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yxs.net,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门pak3640/60坦克炮,由于和著名的博福斯高炮使用同一种炮管,早期由于炮管产能不足,以军备计划中优先给博福斯高炮让路的原因,产量一度受到限制,不得不花费外汇从瑞典进口了四百根同类型的炮管补充。
第一辆样车在1934年四月就已造出,共有五辆,而后进行了严格的反复测试。第二年五月就已定型绘制生产图纸,九月生产线准备完毕开始量产,十月第一批五十四辆二号坦克走下生产线。
由于有穿越者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正确”的开发方向,从a型到d型,除了装甲逐渐加厚,以及在机械结构设计上进行细微的调整,增加了高射机枪外,该型坦克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改进。
e型是试验型,产量只有三辆,体重增加到20吨~25吨之间,主要目的是为了测试更大的重量对悬挂系统的伤害程度。以便为下一代的三号坦克开发提供经验。不出人所料,这三辆坦克在进行超载试验后车体内部结构都严重受损,只能报废。不过事后三辆样车都被封存保留,多年后被送进德国的战车博物馆。
f型一年战争结束后开发出来的。和前面诸多型号不同,该型对悬挂系统进行了重型的设计,同时更换了马力更大的发动机,名义上叫f型,实际上除了车身还是用二号坦克的车身外。车子的内部结构和其他型号的二号坦克已大不相同,该型坦克被命名为山猫。
依照原先的开发思路,这款坦克被定位为侦察坦克。
不过f型产量极少,仅生产了二十五辆就被叫停。主要原因是这时德国已开始全新的e战车通用底盘计划,同时对坦克的运用思路也有所变法,侦察坦克的任务被计划中的步兵战车替代。
f型产量虽少,却有幸参加了战争——以色列是f型唯一的海外用户。以色列建国时,德国“大方”地援助了他们一批“多余”的装备。有二十辆二号f型山猫坦克被送到以色列,参加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二号坦克身上,可以看到后来德国方面“通用底盘”思路的雏形。该型坦克在设计生产之初,就考虑到了诸多变形车的开发。
在德国装甲兵的作战思路中,二号坦克是做为三号坦克的辅助补充,而其相对造价底廉的底盘,而被广泛地用安装各类型的火炮,其变形车有多种。
如安装了75毫米/24倍榴弹炮的二号突击炮,安装了105毫米榴弹炮的蟋蟀自行榴弹炮,安装了一门40博福特高炮的百舌鸟自行高炮,以及拆除了炮塔,安装了火焰喷射器的喷火坦克。
在一年战争中。西线战场上约有一千三百辆二号底盘的战车参予战争,其中超过四百辆是他的各种变形车。在西欧战场上,二号坦克及其变形车,是作为三号坦克的助手出战。
1937年新中国成立后。从德国引进的第一条坦克生产线就是二号坦克。不过中国虽然很早就开始尝试学习生产二号坦克,但由于熟练工人不足,装甲钢产能不足,发动机自产受阻,早期时的产量很低,到1940战争结束时。也只生产了二百余辆。
战争结束后,中国方面得到德国提供的更先进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生产图纸,二号坦克的生产计划也就被停止。加上当时已是和平年代,东北的开发急需大量的拖拉机,引进二号坦克生产线的东方红坦克厂部分产能转向拖拉机,而其主要的技术力量则转去攻克四号坦克和其改进型e36的生产难关,二号坦克的生产在中国也就此终结。
其在中国的产量虽然不高,但其生产的过程却帮助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
二号坦克的最成功的变形车,是1941年开发出来的,以f型的车身为基础研制改进的十六吨级的轻型坦克歼击车,该车的造型和历史上著名追猎者坦克歼击车极其相似,安装一门从三号坦克上换装淘汰下来的75/42倍坦克炮。
