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byxs.net,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为自己推荐一些人,徐庶于是向他郑重地推荐了一个人,名叫诸葛亮,人称卧龙。
徐庶提起卧龙,刘备对这个名字其实并不陌生。刘备不久前曾拜访了名士司马徽,司马徽也向他推荐过这个名叫诸葛亮、被人称为卧龙的人。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正是刘备要找的人,刘备的心里对诸葛亮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渴望马上见到他,刘备对徐庶说:“那就有劳先生把他请来吧。”徐庶听了摇摇头,对刘备说:“这个人只能您亲自去请,不能硬让他来,将军最好枉驾到诸葛亮的住处走一趟。”
徐庶和诸葛亮是好朋友,对诸葛亮的情况非常了解,他告诉刘备诸葛亮正隐居在隆中,刘备于是亲自跑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前后去了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徐州刺史部琅邪国阳都县人,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这一年曹操已经27岁了,按照之前的说法,陶谦这些老字辈算是公元2世纪的“30后”,刘表、袁绍是“40后”,曹操是“50后”,刘备、吕布是“60后”,司马懿、周瑜是“70后”,而诸葛亮跟孙权、曹丕都属于“80后”。
诸葛亮的祖上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的司隶校尉诸葛丰,他的父亲名叫诸葛珪,当过泰山郡郡丞。诸葛亮有一个比他大八岁的哥哥名叫诸葛瑾,少年时代曾到洛阳游学。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姐姐名字、年龄不详,弟弟名叫诸葛均,比诸葛亮小三岁。
诸葛亮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为了照顾他们姐弟的生活,远在泰山郡任职的父亲续了弦,这位继母姓氏不详,但孩子们对她都很孝顺,尤其是诸葛瑾,因为孝顺继母而为人称道。不幸的是诸葛亮八岁时父亲也离开了人世,好在诸葛亮还有一个叔父,关键时刻给他们提供了帮助。
这个叔父名叫诸葛玄,是个有本事的人,跟刘表、袁术都是朋友,他应袁术的邀请担任豫章郡太守,上任的时候诸葛玄带上了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诸葛瑾则在家乡侍奉继母。但诸葛玄后来死在了任上,临终前将诸葛亮等托付给好朋友刘表照料,大约在建安元年(196)前后,诸葛亮姐弟到了荆州,刘表还算念旧,安排他们在襄阳居住。
对诸葛亮来说,下一步何去何从成为新的人生难题。值得庆幸的是,他的两位姐姐很快都分别完成了婚事,她们所嫁的对象都是荆州赫赫有名的大族,其中大姐嫁给了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山民。诸葛亮则带着弟弟诸葛均在襄阳城西一个叫隆中的山村里过着耕读的生活。在汉末隐而不仕也是士人的一种风尚,得时则行、不得时则退而息意,面对社会动荡和人身无法保全,一部分士人自动退居山林,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但诸葛亮显然不是一名纯粹的隐士,他也无意于成为隐士,他来隆中只是看中了这里幽静的环境,可以静下心来读书学习。他没有用这个小环境来封闭自己,相反,在躬耕隆中的这段时间,他积极与外界沟通,随时掌握外部世界的变化。
诸葛亮的二姐夫庞山民的父亲庞德公是荆州名士,经他的介绍、又拜司马徽为师,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在司马徽的私学里诸葛亮结识了庞德公的侄子庞统,还有向朗、尹默等人。
有庞德公的指点,加上司马徽的进一步教导,诸葛亮学业进步很快,由于没有官学程式化的教育束缚,诸葛亮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都很灵活,除当时读书人必不可少的经学外,诸葛亮还广泛涉猎了诸子百家,其中对于法家和兵家的著作更是格外留心。诸葛亮读书的方法也与众不同,别人读书务求精通、熟练,而诸葛亮只注重大的方面。诸葛亮显然不希望自己刻苦读书只是为了成为一名寻章摘句的儒生,他读书为的是积累和思考。
刘备去找诸葛亮,一个求贤若渴,一个待时而动,按说这是个顺理成章的相遇。但是刘备却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故意试探刘备的诚意,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其实并没有做好出山的打算,更没有想好要辅佐刘备,所以还在犹豫。
但这些都是推测,诸葛亮此时26岁,尽管有些名气,但还没有任何官职,也没有建立起任何功业,年龄几乎长自己一倍、早已天下闻名的左将军刘备来访,说他故意不见,以试探对方,似乎可信度不高。而如果说诸葛亮并没有做好人生的规划,仅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也不符合他对待事情的态度。去了三次才见上,可能是碰巧了,在信息交流不发达的情况下,无法提前预约,诸葛亮又经常出门游学交友,刘备扑了两次空是可以理解的。
