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2/2)
美女中文网 byxs.net,1908之钢铁雄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德日意宣战。1942年1月,巴顿升任第1装甲军军长。11月,巴顿率领美国特遣队4万多名官兵横渡大西洋,在法属摩洛哥海滨登陆,经过74小时的激战。终于迫使驻摩洛哥的德军投降。北非登陆的成功,为盟军顺利地完成北非战局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随后,巴顿被任命为美国驻摩洛哥总督。
1943年3月5日,巴顿临危受命,接任被隆美尔击败的美第二军军长,他从到达第二军的那天起,便全力以赴地整肃军纪。迅速改变了全军涣散的软弱状态。3月17日,面目一新的美第二军向德军发起进攻。一路猛攻猛打。进展迅速,很快与英军在突尼斯北部完成了对德军的合围。
突尼斯战役不久,巴顿晋获中将军衔,升任美第7集团军司令。1943年7月9日,盟军发起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巴顿率美第7集团军攻取巴勒莫,随后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拿下了墨西拿城。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德军退到意大利本土。
在历史上,巴顿原本是第三集团军的司令。作为第二梯队参加诺曼底登陆的。
但是在这个时候,巴顿却成为了第一梯队。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事实上如果不是没有办法的话,艾森豪威尔是绝对不会让巴顿到第一梯队来的。
巴顿与艾森豪威尔都是二战时期著名的美军将领,两人从1919年秋天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然而最终,两个人还是走向了决裂。
巴顿年长艾森豪威尔5岁。他们是在1919年秋天认识的。两人一见如故。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巴顿从欧洲战场回国后,在米德堡任第304轻型坦克旅旅长,而艾森豪威尔也在此地担任一个坦克营营长。对于艾森豪威尔来讲,巴顿已是一个众人皆知、令他羡慕的英雄。两人在米德堡的相遇极大地改变了艾森豪威尔以后的发展道路。通过巴顿,艾森豪威尔得以结识了许多军界要人,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巴顿始终关怀着这位小兄弟。可以说,巴顿对艾森豪威尔的成长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亲密友谊一直持续到1942年年底。此时的艾森豪威尔已经从巴顿的下级扶摇直上变成了巴顿的直接领导,不再需要巴顿的影响和提携了。同时艾森豪威尔也逐渐感到,这位对政治麻木的老友可能会给他的仕途带来不利影响。
他们之间第一个不和谐音符出现在1943年上半年。当时北非战场的作战已接近尾声。巴顿感到不再需要亲自坐镇于此,于是准备把军长职务移交给他的副手,自己则返回摩洛哥着手策划和准备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这种移交从军事上来说是可以的,但从政治上却容易给艾森豪威尔带来不利影响。为此,艾森豪威尔立即给巴顿致电“不要凭一时的冲动说话和办事”,强令巴顿坚守在北非战场,直至北非战事结束。而此时,艾森豪威尔想起了战前夏威夷军区司令史密斯将军给巴顿的评语:“此人在战争时期会成为无价之宝,但在和平时期却是捣乱分子。”虽然巴顿视此为极大的赞扬,但艾森豪威尔却感到危机四伏。舍弃巴顿、重用一直为他充当耳目的布莱德雷的想法从此占据了他的大脑。