该型坦克歼击车的设计思路,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t34”海。不过苏德之间一直处于和平状态,德国陆军对其装备需求不大,仅生产了二十辆用于测试就停止了订单,而后作为技术贮备被封存了起来。虽然没有得到了进一步的装备,研究部门却不断地得到开发资金要求对其进行不断地改进,其终极改良版是e10追猎者ii型坦克歼击车。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8年后,直到反坦克能力更强的,使用“摇摆式”炮塔的轻型坦克歼击车开发成功后,军方才下令停止对这个系列的挖潜开发。
该型坦克歼击车德国国内虽然没有正式装备,但在海外销售方面却取得了意外的好成绩。
北欧的芬兰、瑞典,中欧的瑞士,南欧的匈牙利,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希腊,此外还有后来被德国“解开”的斯洛伐克和波兰,都非常喜欢这款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的轻型歼击车。而在南美。阿根廷人也是这款轻巧的坦克歼击车的用户
追猎者及其改进升级型e10坦克歼击车,由于不断地获得海外的生产订单,其生产线一直维持到1952年才最终关闭。其生产寿命,甚至比四号坦克都要长。
而位于的捷克斯科达兵工厂。也得到了德国方面授权的生产许可,在德国关闭了e10坦克歼击车的生产线后,他们自己又继续为本国和外国生产了近三百辆e10才停产。
追猎者在亚洲的用户,正是被林汉肢解的马半西亚。建国后不过百日就被日本和兰芳以及泰国“三国分马”,强行肢解的马来西亚。战后砸锅卖铁拼命地提升自己的国内武装。囊羞涩的他们买不起昂贵的坦克,追猎者因为价格便宜所以他们看上了,一口下了高达一百五十辆的订单。
由于其结构简单,便于大量生产,在德国方面有意之下,其生产技术被大量地向“盟国”出口。1946年该车完成全部的海外订单停产之后,意大利更买走了全套的生产线用于自产。除了意大利外,北法也得到了该型坦克歼击车的生产许可证。
三号坦克(小豹)
三号坦克则来自二十吨坦克开发计划,最初古德里安提出了其承受上限不能超过二十五吨的限制,以适应欧洲的桥梁。
但一要求后来被汉娜。汉娜将其上限提升到27吨,并直接向坦克设计师点明,这款坦克将来一定会加厚装甲和加强火炮增重到27吨,所以设计时必须留下足够的亢余度。
从一开始,三号坦克就被寄予厚望是汉娜计划好的未来西线法国战役的主力。(注:历史上德国几乎是同时开发三号15吨的坦克和20吨的四号坦克,但在这里汉娜取消了15吨级别坦克的开发计划,所以二十吨坦克的编号向前挪了一位,变成三号)
按汉娜的“完美计划”:该型坦克计划安装一门75毫米/55倍径的主炮,五对大直径负重轮,60度正面斜装甲。五人车组。
但计划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德国国内糟糕而混乱生产组织能力军工产提升的最大敌人。实际中,军备装备部门的人明确地告诉汉娜:由于结构较复杂。生产工时高,军工厂不可能在1940年前提供足够多的75毫米/55倍坦克炮。
所以最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改为安装一门75毫米/42倍径的坦克炮代替。
虽然名为二十吨计划,但实际上开发时汉娜却要求其必须留出百分三十以上的承重上限亢余度。该型坦克计划安装一门75毫米/42倍径的主炮,60度正面斜装甲,五人车组。考虑到西欧战场多沼泽的环境。该型坦克使用的是40毫米的宽履带。按照汉娜的计划,未来的法国战役结束后,三号坦克的生产进度将逐渐停止,届时德国将转产三十吨坦克。
为了加快三号坦克的开发进度,其设计研发是完全建立在二号坦克的基础上进行的放大改进,所以两款坦克的外型很相似。
三号坦克,从a型到c型都是试验型,产量不高,加起来只有三百辆,1938年五月时,最终确定版d型开始生产,这时战斗全重已上升到二十五吨。
