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yxs.net,柏榴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3月10日,由网友“石牌小宋”作向导,刘谦定、水手、铁血十八星等一行30多人寻访了石牌古镇。
石牌古镇位于钟祥市西南,濒监汉江,是明清时期汉水流域中游的商贸重镇,旧有“小汉口”之称。古镇现有汉代土城遗址、历史街巷、民居建筑等历史遗存,明清以来的传统风貌犹存。
明末清初,石牌镇濒临汉江西岸,岸边有一石制牌坊。江中行船常以此为标记,停靠装卸物资,牌坊边有茶肆店铺,专供过往船商食宿歇息。在“石牌小宋”的指引下,这镇上标志性建筑已成作镇上小河护坡使用。
明嘉靖十年(1531)石牌隶钟祥县。该镇依托汉水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日渐繁华。清乾隆时已是“水陆舟车,辐辏云集,一带烟火迷离,不下数千户”米粮贸易颇盛。民国初年,石牌镇为钟祥西南及荆门东一带物资集散地,粮、油、棉等销往汉口,同时输入煤油、火柴、细布纸烟等货。全镇有船行3家,大小商户700余家和陕西商人还专在此设陕西会馆,形成了专营棉、纱、布的“衣街”专营粮食的“山街”和专营木材的“杉南街”等专业性商业街。至抗战胜利后,有名号的商铺仍有20余家。
古镇以“十街三巷十八门,两桥四楼土城环”布局。在“石牌小宋”的带领下,我们一家家走访具有古香古色的带有明清风格的老建筑。
在这里,很多住宅都具有前店后宅或前店后坊的特点。临街第一进为店铺,用以展示商品或交易,多为木板门窗,后面以天井为核心的合院落空间作为生活起居或手工作坊之用。衣街76号李宅的抹角四方天井,在天井四角做45。斜向抹角,于每角增设立柱。立柱处的挑梁外伸,挑梁头饰以精美雕刻的“斗枋”给大家留下极深的印象。还有那随处可见的灌土墙和蚂蟥攀,使我自然而然想起武昌先贤街清末时期的祖屋。这里还有一些民居是具有徽州民居特点的双披檐,即屋檐下和门、窗上有个小屋檐,称“短檐”除了以增加挡雨遮阳的效果外,还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在小镇,给大家很深印象的还有街巷入口和交汇处的狮子口闾门。她是线性的街道空间中的点状分布的节点空间,原老镇共有18座闾门,现仅存狮子口一座闾门。
过镇党政大院,从石牌镇小学往里走,我们看到古镇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一座戏楼——关帝庙戏楼。
关帝庙戏楼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至五十六年(1714~1717),重修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77),历时近300年。戏楼有2层,平面呈“凸”字形,单檐歇山灰瓦顶,间杂有黄色琉璃瓦,抬梁式构架。戏楼人字形斗拱雕刻玲珑,备极工致。戏楼前台两角柱竖立石柱上刻有“似演麟经善恶收场分衮铖,差怡凤目笙歌振响叶琅璈”楹联。戏楼的正面是一片场地,可容纳大量观众。
我省俗称“二簧”的汉剧,与国粹京剧有着极深渊源关系。徽班进京,唱的是汉腔。据钟祥地方志石牌志记载:清咸丰、同治年间,因战事关系,汉剧日趋衰落。太平天国失败后,有陈玉成部将化名刘菊辉,隐居下来,在石牌出资组设科班,培养出李四喜、刘三保、陈启才、胡玉美(艺名黑牡丹)、苏福田等汉剧名角,活跃在各地戏班。著名汉剧史学家杨铎曾这样评价石牌汉剧科班:“今之汉剧演员的戏路,亦以此科为转变关键”因此,石牌镇被誉为汉剧的摇篮之一。
不大的石牌镇上原建有关帝庙、泰山庙、药王庙、雷祖庙、上真观、陕西会馆、西方丈7座古戏楼,现仅存关帝庙戏楼,是汉剧史仅存的实证文物。
“石牌小宋”特别为我们安排的午餐是“豆腐宴”石牌古镇的豆腐历史悠久。相传关羽在此屯兵时,有一次视察襄樊,沿汉江而下返加荆州时,途经石牌(古荆州),见沿岸百姓患有红眼病,当地大夫无药可治。回荆州后向便向郎中请教。有郎中建议将黄豆浸泡后磨浆,制成豆腐食用,可清热下火。关羽便下令做豆腐送到古荆州,让患者分而食之,果然痊愈。于是石牌镇便出现豆腐作坊,做出的豆腐细、嫩、白,享誉海内外,畅销不衰。
在返回武汉的路途中,我们寻访了乐堤城址和屈家岭遗址。
乐堤城址位于钟祥石牌镇乐堤村荆台西500米,面积约为225万平方米。四面有土城,城垣残高1。5—4米,宽10—20米。护城河宽6—8米。土城东称熊堤,西称乐堤,南称南堤,北做成台渠。城内有大小土台约100处,文化堆积层厚约2米,采集的主要是陶器,均为泥质灰陶,纹饰有绳纹、几何纹。主要器形有罐、盆、鬲、筒、板瓦和砖。
屈家岭遗址位于京山县和屈家岭管理区园艺分场交汇处,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揭示了原始社会晚期长江中游地区母系社会过渡时期的文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出土遗物以彩陶、纺轮、朱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屈家岭遗址对于研究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月10日,由网友“石牌小宋”作向导,刘谦定、水手、铁血十八星等一行30多人寻访了石牌古镇。