1943年8月10日,巴顿在视察西西里岛美军第93后方医院时发现,一名士兵因害怕战场上的枪炮声而装病住院。因战事不顺心情大受影响的巴顿勃然大怒,一时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指着这名士兵骂道:“你完全是一个胆小鬼,你是集团军的耻辱。”并用手套重重地扇了他一个耳光。此事很快传回美国国内。美国各种媒体进行了大肆报道,议会也指责美国陆军部用人不当。此事对艾森豪威尔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此时艾森豪威尔已经意识到一向行事不顾后果的巴顿将会给他带来更多麻烦,会给他在政界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虽然他由于战争的需要仍然力保巴顿,但此事已促使艾森豪威尔在与巴顿的关系上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耳光事件”发生后不到一年,即1944年4月26日。正当欧洲登陆战迫在眉睫之时,巴顿的大嘴巴又惹祸了。巴顿讲道:“统治世界是英国和美国在战后的既定目标,当然这也是苏联的目标。”这邪引起了苏联的强烈不满,并险些使反法西斯同盟解体。艾森豪威尔对此事同样怒不可遏。若不是此时还需要利用巴顿的名气佯攻加来。巴顿必然会被一脚踢回国内。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艾森豪威尔需要顺从、听话的布莱德雷的同时,更需要一些能征善战的将领,而巴顿是他此时唯一的选择。
但巴顿与艾森豪威尔之间的友谊已远非从前,艾森豪威尔已开始重用巴顿原来的副手、现任上司布莱德雷。。在盟军诺曼底的登陆集团中。布莱德雷被任命为主攻集群第12集团军司令,巴顿的第3集团军只被派去佯攻加来。而艾森豪威尔为提拔布莱德雷,甚至不顾巴顿的感情,公然将巴顿下辖的法国第2装甲师强行划给了布莱德雷,使布莱德雷能够以巴黎解放者的身份载入史册,而为解放巴黎创造出关键战机的巴顿则留下了终身遗憾。
1945年8月,巴顿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掉进一个记者设计的“语言陷阱”。称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与德国的nc党没有什么区别。一语即出。令世界为之哗然,而不再需要战将的艾森豪威尔再不想原谅巴顿的胡言乱语。他撤了巴顿第3集团军司令的头衔,让他回国去了。艾森豪威尔为不使他的“好友”“过分”难堪,给了他一个第15集团军(负责编写战史的“架子军”)司令的头衔,愤怒之余的巴顿拒绝了这一任命。从此,这两个名将之间的关系彻底走向决裂。
1945年12月9日。巴顿在打猎途中遇车祸受伤,12月21日殁于海德堡。另有传说因其主持调查“奥吉黄金案”而触及美军部分贪污的军官的利益。死于美军同袍的陷害。
这时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的关系还不像后来那么糟糕,但是很明显。也不再像最初时那样了。
在1943年初的德黑兰会议上,确定了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后,艾森豪威尔就像历史上一样在会后被任命为指挥登陆行动的盟军最高司令。
也正因为这样,已经开始重用布莱德雷的艾森豪威尔,并不想将巴顿放在第一梯队的位置上。毕竟艾森豪威尔很清楚自己的老伙计,虽然很多时候自己的这个老伙计根本不考虑事情的前因后果,对政治什么的更是相当的迟钝和麻木,但是在战场上他却是最出色的斗士。
换句话说,只要将他投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他就能替自己换取功绩,而这恰恰是艾森豪威尔不愿看见的。
只是世事不由人…
虽然艾森豪威尔并不想将巴顿放在第一梯队的位置上,但是在中国人距离柏林越来越近的情况下,艾森豪威尔却是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在美军当中最出色的战将就是巴顿,这点就连他所重用的布莱德雷也不如…
如果不使用巴顿的话,那么挺进柏林的计划明显就不会如计划中的那般顺利,而这显然是罗斯福和马歇尔不能允许的。
而现在艾森豪威尔还不是后来的那个美国总统,所以他也只能将这上面的事情抛到一边,转而考虑起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巴黎和柏林的事情。