此时经过前期多年的调整,德工行业终于完成了整合,结束了混乱低效的生产状况。
三月开始量产的三号d型,第一个月的产量只有二十辆,第二个月就增加到九十辆,九月份随着鲁尔区新建的尼伯龙根坦克厂开工,产量一下子扩张到二百辆,而到了1939年十月,苏德联手对波兰宣战,瓜分波兰时,德国装甲兵已接收了接近两千辆的三号坦克。
波兰战役结束后,在漫长的冬歇期里,大部分的四号坦克都加装了新设计的13毫米防空机枪,同时许多三号坦克根据法国的作战环境进行改进,将侧面装甲加厚到30毫米,总重由25吨增加到26吨,该型号被升级成e型。
该型坦克还有一个名为d3型的改良版,是将一挺车身机枪替换成火焰喷射器的喷火坦克。该型坦克是法国战役发动前向后方坦克订制,共有九十辆此类型坦克被送到前线,此外坦克维修车间也自行改造了一批,具体总数到底有多少不详。在强渡马斯河的战役和进攻色当要塞的战役中,该型坦克参加了作战。
1940年五月,法国战役爆发时,共有超过一千八百辆三号坦克在西欧肆虐,并造成了著名的三号坦克危机。三号坦克虽然因为产能原因。无法装备上更强大的75毫米/55倍坦克炮,只能使用结构相对简单42倍径的缩水版坦克炮替代。不过当时这个时期的英法坦克火力都十分贫弱,哪怕缩水版的42倍75炮,也是让他们胆战心惊的存在,该型坦克是德国取得西线战役胜利的重要功臣。
因为穿越者的开挂,德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几乎是历史同期的一倍,但由于要防备苏联在东线对德国“开玩笑”,所以法国战役期间,仍然有近千辆三号坦克被安置在东线以防万一。这个时期,德国在西线最大的问题不是坦克不足。而是进攻速度过快,后勤补给经常跟不上,前线部队向后叫嚣从来都是补给不足,而不是坦克数量不够,所以集中过多的坦克意义不大。
法国战役结束后,“空闲”下来的德国人,终于有精力“慢慢”地将坦克炮升级成预定的55倍径,这就是最终版f型。
不过这时的汉娜的眼睛已盯上了使用88毫米坦克炮的四号坦克,加上英国很快在中苏德三国联盟的打击下屈服。随着战争结束,三号坦克在1941年就停生产装备陆军。闲下来的坦克厂的任务主要就是将旧型号的三号坦克。按f型的标准进行改进。
三号坦克在一年战争结束后被大量出口中东,主要的用户是以色列,参加了历次中东战争,并在那里和t34坦克和kv坦克。甚至是t44坦克(即后世的t54/55)对抗过,取得了很好的战果。
虽然三号坦克在战场上甚至曾经痛打过t44,但并不是他比t44更先进的原因。而是阿拉伯人那种使用坦克的方式和糟糕的装甲兵技术,什么坦克落到他们手里,都只会洋相出尽。
除了中东地区外,1952年在印度半岛成立的奥里萨共和国。也是三号坦克的海外客户。奥里萨共和国是著名的拉塔尼游击队和英国经过和谈后,于1952年建国。
只是这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红色游戏,在印度地区唱了十年的双簧戏帮英国人干脏活后,无论是社会主义苏联还是新中国,都很对拉塔尼的出身很是怀疑,加上美国宣传此人是英国第五处的间谍,所以两家对这个国家军事支援变得很谨慎。而英国政府表面上和拉塔尼进行了这么多年战争,也不方便拉下来直接支援这个新建立的国家。于是这个任务就交由不怎么插手印度事务的德国来执行。
在和阿尔托利娅暗中勾通后,1955年,德国人以极低廉的价格,卖给了奥里萨共和国近两百辆f型的三号坦克。在接收了这批坦克后,奥里萨共和国在1958年又从英国这儿秘密进口了数百台柴油发动机这批三号坦克进行升级改造——这种改造也在以色列身上发生。由于换装了更强力的柴油发动机,该型坦克机动性有很大的上升。
1960年印度正式后,残余的印度部分又被英国人分成了以不列塔尼亚人为首的南印共和国和尼赫鲁建立的印度共国。前者控制了印度近九个邦的地盘。
而在1962年南印共和国向印度宣战,夺取了印度两个邦,在此期间奥里萨共和国也落井下石,夺取了整个西孟加拉邦。当时三号坦克在战场出动,和印度的慧星坦克发生过激战。虽然这两款坦克性能不相上下,但是由于印度兵的低素质,在战场上仍然是三号坦克占上风。