石牌古镇位于钟祥市西南,濒监汉江,是明清时期汉水流域中游的商贸重镇,旧有“小汉口”之称。古镇现有汉代土城遗址、历史街巷、民居建筑等历史遗存,明清以来的传统风貌犹存。
明末清初,石牌镇濒临汉江西岸,岸边有一石制牌坊。江中行船常以此为标记,停靠装卸物资,牌坊边有茶肆店铺,专供过往船商食宿歇息。在“石牌小宋”的指引下,这镇上标志性建筑已成作镇上小河护坡使用。
明嘉靖十年(1531)石牌隶钟祥县。该镇依托汉水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日渐繁华。清乾隆时已是“水陆舟车,辐辏云集,一带烟火迷离,不下数千户”米粮贸易颇盛。民国初年,石牌镇为钟祥西南及荆门东一带物资集散地,粮、油、棉等销往汉口,同时输入煤油、火柴、细布纸烟等货。全镇有船行3家,大小商户700余家和陕西商人还专在此设陕西会馆,形成了专营棉、纱、布的“衣街”专营粮食的“山街”和专营木材的“杉南街”等专业性商业街。至抗战胜利后,有名号的商铺仍有20余家。
古镇以“十街三巷十八门,两桥四楼土城环”布局。在“石牌小宋”的带领下,我们一家家走访具有古香古色的带有明清风格的老建筑。
在这里,很多住宅都具有前店后宅或前店后坊的特点。临街第一进为店铺,用以展示商品或交易,多为木板门窗,后面以天井为核心的合院落空间作为生活起居或手工作坊之用。衣街76号李宅的抹角四方天井,在天井四角做45。斜向抹角,于每角增设立柱。立柱处的挑梁外伸,挑梁头饰以精美雕刻的“斗枋”给大家留下极深的印象。还有那随处可见的灌土墙和蚂蟥攀,使我自然而然想起武昌先贤街清末时期的祖屋。这里还有一些民居是具有徽州民居特点的双披檐,即屋檐下和门、窗上有个小屋檐,称“短檐”除了以增加挡雨遮阳的效果外,还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在小镇,给大家很深印象的还有街巷入口和交汇处的狮子口闾门。她是线性的街道空间中的点状分布的节点空间,原老镇共有18座闾门,现仅存狮子口一座闾门。
过镇党政大院,从石牌镇小学往里走,我们看到古镇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一座戏楼——关帝庙戏楼。
关帝庙戏楼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至五十六年(1714~1717),重修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77),历时近300年。戏楼有2层,平面呈“凸”字形,单檐歇山灰瓦顶,间杂有黄色琉璃瓦,抬梁式构架。戏楼人字形斗拱雕刻玲珑,备极工致。戏楼前台两角柱竖立石柱上刻有“似演麟经善恶收场分衮铖,差怡凤目笙歌振响叶琅璈”楹联。戏楼的正面是一片场地,可容纳大量观众。
我省俗称“二簧”的汉剧,与国粹京剧有着极深渊源关系。徽班进京,唱的是汉腔。据钟祥地方志石牌志记载:清咸丰、同治年间,因战事关系,汉剧日趋衰落。太平天国失败后,有陈玉成部将化名刘菊辉,隐居下来,在石牌出资组设科班,培养出李四喜、刘三保、陈启才、胡玉美(艺名黑牡丹)、苏福田等汉剧名角,活跃在各地戏班。著名汉剧史学家杨铎曾这样评价石牌汉剧科班:“今之汉剧演员的戏路,亦以此科为转变关键”因此,石牌镇被誉为汉剧的摇篮之一。
不大的石牌镇上原建有关帝庙、泰山庙、药王庙、雷祖庙、上真观、陕西会馆、西方丈7座古戏楼,现仅存关帝庙戏楼,是汉剧史仅存的实证文物。
“石牌小宋”特别为我们安排的午餐是“豆腐宴”石牌古镇的豆腐历史悠久。相传关羽在此屯兵时,有一次视察襄樊,沿汉江而下返加荆州时,途经石牌(古荆州),见沿岸百姓患有红眼病,当地大夫无药可治。回荆州后向便向郎中请教。有郎中建议将黄豆浸泡后磨浆,制成豆腐食用,可清热下火。关羽便下令做豆腐送到古荆州,让患者分而食之,果然痊愈。于是石牌镇便出现豆腐作坊,做出的豆腐细、嫩、白,享誉海内外,畅销不衰。
在返回武汉的路途中,我们寻访了乐堤城址和屈家岭遗址。
乐堤城址位于钟祥石牌镇乐堤村荆台西500米,面积约为225万平方米。四面有土城,城垣残高1。5—4米,宽10—20米。护城河宽6—8米。土城东称熊堤,西称乐堤,南称南堤,北做成台渠。城内有大小土台约100处,文化堆积层厚约2米,采集的主要是陶器,均为泥质灰陶,纹饰有绳纹、几何纹。主要器形有罐、盆、鬲、筒、板瓦和砖。
屈家岭遗址位于京山县和屈家岭管理区园艺分场交汇处,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揭示了原始社会晚期长江中游地区母系社会过渡时期的文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出土遗物以彩陶、纺轮、朱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屈家岭遗址对于研究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