考虑了良久后,艾森豪威尔得出的结论就是,他需要巴顿…
所以,虽然已经开始看巴顿不顺眼,但艾森豪威尔也只能将他调到这个位置上了。
————————————————————
作为美军当中最出色的战将之一,巴顿的确如猛虎一般。就在绝大部分登陆的美军部队还在休整的情况下。巴顿所辖的部队已经开始向着巴黎的方向挺进,并且在挺进的过程中轻而易举的就击溃了一支德军部队。
虽然巴顿并不是一个受到媒体欢迎的人物,因为他并不会为了迎合那些记者。就说些记者们喜欢的话。但是胜仗的消息毕竟也是激励人心的,因此在巴顿的部队击溃了德军没多久后,报纸上就已经开始铺天盖地的进行报道,并且将这个消息称之为‘首胜’。
对于这样的事情。艾森豪威尔的面上自然是有些难看。
突然撤换掉一个曾经被称之为‘英雄’的人物,这无疑会让下达命令的人承受相当多的压力。因此艾森豪威尔原本的计划就是扶持其他人,并且让巴顿渐渐的从公众的视线中渐渐消失。
这么做很简单,只需要让巴顿不再获得胜利就可以。
当然,并不需要陷害巴顿什么的。事实上也根本不可能这么做,不过只要让巴顿尽量少的接触一些战事,那么胜仗自然也就会少。这个时候在加上其他方面传出来的此起彼伏的胜利消息,人民都是健忘的,而在有其他的英雄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巴顿自然也就会被人遗忘了…
可是现在,因为作战需要的关系,艾森豪威尔确实不得不对巴顿放手。这自然让艾森豪威尔的脸色难看。
尤其是如今巴顿的目标是巴黎。虽然巴黎的地位并不如柏林那么重要,但是如果让巴顿成为了巴黎的解放者,相信自己将来也不可能钳制的了…
想到这里,艾森豪威尔想到了布莱德雷,和巴顿相比,布莱德雷明显要听话许多。只可惜。在一些作战方面,布莱德雷虽然也称得上是名将。却依然不如巴顿…
艾森豪威尔也曾想过将巴顿换下来,让布莱德雷上。
可是如果要是因此而延误了大局的话。那么恐怕自己也会像巴顿在自己眼中一样,让自己成为马歇尔等人眼中碍眼的存在。
所以最后,艾森豪威尔也只能苦笑着放弃了这个想法。
“毕竟还是要大局为重啊…”
这么想着,艾森豪威尔在指挥部内轻声的道。
不过他却明白,如今在战场这个舞台上活跃着的巴顿,已经不再是他能钳制住的了。
而另一方面,巴顿也没有辜负艾森豪威尔的‘期望’,其所率领的集团军几乎是马不停蹄的朝着巴黎杀奔而去。似乎巴顿也已经明白了些什么,所以很想在战场上重新证明一下自己。
而事实证明,虽然巴顿已经有50多岁了,但是在战场上依然是一个恐怖的存在。德国人派出的几支部队,几乎都被巴顿所率领的部队击溃。
如今的巴顿,已是一副无人可当的样子…
这个时候,后方的盟军部队也已经完成了休整,开始跟在巴顿的后面朝着巴黎的方向开进,也算是弥补了巴顿原本多少有些孤军深入的弱点…
在后方的友军已经开始跟上的情况下,虽然手中的部队只有一个集团军,但是巴顿还是很勇武的对巴黎外围的德军发起了猛攻。
当然,也可以说是法军,维系法国的法军。
由于并没有料到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的关系,所以作为维希法国首都的巴黎虽然驻扎了一定的德军部队,但是更多的还是法军部队。考虑到法国部队在二战中的表现,这些维希法国的部队的战斗力能有多强,已经完全能想象了…
因此虽然在巴黎的外围,德军和法军部队成功的挡住了巴顿的部队,但是德国人和法国人的损失也不小。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在巴黎却出现了起义…
就在巴顿的部队在巴黎外围猛攻着守军防线的时候,法国抵抗力量在巴黎举行起义,与德军进行巷战,这时戴高乐也说服了盟军的最高决策层对起义给予支援。
在巴顿部队和巴黎守军激战了几日后,盟军派出的自由法国第2装甲师‘勒克莱尔师’抵达巴黎。
勒克莱尔师的先头部队进入巴黎和巴顿的部队一起对德军发起进攻,随后没多久巴顿对守城德军指挥官迪特里希?冯?肖尔蒂茨发出最后通牒。
在进行了一天多时间的考虑后,冯?肖尔蒂茨决定向盟军投降,而没有执行希特勒发出的死守并破坏巴黎的命令。后来他本人于1964年在巴登巴登家中受访时解释了他抗命的原因:“如果这是我第一次抗命,那是因为我知道,希特勒是疯子。”
同一天,戴高乐抵达巴黎市政府大厦发表演讲,宣布巴黎解放。
