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小说网 www.byxs.net,美人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姓李的书生的说话的时候带着一种慵懒自然的语调,慢悠悠的:“那郑家小姐也不知从哪里知道我会医术,寻人找了我好多次。我嫌烦,想着家里的小子马上就要十岁了,干脆带他出京见见世面。”
方心大师静静的看了他一眼,哑然失笑,摇摇头道:“李从渊啊李从渊,你这脾气果然是一点也没变。”
李从渊对于很多大越人来说乃是活着的传奇。
他出自陇南李氏,其父李文冲乃是永承年间的状元,现今的礼部尚书。然而,李从渊之天资却更胜其父。他自幼过目不忘,闻一知十,笔下文章如锦绣,字字珠玑。他五岁诵读经策,七岁通晓经义,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的得中进士,金殿之上力压松江沈家的沈承宇被点为状元,成就了李家“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状元”的美名。
然而,世人口里说的最多的还是李从渊的容貌。想当年,春风得意马蹄疾,李从渊策马自京中过,不知多少少女迷了心,乱了神。那时候,京里传的一句话就是:不识李郎之才者,无目者也。不知李郎之美者,非人者也。
由此可见,在时人眼中,李从渊之貌美更胜过其才。
还有传言说官家的外甥女临平郡主当时就瞧上了李从渊,非他不嫁。可惜李从渊早有未婚妻,转头就娶妻生子。因为这个,李从渊得罪了官家与温静大长公主,硬是在翰林院里坐了好些年的冷板凳。
李从渊听到方心大师的感叹,轻拂长袖,洒然一笑:“脾气天生,何必为了旁人去改?”
方心大师不觉也跟着莞尔一笑,随即又蹙眉微微叹气:“这么多年了,你那心结,还未解?”
旁人不知道,方心大师却知道——李从渊学医不是为了别的乃是为了他的发妻许氏。
许氏和李从渊指腹为婚,自小一起长大,两情相悦,真正的良缘天定。只可惜许氏体弱,乃是胎中带的病,久治不愈。李从渊为了替许氏治病不知寻了多少神医灵药。后来,眼见着许氏受尽病痛折磨,李从渊干脆辞官闭门,自己拿起医书自学,只盼着能设法为爱妻解除病痛。李从渊天纵奇才,一心专研之下居然也颇有成就。只可惜,许氏意外有孕,撑着病躯为李从渊留下个儿子便抱憾离世了。
至此以后,李从渊就再也不碰医书了——他救不了自己最想救的人,自然也不愿再去费心。
“那倒不是,年纪大了,也没年轻时候那么偏激了。这些年,我闲了也会去郊外替人义诊什么的。”李从渊摇摇头,顶着一张年轻俊美的脸说着老气横秋的话,语气依旧是沉静无波,“只不过那郑家小姐才十岁。你觉得她是从何处听到我的事的?”
方心大师沉吟片刻,沉声道:“你是说,是她背后的郑家借着她的名头找你?”
李从渊淡淡一笑:“那也不一定。不过这时候找我,猜也能猜出她的意图——太子病重,圣人和郑家都已经病急乱投医。我这人闲云野鹤惯了,不想去趟那浑水。”他懒懒的伸了个懒腰,干脆的丢掉手中的棋子,“不下了,不下了......我先去眯一会儿眼。”
方心大师正要起身却忽而道:“景行呢?”