中国方面1941年得到了德国人转移的三号坦克全套生产线和生产图纸,前后大概生产六百多辆三号坦克。不过中方生产的三号坦克是以适合中国南方的烂水田,这些坦克大都布置在新收复的安南省和大理省。
为适应两地糟糕的烂水田地形,在量产时对履带和传动结构进行相应的改进,将履带宽度提升到45毫米。
除了充当坦克使用外,一年战争结束后,德国陆军将大量战争中受损回厂返修的早期型的三号坦克炮塔拆除。利用底盘加装火炮,改装成自走榴弹炮。而拆除的炮塔,则被安放在东线防御苏联装甲集群的筑垒要塞的地上泥炮孰上充当转动炮塔。这些地面转动炮塔,在其顶部加装了三十毫米厚的附加装甲板以防御大角度落下的炮塔。
四号豹式坦克
三十吨级别的四号坦克。是汉娜在完成了三号坦克开发后,重点开发的项目,其目标是为了应付未来的t34危机。
不过由于e战车计划的出现,加上德国周边战略环境的改善,以及技术的进步。这款坦克最后成了过渡产品,但在德国坦克发展史上,其算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标志。
1941年一月,使用截短炮管的,88毫米/52倍坦克炮,其战斗全重34吨的四号坦克的样车,在巴伐利亚的坦克试验场开始测试。
从一开始,这款坦克的设计思路,就全面抄袭了后世苏联的t54坦克,可以视为是缩水版的t54。
虽然机动、火力、防御三项指标看上去都很不错。由于严重抄袭了苏联坦克设计理念,装备部队后被装甲兵垢病不少。
主要原因是一是车身过矮,人机工程不佳,对人高马大的德国坦克兵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其次是炮弹偏少,仅有四十二发,只能说正好够用。(注:历史上虎式坦克炮弹87发,黑豹也在80发左右)
四号坦克于1942年下半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其间不断地改进,型号编号变化很快,前面三种型号只是在完善坦克的机械结构和动力组上进行小修小改。
四号坦克在生产到c型的五百辆之后。很快出现了大改型的d系列。
d型之后则是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和c型相比,d型不再过度压缩车高,车身高度提高了十厘米。达到253米(注t54车高24米)车内空间布局进行重新调整,人机环境有所改善,加装了火炮高低稳定器,炮塔转动使用先进的电转动/手动混和,备弹数量增加到四十八发,主炮炮管长度也增加到56倍。承重系统也进行了调整以适合增加的车重,这时其车重已增加到三十八吨。
其最大的改进,在于乘员数量的改变。
二战期间的坦克普遍配制是5个人,即车长、驾驶员、通讯员、炮手、填装手,这也是作战效率最高的配制。而二战后第一代主战坦克的标配是车长(兼职通讯员)、炮手、驾驶员、装填手,四人车组。例如战后第一代主战坦克59式坦克和其苏联原型t54/55,美制的m48,英国的百人队长,都是四人车组。
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是在于车载无线电台技术的进步。在这个位面,由于穿越者的影响,晶体管电台比历史上早了近十年出现。相对于老式的电子管电台,晶体管电台体积小,重量轻,操纵简单方便,已不再象老式电子管电台般需要配备专门的通讯员,车长一人就可以兼职这一任务。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新设计的电转动炮塔,让炮塔转速提高,使得火炮同轴机枪可以替代车体机枪的作用,四号坦克发展到d型之后,就完全取消了车体机枪,带来的好处是车体正面装甲避免开口。防护力大大提升——当然,缺点是车体机枪没处装,对步兵能力有所下降。
在1944年前,这种设计显得有些过于激进了。但汉娜考虑到未来的几年里,苏德之间不太可能有战争。而现在正是技术进步和装甲兵(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
