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小说网 www.byxs.net,元末新世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家加深了解和认识倒是不错的机会,特别是让下属们加深对自己长官的认识,更利于今后的服从和指挥。不过说起来,于志龙也主要是与赵石、秀才等斥候队的同袍们彼此间最为熟悉和默契,对那些纪献诚、常智带来的人和原先中队的人,其实也并不是多么了解,只是在后来与颜赤骑兵作战中有过生死之交。好在于志龙在这几笔作战中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纪献诚、常智等人已经认可了自己的首领地位。
自领诸人作为先导后,于志龙就注意到加强上下级的了解、沟通问题。只要有机会,于志龙一路上都尽量与纪献诚、常智和他们带过来的人多交谈,谈各自的生活经历,谈为什么造反,谈当前的天下大势,以后大家的出路。于志龙有意识地给大家灌输部队执行纪律的重要性,让所有下属都要知道:于志龙带领的这支部队不是山贼和流寇,攻城掠地的目的不是获得给养,为以后继续流窜做准备,也不是杀几个官老爷和大户出出心里的恶气,而是希望能够获得立足之地,获得当地百姓,甚至乡绅、商户等各类人的支持。
讲起过往的造反起义来,于志龙记得曾经有过声势浩大的赤眉和黄巾,只是没有多久就被朝廷灭了个干净,好像最终成事的都是些能够武装割据的人,虽然细节无法知晓,但是设身处地的想想,八成是当初的起事者没有建立巩固的政权,缺少士农支持,缺少系统条理的治政思想所致。
于志龙并不想占山为王,那是实力弱时不得已而为之,于志龙要的是攻占府县,能够割据而立
!所以人心的得失就很关键。现在于志龙带领大家做的就是第一步,今日攻占胡家庄和刘家庄,得了兵器和辎重,再趁势夺取临朐县治,实现自己的第一个立足之地。
众人听的新鲜,以前大家迫于生计,成了反贼,因为实力弱小,被各地的官军和义军追得像兔子一样,到处流窜。好不容易打下几个寨子或县城,穷疯了的大伙儿到处翻拣可用之物,包括粮食、布匹、丝帛、兵器、银两、骡马、甚至女子等。可以说虽然于海等不承认自己是流寇土匪,但是大家伙做的许多事与土匪无异,一些有失道义,甚至伤天害理的事也曾有发生,毕竟县城不是那么好打的,平常还是打下的的村寨最多,对平民百姓的劫掠往往就避免不了。
于志龙曾经与赵石聊过,希望赵石劝劝于海收敛一些,起码有个好名声,容易招揽人加入。但是于海也无法,部队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于海对于一些大头领的约束也有限,这些大头领当初带人加入,就有很大的独立性,平时各部埋锅做饭,驻扎警戒,于海也不好直接插手,有时说得急了,这些大头领能跟你急眼,甚至也有不欢而散,从此分道扬镳的。平时有了些缴获,如何合理的分配是于海最为头疼的,无论怎么分,最后总是有不满意的。为了避免在最后分配时不吃亏,一些私心重的头领就在占据村寨时私自大加劫掠,即便是寻常百姓家也难以幸免,所得财物自然纳入自己的囊中。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最后分配的难度,造成了更大的不合理。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导致军纪败坏,贼寇的帽子更加落实了。
不过于海也有难处,队伍人多了,每日的各种消耗不匪,若长时间不能打下寨子补充,坐吃山空,人饿急了,什么事都敢做!真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不偷不抢,大家吃什么!