第二天,巴顿的部队和第二装甲师一起,在香榭丽舍大道举行了阅兵式,以庆祝巴黎的解放。
在解放巴黎的作战当中,法国抵抗力量和市民约1500人死亡,美军伤亡2000多人,法军伤亡约300人;德军约3200人死亡,12800人被俘。
整场战斗,美军虽然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是和其他战役相比解放巴黎的作战却并没有浪费太多的时间。也正是因为这样,巴顿的大名再次出现在了报纸上,也让巴顿再次成为了知名人物。
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也让艾森豪威尔的表情变得更加难看了一些。
因为他原本的计划,是趁着巴顿和巴黎守军激战的功夫,让布莱德雷带着部队上去将巴顿替下,然后让布莱德雷摘取胜利果实,顺便享受原本属于巴顿的荣誉的。
这样一来,既能削弱巴顿的影响力,也不会影响到作战。
反正这个时候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打,直接调巴顿去其他地方作战就可以了,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到那个时候就算巴顿做出了什么功绩,也给被掩盖在布莱德雷的光环下。
毕竟在欧洲战场上,除了解放柏林外,估计也没什么样的功绩能高过解放巴黎了。
然而现在,这一些却全都…
“唉…”
艾森豪威尔叹了口气,这个时候他和巴顿的关系已经变得十分僵硬了。所以他已经没有了回旋的余地,要么将巴顿搞下去,要么就这么看着他继续活跃下去,艾森豪威尔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
而就在艾森豪威尔在自己的指挥部里叹气的时候,巴顿却是乘坐着吉普车,在香榭丽舍大道举行的阅兵式中,享受着他原本应该享受的荣誉…
这一刻的巴顿,就如英雄一般…
不过另一方面,中俄联军距离柏林却也越来越近了,留给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的时间也并不多了…(未完待续。。)
.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德日意宣战。1942年1月,巴顿升任第1装甲军军长。11月,巴顿率领美国特遣队4万多名官兵横渡大西洋,在法属摩洛哥海滨登陆,经过74小时的激战。终于迫使驻摩洛哥的德军投降。北非登陆的成功,为盟军顺利地完成北非战局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随后,巴顿被任命为美国驻摩洛哥总督。
1943年3月5日,巴顿临危受命,接任被隆美尔击败的美第二军军长,他从到达第二军的那天起,便全力以赴地整肃军纪。迅速改变了全军涣散的软弱状态。3月17日,面目一新的美第二军向德军发起进攻。一路猛攻猛打。进展迅速,很快与英军在突尼斯北部完成了对德军的合围。
突尼斯战役不久,巴顿晋获中将军衔,升任美第7集团军司令。1943年7月9日,盟军发起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巴顿率美第7集团军攻取巴勒莫,随后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拿下了墨西拿城。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德军退到意大利本土。
在历史上,巴顿原本是第三集团军的司令。作为第二梯队参加诺曼底登陆的。
但是在这个时候,巴顿却成为了第一梯队。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事实上如果不是没有办法的话,艾森豪威尔是绝对不会让巴顿到第一梯队来的。
巴顿与艾森豪威尔都是二战时期著名的美军将领,两人从1919年秋天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然而最终,两个人还是走向了决裂。