这门pak3640/60坦克炮,由于和著名的博福斯高炮使用同一种炮管,早期由于炮管产能不足,以军备计划中优先给博福斯高炮让路的原因,产量一度受到限制,不得不花费外汇从瑞典进口了四百根同类型的炮管补充。
第一辆样车在1934年四月就已造出,共有五辆,而后进行了严格的反复测试。第二年五月就已定型绘制生产图纸,九月生产线准备完毕开始量产,十月第一批五十四辆二号坦克走下生产线。
由于有穿越者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正确”的开发方向,从a型到d型,除了装甲逐渐加厚,以及在机械结构设计上进行细微的调整,增加了高射机枪外,该型坦克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改进。
e型是试验型,产量只有三辆,体重增加到20吨~25吨之间,主要目的是为了测试更大的重量对悬挂系统的伤害程度。以便为下一代的三号坦克开发提供经验。不出人所料,这三辆坦克在进行超载试验后车体内部结构都严重受损,只能报废。不过事后三辆样车都被封存保留,多年后被送进德国的战车博物馆。
f型一年战争结束后开发出来的。和前面诸多型号不同,该型对悬挂系统进行了重型的设计,同时更换了马力更大的发动机,名义上叫f型,实际上除了车身还是用二号坦克的车身外。车子的内部结构和其他型号的二号坦克已大不相同,该型坦克被命名为山猫。
依照原先的开发思路,这款坦克被定位为侦察坦克。
不过f型产量极少,仅生产了二十五辆就被叫停。主要原因是这时德国已开始全新的e战车通用底盘计划,同时对坦克的运用思路也有所变法,侦察坦克的任务被计划中的步兵战车替代。
f型产量虽少,却有幸参加了战争——以色列是f型唯一的海外用户。以色列建国时,德国“大方”地援助了他们一批“多余”的装备。有二十辆二号f型山猫坦克被送到以色列,参加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二号坦克身上,可以看到后来德国方面“通用底盘”思路的雏形。该型坦克在设计生产之初,就考虑到了诸多变形车的开发。
在德国装甲兵的作战思路中,二号坦克是做为三号坦克的辅助补充,而其相对造价底廉的底盘,而被广泛地用安装各类型的火炮,其变形车有多种。
如安装了75毫米/24倍榴弹炮的二号突击炮,安装了105毫米榴弹炮的蟋蟀自行榴弹炮,安装了一门40博福特高炮的百舌鸟自行高炮,以及拆除了炮塔,安装了火焰喷射器的喷火坦克。
在一年战争中。西线战场上约有一千三百辆二号底盘的战车参予战争,其中超过四百辆是他的各种变形车。在西欧战场上,二号坦克及其变形车,是作为三号坦克的助手出战。
1937年新中国成立后。从德国引进的第一条坦克生产线就是二号坦克。不过中国虽然很早就开始尝试学习生产二号坦克,但由于熟练工人不足,装甲钢产能不足,发动机自产受阻,早期时的产量很低,到1940战争结束时。也只生产了二百余辆。
战争结束后,中国方面得到德国提供的更先进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生产图纸,二号坦克的生产计划也就被停止。加上当时已是和平年代,东北的开发急需大量的拖拉机,引进二号坦克生产线的东方红坦克厂部分产能转向拖拉机,而其主要的技术力量则转去攻克四号坦克和其改进型e36的生产难关,二号坦克的生产在中国也就此终结。
其在中国的产量虽然不高,但其生产的过程却帮助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
二号坦克的最成功的变形车,是1941年开发出来的,以f型的车身为基础研制改进的十六吨级的轻型坦克歼击车,该车的造型和历史上著名追猎者坦克歼击车极其相似,安装一门从三号坦克上换装淘汰下来的75/42倍坦克炮。