“怪道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原是那小子不在。”李从渊若有所思的自语着,随即又漫不经心的道,“怕是乱走迷路了。你寻个人去把他叫回来便是了。”
方心大师只得摇头苦笑,叹气道:“真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都迷得一手好路。
虽是夏日炎炎,但山水之间那浑然天成的秀色却是半点也不会因此减色。那一片一片的绿连在一起,浓而翠,洒下一大片的绿荫,看着便叫人觉得凉爽。
沈家三姐妹今日正好跟着沈老夫人一起去青山寺还愿。几人在路口下了马车,一起沿着青石铺砌的石道走着,边上都是讨生意的小贩,男女老少都齐全,热热闹闹的。
沈采蘩性子静又有长姐风范,侧头轻声和两个妹妹交代了一句:“跟紧,别乱走落下了。”她已经十岁了,不宜叫外男看见,这时候自然是带了帷帽的,说起话来也轻的只有边上的人听得见。
沈采薇和沈采蘅都没见过这场景,一边悄悄打量着,一边赶忙点头。沈采蘅心最活,一双眼睛滴溜溜的转着,忽而指着那站在边上提着个竹篮子卖用细竹条编出小玩意的婆子小声道:“大姐姐,你看那些东西,编的真好玩。”
沈采蘩没答话,只是塞了颗薄荷糖到她嘴里,牵了她的手,跟在沈老夫人后面往里走。
沈采蘅顿觉无趣,抿抿唇,垂着头不再吭声。
等入了内殿,因为此处具是女眷,总算可以摘了帷帽,宽松些了。沈老夫人要去寻主持,想着许是还要说些什么,便叫小沙弥先领了三姐妹去内殿上香,拜一拜。
沈采蘩跟着沈老夫人来过几次,轻车熟路拉了两个妹妹一起进殿,然后带头跪在青色的蒲团上,似模似样的拜了三拜,头点地,一点也不掺假。
香烛供品都是沈老夫人早就令人备好了的,边上的小沙弥小心接过,加了香油点了莲花灯,十分郑重。
沈采薇在这上面倒是典型的现代风格——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她拜完了菩萨便毫无心理负担的侧头去看内殿摆设:
大殿恢弘,多是朱色。上头的菩萨端坐莲台,高高在上,垂眸笑看世人。因为常年点着灯和香,佛像前面都是一层薄薄的烟。一个穿着袈裟的和尚宝相庄严的坐在莲花蒲团上,垂首敲木鱼,似在念诵经文。
那小沙弥在边上侍候,见她们拜好了才细声问道:“可要求签?”
沈采蘩沉吟片刻,终是顶着两个妹妹兴致勃勃的目光点了点头。
&nb... -->>
姓李的书生的说话的时候带着一种慵懒自然的语调,慢悠悠的:“那郑家小姐也不知从哪里知道我会医术,寻人找了我好多次。我嫌烦,想着家里的小子马上就要十岁了,干脆带他出京见见世面。”
方心大师静静的看了他一眼,哑然失笑,摇摇头道:“李从渊啊李从渊,你这脾气果然是一点也没变。”
李从渊对于很多大越人来说乃是活着的传奇。
他出自陇南李氏,其父李文冲乃是永承年间的状元,现今的礼部尚书。然而,李从渊之天资却更胜其父。他自幼过目不忘,闻一知十,笔下文章如锦绣,字字珠玑。他五岁诵读经策,七岁通晓经义,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的得中进士,金殿之上力压松江沈家的沈承宇被点为状元,成就了李家“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状元”的美名。
然而,世人口里说的最多的还是李从渊的容貌。想当年,春风得意马蹄疾,李从渊策马自京中过,不知多少少女迷了心,乱了神。那时候,京里传的一句话就是:不识李郎之才者,无目者也。不知李郎之美者,非人者也。
由此可见,在时人眼中,李从渊之貌美更胜过其才。
还有传言说官家的外甥女临平郡主当时就瞧上了李从渊,非他不嫁。可惜李从渊早有未婚妻,转头就娶妻生子。因为这个,李从渊得罪了官家与温静大长公主,硬是在翰林院里坐了好些年的冷板凳。
李从渊听到方心大师的感叹,轻拂长袖,洒然一笑:“脾气天生,何必为了旁人去改?”
方心大师不觉也跟着莞尔一笑,随即又蹙眉微微叹气:“这么多年了,你那心结,还未解?”