巴顿年长艾森豪威尔5岁。他们是在1919年秋天认识的。两人一见如故。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巴顿从欧洲战场回国后,在米德堡任第304轻型坦克旅旅长,而艾森豪威尔也在此地担任一个坦克营营长。对于艾森豪威尔来讲,巴顿已是一个众人皆知、令他羡慕的英雄。两人在米德堡的相遇极大地改变了艾森豪威尔以后的发展道路。通过巴顿,艾森豪威尔得以结识了许多军界要人,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巴顿始终关怀着这位小兄弟。可以说,巴顿对艾森豪威尔的成长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亲密友谊一直持续到1942年年底。此时的艾森豪威尔已经从巴顿的下级扶摇直上变成了巴顿的直接领导,不再需要巴顿的影响和提携了。同时艾森豪威尔也逐渐感到,这位对政治麻木的老友可能会给他的仕途带来不利影响。
他们之间第一个不和谐音符出现在1943年上半年。当时北非战场的作战已接近尾声。巴顿感到不再需要亲自坐镇于此,于是准备把军长职务移交给他的副手,自己则返回摩洛哥着手策划和准备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这种移交从军事上来说是可以的,但从政治上却容易给艾森豪威尔带来不利影响。为此,艾森豪威尔立即给巴顿致电“不要凭一时的冲动说话和办事”,强令巴顿坚守在北非战场,直至北非战事结束。而此时,艾森豪威尔想起了战前夏威夷军区司令史密斯将军给巴顿的评语:“此人在战争时期会成为无价之宝,但在和平时期却是捣乱分子。”虽然巴顿视此为极大的赞扬,但艾森豪威尔却感到危机四伏。舍弃巴顿、重用一直为他充当耳目的布莱德雷的想法从此占据了他的大脑。
1943年8月10日,巴顿在视察西西里岛美军第93后方医院时发现,一名士兵因害怕战场上的枪炮声而装病住院。因战事不顺心情大受影响的巴顿勃然大怒,一时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指着这名士兵骂道:“你完全是一个胆小鬼,你是集团军的耻辱。”并用手套重重地扇了他一个耳光。此事很快传回美国国内。美国各种媒体进行了大肆报道,议会也指责美国陆军部用人不当。此事对艾森豪威尔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此时艾森豪威尔已经意识到一向行事不顾后果的巴顿将会给他带来更多麻烦,会给他在政界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虽然他由于战争的需要仍然力保巴顿,但此事已促使艾森豪威尔在与巴顿的关系上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耳光事件”发生后不到一年,即1944年4月26日。正当欧洲登陆战迫在眉睫之时,巴顿的大嘴巴又惹祸了。巴顿讲道:“统治世界是英国和美国在战后的既定目标,当然这也是苏联的目标。”这邪引起了苏联的强烈不满,并险些使反法西斯同盟解体。艾森豪威尔对此事同样怒不可遏。若不是此时还需要利用巴顿的名气佯攻加来。巴顿必然会被一脚踢回国内。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艾森豪威尔需要顺从、听话的布莱德雷的同时,更需要一些能征善战的将领,而巴顿是他此时唯一的选择。
但巴顿与艾森豪威尔之间的友谊已远非从前,艾森豪威尔已开始重用巴顿原来的副手、现任上司布莱德雷。。在盟军诺曼底的登陆集团中。布莱德雷被任命为主攻集群第12集团军司令,巴顿的第3集团军只被派去佯攻加来。而艾森豪威尔为提拔布莱德雷,甚至不顾巴顿的感情,公然将巴顿下辖的法国第2装甲师强行划给了布莱德雷,使布莱德雷能够以巴黎解放者的身份载入史册,而为解放巴黎创造出关键战机的巴顿则留下了终身遗憾。
1945年8月,巴顿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掉进一个记者设计的“语言陷阱”。称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与德国的nc党没有什么区别。一语即出。令世界为之哗然,而不再需要战将的艾森豪威尔再不想原谅巴顿的胡言乱语。他撤了巴顿第3集团军司令的头衔,让他回国去了。艾森豪威尔为不使他的“好友”“过分”难堪,给了他一个第15集团军(负责编写战史的“架子军”)司令的头衔,愤怒之余的巴顿拒绝了这一任命。从此,这两个名将之间的关系彻底走向决裂。