该型坦克歼击车的设计思路,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t34”海。不过苏德之间一直处于和平状态,德国陆军对其装备需求不大,仅生产了二十辆用于测试就停止了订单,而后作为技术贮备被封存了起来。虽然没有得到了进一步的装备,研究部门却不断地得到开发资金要求对其进行不断地改进,其终极改良版是e10追猎者ii型坦克歼击车。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8年后,直到反坦克能力更强的,使用“摇摆式”炮塔的轻型坦克歼击车开发成功后,军方才下令停止对这个系列的挖潜开发。
该型坦克歼击车德国国内虽然没有正式装备,但在海外销售方面却取得了意外的好成绩。
北欧的芬兰、瑞典,中欧的瑞士,南欧的匈牙利,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希腊,此外还有后来被德国“解开”的斯洛伐克和波兰,都非常喜欢这款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的轻型歼击车。而在南美。阿根廷人也是这款轻巧的坦克歼击车的用户
追猎者及其改进升级型e10坦克歼击车,由于不断地获得海外的生产订单,其生产线一直维持到1952年才最终关闭。其生产寿命,甚至比四号坦克都要长。
而位于的捷克斯科达兵工厂。也得到了德国方面授权的生产许可,在德国关闭了e10坦克歼击车的生产线后,他们自己又继续为本国和外国生产了近三百辆e10才停产。
追猎者在亚洲的用户,正是被林汉肢解的马半西亚。建国后不过百日就被日本和兰芳以及泰国“三国分马”,强行肢解的马来西亚。战后砸锅卖铁拼命地提升自己的国内武装。囊羞涩的他们买不起昂贵的坦克,追猎者因为价格便宜所以他们看上了,一口下了高达一百五十辆的订单。
由于其结构简单,便于大量生产,在德国方面有意之下,其生产技术被大量地向“盟国”出口。1946年该车完成全部的海外订单停产之后,意大利更买走了全套的生产线用于自产。除了意大利外,北法也得到了该型坦克歼击车的生产许可证。
三号坦克(小豹)
三号坦克则来自二十吨坦克开发计划,最初古德里安提出了其承受上限不能超过二十五吨的限制,以适应欧洲的桥梁。
但一要求后来被汉娜。汉娜将其上限提升到27吨,并直接向坦克设计师点明,这款坦克将来一定会加厚装甲和加强火炮增重到27吨,所以设计时必须留下足够的亢余度。
从一开始,三号坦克就被寄予厚望是汉娜计划好的未来西线法国战役的主力。(注:历史上德国几乎是同时开发三号15吨的坦克和20吨的四号坦克,但在这里汉娜取消了15吨级别坦克的开发计划,所以二十吨坦克的编号向前挪了一位,变成三号)
按汉娜的“完美计划”:该型坦克计划安装一门75毫米/55倍径的主炮,五对大直径负重轮,60度正面斜装甲。五人车组。
但计划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德国国内糟糕而混乱生产组织能力军工产提升的最大敌人。实际中,军备装备部门的人明确地告诉汉娜:由于结构较复杂。生产工时高,军工厂不可能在1940年前提供足够多的75毫米/55倍坦克炮。
所以最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改为安装一门75毫米/42倍径的坦克炮代替。
虽然名为二十吨计划,但实际上开发时汉娜却要求其必须留出百分三十以上的承重上限亢余度。该型坦克计划安装一门75毫米/42倍径的主炮,60度正面斜装甲,五人车组。考虑到西欧战场多沼泽的环境。该型坦克使用的是40毫米的宽履带。按照汉娜的计划,未来的法国战役结束后,三号坦克的生产进度将逐渐停止,届时德国将转产三十吨坦克。
为了加快三号坦克的开发进度,其设计研发是完全建立在二号坦克的基础上进行的放大改进,所以两款坦克的外型很相似。
三号坦克,从a型到c型都是试验型,产量不高,加起来只有三百辆,1938年五月时,最终确定版d型开始生产,这时战斗全重已上升到二十五吨。
此时经过前期多年的调整,德工行业终于完成了整合,结束了混乱低效的生产状况。