旁人不知道,方心大师却知道——李从渊学医不是为了别的乃是为了他的发妻许氏。
许氏和李从渊指腹为婚,自小一起长大,两情相悦,真正的良缘天定。只可惜许氏体弱,乃是胎中带的病,久治不愈。李从渊为了替许氏治病不知寻了多少神医灵药。后来,眼见着许氏受尽病痛折磨,李从渊干脆辞官闭门,自己拿起医书自学,只盼着能设法为爱妻解除病痛。李从渊天纵奇才,一心专研之下居然也颇有成就。只可惜,许氏意外有孕,撑着病躯为李从渊留下个儿子便抱憾离世了。
至此以后,李从渊就再也不碰医书了——他救不了自己最想救的人,自然也不愿再去费心。
“那倒不是,年纪大了,也没年轻时候那么偏激了。这些年,我闲了也会去郊外替人义诊什么的。”李从渊摇摇头,顶着一张年轻俊美的脸说着老气横秋的话,语气依旧是沉静无波,“只不过那郑家小姐才十岁。你觉得她是从何处听到我的事的?”
方心大师沉吟片刻,沉声道:“你是说,是她背后的郑家借着她的名头找你?”
李从渊淡淡一笑:“那也不一定。不过这时候找我,猜也能猜出她的意图——太子病重,圣人和郑家都已经病急乱投医。我这人闲云野鹤惯了,不想去趟那浑水。”他懒懒的伸了个懒腰,干脆的丢掉手中的棋子,“不下了,不下了......我先去眯一会儿眼。”
方心大师正要起身却忽而道:“景行呢?”
“怪道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原是那小子不在。”李从渊若有所思的自语着,随即又漫不经心的道,“怕是乱走迷路了。你寻个人去把他叫回来便是了。”
方心大师只得摇头苦笑,叹气道:“真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都迷得一手好路。
虽是夏日炎炎,但山水之间那浑然天成的秀色却是半点也不会因此减色。那一片一片的绿连在一起,浓而翠,洒下一大片的绿荫,看着便叫人觉得凉爽。
沈家三姐妹今日正好跟着沈老夫人一起去青山寺还愿。几人在路口下了马车,一起沿着青石铺砌的石道走着,边上都是讨生意的小贩,男女老少都齐全,热热闹闹的。
沈采蘩性子静又有长姐风范,侧头轻声和两个妹妹交代了一句:“跟紧,别乱走落下了。”她已经十岁了,不宜叫外男看见,这时候自然是带了帷帽的,说起话来也轻的只有边上的人听得见。
沈采薇和沈采蘅都没见过这场景,一边悄悄打量着,一边赶忙点头。沈采蘅心最活,一双眼睛滴溜溜的转着,忽而指着那站在边上提着个竹篮子卖用细竹条编出小玩意的婆子小声道:“大姐姐,你看那些东西,编的真好玩。”
沈采蘩没答话,只是塞了颗薄荷糖到她嘴里,牵了她的手,跟在沈老夫人后面往里走。
沈采蘅顿觉无趣,抿抿唇,垂着头不再吭声。
等入了内殿,因为此处具是女眷,总算可以摘了帷帽,宽松些了。沈老夫人要去寻主持,想着许是还要说些什么,便叫小沙弥先领了三姐妹去内殿上香,拜一拜。
沈采蘩跟着沈老夫人来过几次,轻车熟路拉了两个妹妹一起进殿,然后带头跪在青色的蒲团上,似模似样的拜了三拜,头点地,一点也不掺假。
香烛供品都是沈老夫人早就令人备好了的,边上的小沙弥小心接过,加了香油点了莲花灯,十分郑重。
沈采薇在这上面倒是典型的现代风格——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她拜完了菩萨便毫无心理负担的侧头去看内殿摆设:
大殿恢弘,多是朱色。上头的菩萨端坐莲台,高高在上,垂眸笑看世人。因为常年点着灯和香,佛像前面都是一层薄薄的烟。一个穿着袈裟的和尚宝相庄严的坐在莲花蒲团上,垂首敲木鱼,似在念诵经文。
那小沙弥在边上侍候,见她们拜好了才细声问道:“可要求签?”
沈采蘩沉吟片刻,终是顶着两个妹妹兴致勃勃的目光点了点头。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