1945年12月9日。巴顿在打猎途中遇车祸受伤,12月21日殁于海德堡。另有传说因其主持调查“奥吉黄金案”而触及美军部分贪污的军官的利益。死于美军同袍的陷害。
这时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的关系还不像后来那么糟糕,但是很明显。也不再像最初时那样了。
在1943年初的德黑兰会议上,确定了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后,艾森豪威尔就像历史上一样在会后被任命为指挥登陆行动的盟军最高司令。
也正因为这样,已经开始重用布莱德雷的艾森豪威尔,并不想将巴顿放在第一梯队的位置上。毕竟艾森豪威尔很清楚自己的老伙计,虽然很多时候自己的这个老伙计根本不考虑事情的前因后果,对政治什么的更是相当的迟钝和麻木,但是在战场上他却是最出色的斗士。
换句话说,只要将他投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他就能替自己换取功绩,而这恰恰是艾森豪威尔不愿看见的。
只是世事不由人…
虽然艾森豪威尔并不想将巴顿放在第一梯队的位置上,但是在中国人距离柏林越来越近的情况下,艾森豪威尔却是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在美军当中最出色的战将就是巴顿,这点就连他所重用的布莱德雷也不如…
如果不使用巴顿的话,那么挺进柏林的计划明显就不会如计划中的那般顺利,而这显然是罗斯福和马歇尔不能允许的。
而现在艾森豪威尔还不是后来的那个美国总统,所以他也只能将这上面的事情抛到一边,转而考虑起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巴黎和柏林的事情。
考虑了良久后,艾森豪威尔得出的结论就是,他需要巴顿…
所以,虽然已经开始看巴顿不顺眼,但艾森豪威尔也只能将他调到这个位置上了。
————————————————————
作为美军当中最出色的战将之一,巴顿的确如猛虎一般。就在绝大部分登陆的美军部队还在休整的情况下。巴顿所辖的部队已经开始向着巴黎的方向挺进,并且在挺进的过程中轻而易举的就击溃了一支德军部队。
虽然巴顿并不是一个受到媒体欢迎的人物,因为他并不会为了迎合那些记者。就说些记者们喜欢的话。但是胜仗的消息毕竟也是激励人心的,因此在巴顿的部队击溃了德军没多久后,报纸上就已经开始铺天盖地的进行报道,并且将这个消息称之为‘首胜’。
对于这样的事情。艾森豪威尔的面上自然是有些难看。
突然撤换掉一个曾经被称之为‘英雄’的人物,这无疑会让下达命令的人承受相当多的压力。因此艾森豪威尔原本的计划就是扶持其他人,并且让巴顿渐渐的从公众的视线中渐渐消失。
这么做很简单,只需要让巴顿不再获得胜利就可以。
当然,并不需要陷害巴顿什么的。事实上也根本不可能这么做,不过只要让巴顿尽量少的接触一些战事,那么胜仗自然也就会少。这个时候在加上其他方面传出来的此起彼伏的胜利消息,人民都是健忘的,而在有其他的英雄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巴顿自然也就会被人遗忘了…
可是现在,因为作战需要的关系,艾森豪威尔确实不得不对巴顿放手。这自然让艾森豪威尔的脸色难看。
尤其是如今巴顿的目标是巴黎。虽然巴黎的地位并不如柏林那么重要,但是如果让巴顿成为了巴黎的解放者,相信自己将来也不可能钳制的了…
想到这里,艾森豪威尔想到了布莱德雷,和巴顿相比,布莱德雷明显要听话许多。只可惜。在一些作战方面,布莱德雷虽然也称得上是名将。却依然不如巴顿…
艾森豪威尔也曾想过将巴顿换下来,让布莱德雷上。
可是如果要是因此而延误了大局的话。那么恐怕自己也会像巴顿在自己眼中一样,让自己成为马歇尔等人眼中碍眼的存在。
所以最后,艾森豪威尔也只能苦笑着放弃了这个想法。
“毕竟还是要大局为重啊…”
这么想着,艾森豪威尔在指挥部内轻声的道。
不过他却明白,如今在战场这个舞台上活跃着的巴顿,已经不再是他能钳制住的了。