三月开始量产的三号d型,第一个月的产量只有二十辆,第二个月就增加到九十辆,九月份随着鲁尔区新建的尼伯龙根坦克厂开工,产量一下子扩张到二百辆,而到了1939年十月,苏德联手对波兰宣战,瓜分波兰时,德国装甲兵已接收了接近两千辆的三号坦克。
波兰战役结束后,在漫长的冬歇期里,大部分的四号坦克都加装了新设计的13毫米防空机枪,同时许多三号坦克根据法国的作战环境进行改进,将侧面装甲加厚到30毫米,总重由25吨增加到26吨,该型号被升级成e型。
该型坦克还有一个名为d3型的改良版,是将一挺车身机枪替换成火焰喷射器的喷火坦克。该型坦克是法国战役发动前向后方坦克订制,共有九十辆此类型坦克被送到前线,此外坦克维修车间也自行改造了一批,具体总数到底有多少不详。在强渡马斯河的战役和进攻色当要塞的战役中,该型坦克参加了作战。
1940年五月,法国战役爆发时,共有超过一千八百辆三号坦克在西欧肆虐,并造成了著名的三号坦克危机。三号坦克虽然因为产能原因。无法装备上更强大的75毫米/55倍坦克炮,只能使用结构相对简单42倍径的缩水版坦克炮替代。不过当时这个时期的英法坦克火力都十分贫弱,哪怕缩水版的42倍75炮,也是让他们胆战心惊的存在,该型坦克是德国取得西线战役胜利的重要功臣。
因为穿越者的开挂,德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几乎是历史同期的一倍,但由于要防备苏联在东线对德国“开玩笑”,所以法国战役期间,仍然有近千辆三号坦克被安置在东线以防万一。这个时期,德国在西线最大的问题不是坦克不足。而是进攻速度过快,后勤补给经常跟不上,前线部队向后叫嚣从来都是补给不足,而不是坦克数量不够,所以集中过多的坦克意义不大。
法国战役结束后,“空闲”下来的德国人,终于有精力“慢慢”地将坦克炮升级成预定的55倍径,这就是最终版f型。
不过这时的汉娜的眼睛已盯上了使用88毫米坦克炮的四号坦克,加上英国很快在中苏德三国联盟的打击下屈服。随着战争结束,三号坦克在1941年就停生产装备陆军。闲下来的坦克厂的任务主要就是将旧型号的三号坦克。按f型的标准进行改进。
三号坦克在一年战争结束后被大量出口中东,主要的用户是以色列,参加了历次中东战争,并在那里和t34坦克和kv坦克。甚至是t44坦克(即后世的t54/55)对抗过,取得了很好的战果。
虽然三号坦克在战场上甚至曾经痛打过t44,但并不是他比t44更先进的原因。而是阿拉伯人那种使用坦克的方式和糟糕的装甲兵技术,什么坦克落到他们手里,都只会洋相出尽。
除了中东地区外,1952年在印度半岛成立的奥里萨共和国。也是三号坦克的海外客户。奥里萨共和国是著名的拉塔尼游击队和英国经过和谈后,于1952年建国。
只是这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红色游戏,在印度地区唱了十年的双簧戏帮英国人干脏活后,无论是社会主义苏联还是新中国,都很对拉塔尼的出身很是怀疑,加上美国宣传此人是英国第五处的间谍,所以两家对这个国家军事支援变得很谨慎。而英国政府表面上和拉塔尼进行了这么多年战争,也不方便拉下来直接支援这个新建立的国家。于是这个任务就交由不怎么插手印度事务的德国来执行。
在和阿尔托利娅暗中勾通后,1955年,德国人以极低廉的价格,卖给了奥里萨共和国近两百辆f型的三号坦克。在接收了这批坦克后,奥里萨共和国在1958年又从英国这儿秘密进口了数百台柴油发动机这批三号坦克进行升级改造——这种改造也在以色列身上发生。由于换装了更强力的柴油发动机,该型坦克机动性有很大的上升。
1960年印度正式后,残余的印度部分又被英国人分成了以不列塔尼亚人为首的南印共和国和尼赫鲁建立的印度共国。前者控制了印度近九个邦的地盘。
而在1962年南印共和国向印度宣战,夺取了印度两个邦,在此期间奥里萨共和国也落井下石,夺取了整个西孟加拉邦。当时三号坦克在战场出动,和印度的慧星坦克发生过激战。虽然这两款坦克性能不相上下,但是由于印度兵的低素质,在战场上仍然是三号坦克占上风。