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时终于见到了比他整整小20岁的诸葛亮。见面后屏退众人,刘备直接问:“汉室衰败,董卓、曹操又先后专权,皇室奔难。我不顾德行和实力能否达到,想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连遭失败,以至于今天。然而我的志向没有罢休,您告诉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对这个问题,诸葛亮显然已经做过深入的思考,于是一口气说出了下面一段很有名的话:“自董卓之乱以来,豪杰在各地同时并起,占州据郡,称霸一方,多得已数不过来。曹操与袁绍比,名气差,实力弱,然而曹操竟然打败了袁绍,由弱变强,其原因不仅是时机好,而且在于谋划得当。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确实不宜和他争雄。孙权占据江东,经过了三世,那里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有才能之人,孙权以之为外援,也不可谋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达沿海,东面和吴、会相连,西边和巴、蜀相通,这正是用兵之地,但是刘表没能力守住它,这是上天拿来要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意夺取它?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而肥沃的土地,是个天府之国,高祖刘邦凭借此地建立了帝业。如今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那里人多物丰,刘璋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君。将军是皇室后代,声望闻于天下,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南边的少数民族部落和好,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杀向宛、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打出关中,百姓怎能不拿着饭食、酒水来欢迎您呢?如果真这样,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以复兴。”
这段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诸葛亮先通过对时局的分析,总结出兴亡成败的规律,那就是要成大事不仅依赖天时,更要有人谋,也就是说,要想成事,必须重视人才,再经过不懈努力,客观上的不利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
久处下风的刘备很愿意听到这样的话,如果一切都由命运所决定,那么个人再努力也都无济于事了,刘备是个不服输的人,他认为诸葛亮说得有理。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就目前天下时局和各路豪强此消彼长变化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刘备规划出一个清晰的战略蓝图,那就是尽可能避开强大的曹操,想办法与正在快速成长的江东孙氏结盟,占据荆州,进而徐图益州,寻求三足鼎立之势。
这是诸葛亮为刘备做出的顶层设计,所谓最顶尖的人才,就是站得最高,看得最远,提出的方案无须繁复,却能一语中的。
听完诸葛亮的话,刘备感到豁然开朗,心中久积的抑郁一扫而空。诸葛亮进一步提出占据荆州和益州之后等待天下变化,到时候兵发两路,一路由荆州北上宛县、洛阳,另一路由益州攻击秦川,到那时天下可定,汉室可兴,更让刘备大为兴奋。在刘备的邀请下诸葛亮离开了隆中,开始了辅佐刘备建功立业的生涯。
刘备得到诸葛亮后非常高兴,感情日益加深,让关羽、张飞都感到了忌妒。刘备发现了这个问题,对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你们可别再说什么了!”
为自己推荐一些人,徐庶于是向他郑重地推荐了一个人,名叫诸葛亮,人称卧龙。
徐庶提起卧龙,刘备对这个名字其实并不陌生。刘备不久前曾拜访了名士司马徽,司马徽也向他推荐过这个名叫诸葛亮、被人称为卧龙的人。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正是刘备要找的人,刘备的心里对诸葛亮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渴望马上见到他,刘备对徐庶说:“那就有劳先生把他请来吧。”徐庶听了摇摇头,对刘备说:“这个人只能您亲自去请,不能硬让他来,将军最好枉驾到诸葛亮的住处走一趟。”
徐庶和诸葛亮是好朋友,对诸葛亮的情况非常了解,他告诉刘备诸葛亮正隐居在隆中,刘备于是亲自跑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前后去了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徐州刺史部琅邪国阳都县人,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这一年曹操已经27岁了,按照之前的说法,陶谦这些老字辈算是公元2世纪的“30后”,刘表、袁绍是“40后”,曹操是“50后”,刘备、吕布是“60后”,司马懿、周瑜是“70后”,而诸葛亮跟孙权、曹丕都属于“80后”。
诸葛亮的祖上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的司隶校尉诸葛丰,他的父亲名叫诸葛珪,当过泰山郡郡丞。诸葛亮有一个比他大八岁的哥哥名叫诸葛瑾,少年时代曾到洛阳游学。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姐姐名字、年龄不详,弟弟名叫诸葛均,比诸葛亮小三岁。
诸葛亮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为了照顾他们姐弟的生活,远在泰山郡任职的父亲续了弦,这位继母姓氏不详,但孩子们对她都很孝顺,尤其是诸葛瑾,因为孝顺继母而为人称道。不幸的是诸葛亮八岁时父亲也离开了人世,好在诸葛亮还有一个叔父,关键时刻给他们提供了帮助。
这个叔父名叫诸葛玄,是个有本事的人,跟刘表、袁术都是朋友,他应袁术的邀请担任豫章郡太守,上任的时候诸葛玄带上了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诸葛瑾则在家乡侍奉继母。但诸葛玄后来死在了任上,临终前将诸葛亮等托付给好朋友刘表照料,大约在建安元年(196)前后,诸葛亮姐弟到了荆州,刘表还算念旧,安排他们在襄阳居住。
对诸葛亮来说,下一步何去何从成为新的人生难题。值得庆幸的是,他的两位姐姐很快都分别完成了婚事,她们所嫁的对象都是荆州赫赫有名的大族,其中大姐嫁给了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山民。诸葛亮则带着弟弟诸葛均在襄阳城西一个叫隆中的山村里过着耕读的生活。在汉末隐而不仕也是士人的一种风尚,得时则行、不得时则退而息意,面对社会动荡和人身无法保全,一部分士人自动退居山林,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但诸葛亮显然不是一名纯粹的隐士,他也无意于成为隐士,他来隆中只是看中了这里幽静的环境,可以静下心来读书学习。他没有用这个小环境来封闭自己,相反,在躬耕隆中的这段时间,他积极与外界沟通,随时掌握外部世界的变化。
