁德宽厚为主旨的儒家经典不同,旨在宣扬儒家思想中拨乱反正、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要无情**的一面,认为当极力强化中央**集权和社稷的大一统。”
“哦?”刘彻不由来了兴致,他脑海中虽有数千万册的资料,却根本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一一翻阅,对于所谓的公羊春秋并不甚知悉。然而如今听来,似乎这公羊春秋倒确实有点意思,不由追问道:“还请先生详细提点小子。”
公孙弘见刘彻感兴趣,心中也暗自欣喜,倒也没有藏拙的考量,复又解释道:“对于春秋**,邹氏和夹氏两家之注释过于平实,无甚出彩之处,并无可读之处。故当世儒家大多崇尚左氏,公羊、榖梁三家之言,名为春秋三传。吾师尝辅以定箴曰:《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哦?小子虽对公羊春秋不甚了解,但也知其乃子夏**,齐人公羊高所著。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老先生一起将《公羊春秋》着于竹帛。”刘彻面露讶异之色,疑惑道:“胡老先生当初返归齐地后,更是广收门徒,以传授公羊春秋。如此种种,胡老先生便足称公羊大家,甚至是使得公羊春秋在大汉得以传承的始师,经师。然胡老先生却为何仍出言指摘《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公孙弘淡淡一笑,脸上露出崇敬之色道:“吾师乃齐地宗师,自古齐地学风最重兼容并蓄,讲究务实求新、智巧应变。吾师更是常常训诫**,所谓诸子百家,皆有独到之处,却也有糟粕之言。即便是这公羊春秋,经过六传,皆是口耳授受,又加经师附益,难免不失圣人之意,然而大义相传,究竟有其所受之本。”
刘彻闻言,不由颌首认同,对一代儒学宗师胡毋生也是倾佩不已。和后世为儒家摇旗呐喊的砖家教授比起来,胡毋生这些真正的宗师,反而对儒学一直保留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不断的试图对其进行修正,更不排除从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吸取养分。
虽然他们的修正很可能是曲解了孔夫子真正的意味,但只要能从错误中不断重... -->>
与太学大体建筑红墙黄瓦的风格不同,专为太学生住宿而修建的斋舍乃是一色的青灰。青色的屋瓦配上暗灰色的砖墙,显得简朴却又颇为厚重。
如今入秋已深,颇有似与尘境绝,萧条斋舍秋的味道。如此风格倒是和道家出尘而治学的理念相互呼应,然而刘彻却认为这种试图完全与世隔绝的治学心态很值得商榷。
与刘彻面对而坐的公孙弘恐怕也是如此想法,原本刘彻提出移步藏书阁外小叙片刻,无非是想多了解他几分,看看这位历史上毁誉参半的名臣是否可堪大用。却不料这公孙弘不但将他带到自己的斋舍,还摆席奉茶,并且席位不分主次,而是平席而坐,隐隐有平辈论交的感觉。
刘彻虽有颇多不解,却不好发问,只是暗自揣摩公孙弘如此谦逊的个中意味。
而公孙弘此时却是心潮澎湃,几欲不能自已。先前在藏书阁中,他就看出这少年虽未及冠,又谦虚有礼,然言语举止间皆会不经意显露出无比的自信和淡然,隐有几分威势,似是就居高位之人。直到两人出了藏书阁,他又偷偷打量了一番少年身后跟随的两个佩剑侍从,愈发肯定这少年出身不凡。
太学位于未央与长乐两宫南侧,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无法至此,也并非归属与长安中尉府戍卫,而是由宫廷卫尉府派出宫卫戍守。太学里的守卫规矩大多依循宫规,首要一条便是对兵械的严格管控。如今在太学内,有资格佩剑的文人屈指可数,更别提他们的随身侍从了。
再看这少年的两位侍从,年纪也不大,看似面容清秀,却是目光锐利,内蕴寒光,似乎眼底隐藏着利刃,随时都会迸射而出。此类侍从,若不是自幼培养,断断无法形成如此威势。
公孙弘虽乃一介布衣,却苦读儒家经典数十载,又混迹民间多年,颇通相面识人之术。短短几瞬,他便从各种些微细节中揣摩出少年的来历,即便不是皇亲贵胄,也当是世家大族的嫡系继承人。
正如后世所谓的修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忠实拥趸,公孙弘想要出仕为官的念头可比习道之人要热切得多,自然想要好好把握这个结交权贵子弟的良机,故此才在刘彻面前显得极为谦逊,丝毫不敢托大。
刘彻自然不知公孙弘心中所想,倒也不太在意,缓缓道:“小子尝闻家中先生提及,论及儒家经典《春秋》一书,无人能及齐地胡毋生。公孙先生乃胡公高足,想来对《春秋》也颇有见地吧?”
公孙弘淡淡一笑:“春秋**,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典籍,分有左氏,公羊、榖梁,邹氏,夹氏五家。鄙人随吾师研习者,乃公羊春秋,与别家的春秋论述甚为不同。”
刘彻摆出一副敏而好学的姿态,出言询问道:“哦?不知这公羊春秋有何不同之处?”
公孙弘显然胸有成竹,信手拈来道:“公羊春秋与大多以仁德宽厚为主旨的儒家经典不同,旨在宣扬儒家思想中拨乱反正、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要无情**的一面,认为当极力强化中央**集权和社稷的大一统。”
“哦?”刘彻不由来了兴致,他脑海中虽有数千万册的资料,却根本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一一翻阅,对于所谓的公羊春秋并不甚知悉。然而如今听来,似乎这公羊春秋倒确实有点意思,不由追问道:“还请先生详细提点小子。”
公孙弘见刘彻感兴趣,心中也暗自欣喜,倒也没有藏拙的考量,复又解释道:“对于春秋**,邹氏和夹氏两家之注释过于平实,无甚出彩之处,并无可读之处。故当世儒家大多崇尚左氏,公羊、榖梁三家之言,名为春秋三传。吾师尝辅以定箴曰:《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哦?小子虽对公羊春秋不甚了解,但也知其乃子夏**,齐人公羊高所著。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老先生一起将《公羊春秋》着于竹帛。”刘彻面露讶异之色,疑惑道:“胡老先生当初返归齐地后,更是广收门徒,以传授公羊春秋。如此种种,胡老先生便足称公羊大家,甚至是使得公羊春秋在大汉得以传承的始师,经师。然胡老先生却为何仍出言指摘《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公孙弘淡淡一笑,脸上露出崇敬之色道:“吾师乃齐地宗师,自古齐地学风最重兼容并蓄,讲究务实求新、智巧应变。吾师更是常常训诫**,所谓诸子百家,皆有独到之处,却也有糟粕之言。即便是这公羊春秋,经过六传,皆是口耳授受,又加经师附益,难免不失圣人之意,然而大义相传,究竟有其所受之本。”
刘彻闻言,不由颌首认同,对一代儒学宗师胡毋生也是倾佩不已。和后世为儒家摇旗呐喊的砖家教授比起来,胡毋生这些真正的宗师,反而对儒学一直保留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不断的试图对其进行修正,更不排除从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吸取养分。
虽然他们的修正很可能是曲解了孔夫子真正的意味,但只要能从错误中不断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