中国方面1941年得到了德国人转移的三号坦克全套生产线和生产图纸,前后大概生产六百多辆三号坦克。不过中方生产的三号坦克是以适合中国南方的烂水田,这些坦克大都布置在新收复的安南省和大理省。
为适应两地糟糕的烂水田地形,在量产时对履带和传动结构进行相应的改进,将履带宽度提升到45毫米。
除了充当坦克使用外,一年战争结束后,德国陆军将大量战争中受损回厂返修的早期型的三号坦克炮塔拆除。利用底盘加装火炮,改装成自走榴弹炮。而拆除的炮塔,则被安放在东线防御苏联装甲集群的筑垒要塞的地上泥炮孰上充当转动炮塔。这些地面转动炮塔,在其顶部加装了三十毫米厚的附加装甲板以防御大角度落下的炮塔。
四号豹式坦克
三十吨级别的四号坦克。是汉娜在完成了三号坦克开发后,重点开发的项目,其目标是为了应付未来的t34危机。
不过由于e战车计划的出现,加上德国周边战略环境的改善,以及技术的进步。这款坦克最后成了过渡产品,但在德国坦克发展史上,其算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标志。
1941年一月,使用截短炮管的,88毫米/52倍坦克炮,其战斗全重34吨的四号坦克的样车,在巴伐利亚的坦克试验场开始测试。
从一开始,这款坦克的设计思路,就全面抄袭了后世苏联的t54坦克,可以视为是缩水版的t54。
虽然机动、火力、防御三项指标看上去都很不错。由于严重抄袭了苏联坦克设计理念,装备部队后被装甲兵垢病不少。
主要原因是一是车身过矮,人机工程不佳,对人高马大的德国坦克兵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其次是炮弹偏少,仅有四十二发,只能说正好够用。(注:历史上虎式坦克炮弹87发,黑豹也在80发左右)
四号坦克于1942年下半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其间不断地改进,型号编号变化很快,前面三种型号只是在完善坦克的机械结构和动力组上进行小修小改。
四号坦克在生产到c型的五百辆之后。很快出现了大改型的d系列。
d型之后则是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和c型相比,d型不再过度压缩车高,车身高度提高了十厘米。达到253米(注t54车高24米)车内空间布局进行重新调整,人机环境有所改善,加装了火炮高低稳定器,炮塔转动使用先进的电转动/手动混和,备弹数量增加到四十八发,主炮炮管长度也增加到56倍。承重系统也进行了调整以适合增加的车重,这时其车重已增加到三十八吨。
其最大的改进,在于乘员数量的改变。
二战期间的坦克普遍配制是5个人,即车长、驾驶员、通讯员、炮手、填装手,这也是作战效率最高的配制。而二战后第一代主战坦克的标配是车长(兼职通讯员)、炮手、驾驶员、装填手,四人车组。例如战后第一代主战坦克59式坦克和其苏联原型t54/55,美制的m48,英国的百人队长,都是四人车组。
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是在于车载无线电台技术的进步。在这个位面,由于穿越者的影响,晶体管电台比历史上早了近十年出现。相对于老式的电子管电台,晶体管电台体积小,重量轻,操纵简单方便,已不再象老式电子管电台般需要配备专门的通讯员,车长一人就可以兼职这一任务。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新设计的电转动炮塔,让炮塔转速提高,使得火炮同轴机枪可以替代车体机枪的作用,四号坦克发展到d型之后,就完全取消了车体机枪,带来的好处是车体正面装甲避免开口。防护力大大提升——当然,缺点是车体机枪没处装,对步兵能力有所下降。
在1944年前,这种设计显得有些过于激进了。但汉娜考虑到未来的几年里,苏德之间不太可能有战争。而现在正是技术进步和装甲兵(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