诸葛亮的二姐夫庞山民的父亲庞德公是荆州名士,经他的介绍、又拜司马徽为师,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在司马徽的私学里诸葛亮结识了庞德公的侄子庞统,还有向朗、尹默等人。
有庞德公的指点,加上司马徽的进一步教导,诸葛亮学业进步很快,由于没有官学程式化的教育束缚,诸葛亮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都很灵活,除当时读书人必不可少的经学外,诸葛亮还广泛涉猎了诸子百家,其中对于法家和兵家的著作更是格外留心。诸葛亮读书的方法也与众不同,别人读书务求精通、熟练,而诸葛亮只注重大的方面。诸葛亮显然不希望自己刻苦读书只是为了成为一名寻章摘句的儒生,他读书为的是积累和思考。
刘备去找诸葛亮,一个求贤若渴,一个待时而动,按说这是个顺理成章的相遇。但是刘备却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故意试探刘备的诚意,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其实并没有做好出山的打算,更没有想好要辅佐刘备,所以还在犹豫。
但这些都是推测,诸葛亮此时26岁,尽管有些名气,但还没有任何官职,也没有建立起任何功业,年龄几乎长自己一倍、早已天下闻名的左将军刘备来访,说他故意不见,以试探对方,似乎可信度不高。而如果说诸葛亮并没有做好人生的规划,仅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也不符合他对待事情的态度。去了三次才见上,可能是碰巧了,在信息交流不发达的情况下,无法提前预约,诸葛亮又经常出门游学交友,刘备扑了两次空是可以理解的。
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时终于见到了比他整整小20岁的诸葛亮。见面后屏退众人,刘备直接问:“汉室衰败,董卓、曹操又先后专权,皇室奔难。我不顾德行和实力能否达到,想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连遭失败,以至于今天。然而我的志向没有罢休,您告诉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对这个问题,诸葛亮显然已经做过深入的思考,于是一口气说出了下面一段很有名的话:“自董卓之乱以来,豪杰在各地同时并起,占州据郡,称霸一方,多得已数不过来。曹操与袁绍比,名气差,实力弱,然而曹操竟然打败了袁绍,由弱变强,其原因不仅是时机好,而且在于谋划得当。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确实不宜和他争雄。孙权占据江东,经过了三世,那里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有才能之人,孙权以之为外援,也不可谋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达沿海,东面和吴、会相连,西边和巴、蜀相通,这正是用兵之地,但是刘表没能力守住它,这是上天拿来要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意夺取它?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而肥沃的土地,是个天府之国,高祖刘邦凭借此地建立了帝业。如今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那里人多物丰,刘璋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君。将军是皇室后代,声望闻于天下,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南边的少数民族部落和好,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杀向宛、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打出关中,百姓怎能不拿着饭食、酒水来欢迎您呢?如果真这样,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以复兴。”
这段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诸葛亮先通过对时局的分析,总结出兴亡成败的规律,那就是要成大事不仅依赖天时,更要有人谋,也就是说,要想成事,必须重视人才,再经过不懈努力,客观上的不利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
久处下风的刘备很愿意听到这样的话,如果一切都由命运所决定,那么个人再努力也都无济于事了,刘备是个不服输的人,他认为诸葛亮说得有理。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就目前天下时局和各路豪强此消彼长变化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刘备规划出一个清晰的战略蓝图,那就是尽可能避开强大的曹操,想办法与正在快速成长的江东孙氏结盟,占据荆州,进而徐图益州,寻求三足鼎立之势。
这是诸葛亮为刘备做出的顶层设计,所谓最顶尖的人才,就是站得最高,看得最远,提出的方案无须繁复,却能一语中的。
听完诸葛亮的话,刘备感到豁然开朗,心中久积的抑郁一扫而空。诸葛亮进一步提出占据荆州和益州之后等待天下变化,到时候兵发两路,一路由荆州北上宛县、洛阳,另一路由益州攻击秦川,到那时天下可定,汉室可兴,更让刘备大为兴奋。在刘备的邀请下诸葛亮离开了隆中,开始了辅佐刘备建功立业的生涯。
刘备得到诸葛亮后非常高兴,感情日益加深,让关羽、张飞都感到了忌妒。刘备发现了这个问题,对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你们可别再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