而另一方面,巴顿也没有辜负艾森豪威尔的‘期望’,其所率领的集团军几乎是马不停蹄的朝着巴黎杀奔而去。似乎巴顿也已经明白了些什么,所以很想在战场上重新证明一下自己。
而事实证明,虽然巴顿已经有50多岁了,但是在战场上依然是一个恐怖的存在。德国人派出的几支部队,几乎都被巴顿所率领的部队击溃。
如今的巴顿,已是一副无人可当的样子…
这个时候,后方的盟军部队也已经完成了休整,开始跟在巴顿的后面朝着巴黎的方向开进,也算是弥补了巴顿原本多少有些孤军深入的弱点…
在后方的友军已经开始跟上的情况下,虽然手中的部队只有一个集团军,但是巴顿还是很勇武的对巴黎外围的德军发起了猛攻。
当然,也可以说是法军,维系法国的法军。
由于并没有料到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的关系,所以作为维希法国首都的巴黎虽然驻扎了一定的德军部队,但是更多的还是法军部队。考虑到法国部队在二战中的表现,这些维希法国的部队的战斗力能有多强,已经完全能想象了…
因此虽然在巴黎的外围,德军和法军部队成功的挡住了巴顿的部队,但是德国人和法国人的损失也不小。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在巴黎却出现了起义…
就在巴顿的部队在巴黎外围猛攻着守军防线的时候,法国抵抗力量在巴黎举行起义,与德军进行巷战,这时戴高乐也说服了盟军的最高决策层对起义给予支援。
在巴顿部队和巴黎守军激战了几日后,盟军派出的自由法国第2装甲师‘勒克莱尔师’抵达巴黎。
勒克莱尔师的先头部队进入巴黎和巴顿的部队一起对德军发起进攻,随后没多久巴顿对守城德军指挥官迪特里希?冯?肖尔蒂茨发出最后通牒。
在进行了一天多时间的考虑后,冯?肖尔蒂茨决定向盟军投降,而没有执行希特勒发出的死守并破坏巴黎的命令。后来他本人于1964年在巴登巴登家中受访时解释了他抗命的原因:“如果这是我第一次抗命,那是因为我知道,希特勒是疯子。”
同一天,戴高乐抵达巴黎市政府大厦发表演讲,宣布巴黎解放。
第二天,巴顿的部队和第二装甲师一起,在香榭丽舍大道举行了阅兵式,以庆祝巴黎的解放。
在解放巴黎的作战当中,法国抵抗力量和市民约1500人死亡,美军伤亡2000多人,法军伤亡约300人;德军约3200人死亡,12800人被俘。
整场战斗,美军虽然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是和其他战役相比解放巴黎的作战却并没有浪费太多的时间。也正是因为这样,巴顿的大名再次出现在了报纸上,也让巴顿再次成为了知名人物。
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也让艾森豪威尔的表情变得更加难看了一些。
因为他原本的计划,是趁着巴顿和巴黎守军激战的功夫,让布莱德雷带着部队上去将巴顿替下,然后让布莱德雷摘取胜利果实,顺便享受原本属于巴顿的荣誉的。
这样一来,既能削弱巴顿的影响力,也不会影响到作战。
反正这个时候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打,直接调巴顿去其他地方作战就可以了,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到那个时候就算巴顿做出了什么功绩,也给被掩盖在布莱德雷的光环下。
毕竟在欧洲战场上,除了解放柏林外,估计也没什么样的功绩能高过解放巴黎了。
然而现在,这一些却全都…
“唉…”
艾森豪威尔叹了口气,这个时候他和巴顿的关系已经变得十分僵硬了。所以他已经没有了回旋的余地,要么将巴顿搞下去,要么就这么看着他继续活跃下去,艾森豪威尔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
而就在艾森豪威尔在自己的指挥部里叹气的时候,巴顿却是乘坐着吉普车,在香榭丽舍大道举行的阅兵式中,享受着他原本应该享受的荣誉…
这一刻的巴顿,就如英雄一般…
不过另一方面,中俄联军距离柏林却也越来越近了,留给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的时间也并不多了…(未完待续。。)
.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