私下里就有传言很多地方粮荒的紧了,当地人们不得不易子而食,队伍里就暗传谁谁谁就是从那里逃出来的。遇到与这些地区来的汉子有了争执后,大家都尽量忍在肚子里,不敢把事情闹大。
所以于海行军过后,难免有伤害乡邻的事发生,官府自然以此为据,大肆宣扬土匪流寇之害,鼓动乡镇大户募招义军,参与围剿他们。这自然又增加了于海四处转战的难度。
在这个时代,民智未开,一切是强者为王,于志龙人微言轻,面对如此局面,也是无奈!现在自己既然为头领,就希望做出些努力,在乱世中闯出条路来。当初自己主动提出担当先锋,很大的目的是希望独掌一支部队,寻机发展。
于志龙不指望这支队伍能够很快的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与民无害。现在这些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活下去,在实现这个目的前,说什么都是白费!但是于志龙希望在先期就给他们灌输部分的军纪观念,给他们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待时机成熟,逐步严格军纪,彻底甩掉流寇的作战模式和思想。
所以于志龙反复说明,那种吃完喝完管他娘,捞一把就走的流寇想法要不得。
一路行军,直奔东方。
家加深了解和认识倒是不错的机会,特别是让下属们加深对自己长官的认识,更利于今后的服从和指挥。不过说起来,于志龙也主要是与赵石、秀才等斥候队的同袍们彼此间最为熟悉和默契,对那些纪献诚、常智带来的人和原先中队的人,其实也并不是多么了解,只是在后来与颜赤骑兵作战中有过生死之交。好在于志龙在这几笔作战中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纪献诚、常智等人已经认可了自己的首领地位。
自领诸人作为先导后,于志龙就注意到加强上下级的了解、沟通问题。只要有机会,于志龙一路上都尽量与纪献诚、常智和他们带过来的人多交谈,谈各自的生活经历,谈为什么造反,谈当前的天下大势,以后大家的出路。于志龙有意识地给大家灌输部队执行纪律的重要性,让所有下属都要知道:于志龙带领的这支部队不是山贼和流寇,攻城掠地的目的不是获得给养,为以后继续流窜做准备,也不是杀几个官老爷和大户出出心里的恶气,而是希望能够获得立足之地,获得当地百姓,甚至乡绅、商户等各类人的支持。
讲起过往的造反起义来,于志龙记得曾经有过声势浩大的赤眉和黄巾,只是没有多久就被朝廷灭了个干净,好像最终成事的都是些能够武装割据的人,虽然细节无法知晓,但是设身处地的想想,八成是当初的起事者没有建立巩固的政权,缺少士农支持,缺少系统条理的治政思想所致。
于志龙并不想占山为王,那是实力弱时不得已而为之,于志龙要的是攻占府县,能够割据而立
!所以人心的得失就很关键。现在于志龙带领大家做的就是第一步,今日攻占胡家庄和刘家庄,得了兵器和辎重,再趁势夺取临朐县治,实现自己的第一个立足之地。
众人听的新鲜,以前大家迫于生计,成了反贼,因为实力弱小,被各地的官军和义军追得像兔子一样,到处流窜。好不容易打下几个寨子或县城,穷疯了的大伙儿到处翻拣可用之物,包括粮食、布匹、丝帛、兵器、银两、骡马、甚至女子等。可以说虽然于海等不承认自己是流寇土匪,但是大家伙做的许多事与土匪无异,一些有失道义,甚至伤天害理的事也曾有发生,毕竟县城不是那么好打的,平常还是打下的的村寨最多,对平民百姓的劫掠往往就避免不了。
于志龙曾经与赵石聊过,希望赵石劝劝于海收敛一些,起码有个好名声,容易招揽人加入。但是于海也无法,部队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于海对于一些大头领的约束也有限,这些大头领当初带人加入,就有很大的独立性,平时各部埋锅做饭,驻扎警戒,于海也不好直接插手,有时说得急了,这些大头领能跟你急眼,甚至也有不欢而散,从此分道扬镳的。平时有了些缴获,如何合理的分配是于海最为头疼的,无论怎么分,最后总是有不满意的。为了避免在最后分配时不吃亏,一些私心重的头领就在占据村寨时私自大加劫掠,即便是寻常百姓家也难以幸免,所得财物自然纳入自己的囊中。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最后分配的难度,造成了更大的不合理。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导致军纪败坏,贼寇的帽子更加落实了。
不过于海也有难处,队伍人多了,每日的各种消耗不匪,若长时间不能打下寨子补充,坐吃山空,人饿急了,什么事都敢做!真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不偷不抢,大家吃什么!
私下里就有传言很多地方粮荒的紧了,当地人们不得不易子而食,队伍里就暗传谁谁谁就是从那里逃出来的。遇到与这些地区来的汉子有了争执后,大家都尽量忍在肚子里,不敢把事情闹大。
所以于海行军过后,难免有伤害乡邻的事发生,官府自然以此为据,大肆宣扬土匪流寇之害,鼓动乡镇大户募招义军,参与围剿他们。这自然又增加了于海四处转战的难度。
在这个时代,民智未开,一切是强者为王,于志龙人微言轻,面对如此局面,也是无奈!现在自己既然为头领,就希望做出些努力,在乱世中闯出条路来。当初自己主动提出担当先锋,很大的目的是希望独掌一支部队,寻机发展。
于志龙不指望这支队伍能够很快的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与民无害。现在这些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活下去,在实现这个目的前,说什么都是白费!但是于志龙希望在先期就给他们灌输部分的军纪观念,给他们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待时机成熟,逐步严格军纪,彻底甩掉流寇的作战模式和思想。
所以于志龙反复说明,那种吃完喝完管他娘,捞一把就走的流寇想法要不得。
一路行军,直奔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