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归来(加更只为求月票) (1/2)
美女中文网 byxs.net,大唐农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八月,一个古时候人们愉悦指数最高的月份,因为,进入八月,往往就进入了秋收,秋收的时候,往往是能吃饱饭的时候,当然,自从人类文明进入了封建社会,秋收就不仅仅意味着吃饭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人们会有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李世民今天就差点在太极殿上跳起了霹雳舞,满朝文武大臣的下巴也差点掉了一地。
亩产十石三的稻谷在大唐诞生了,八百里加急将正副两位钦差签字用印和一张记录当时场景的画作一同带到了长安,同时带来的还有越国公冯盎的一封长奏折。
这封奏折可谓是霸气侧漏,岭南居然主动要求给朝廷上贡了,要知道,此前朝廷一直是把岭南当成蛮荒之地看待的,别说是上贡,不要朝廷拨款赈济就不错了。
所谓的霸气侧漏,当然是有实实在在的东西的,每季进贡生鲜瓜果白糖共十船,每船三千石,每季进贡大米五十万石,一年三季。
这里面,白糖这个词,大家都还没懂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除了枯水期不好走船的冬季,其它三季,岭南都会送这么多东西到长安来,共计三十船生鲜瓜果白糖,一百五十万石大米。
朝中诸臣都觉得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问题了,居然听到了这么荒谬的奏章。
当然,有冯盎的这份奏折在,冷静下来的满朝诸公再也不怀疑亩产十石三这个数据的真实性了。
“陛下,臣以为,引进稻种的孙正明于国朝有大功,非封爵不足以赏赐。”
李世民正反反复复的看着奏章嗨呢!魏征居然第一个跳了出来道。
“呃,封爵?有家臣封爵的先例?”
李世民下意识的说了一句,立即就有人出来赞同他了。
“陛下,此例不可开,孙正明既是陛下家臣,那么他的一切功劳,都应该属于陛下的,是陛下差遣他去引进稻种的,他只是一个执行者······”
不用看李世民都知道,这么说的人一定是那些读书把脑子读坏了的腐朽,而且还不在少数,李世民刚才那一句话,可不是不想给孙享福封爵,而是想由大臣们提出来让他破例,他才好破例。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出来反对的人的声音居然逐渐小了下去,阻止他们发声的并非是李世民的铁杆嫡系或者是魏征,而是那些七宗五姓系的官员。
当朝堂上安静下来之后,大家的目光都看向了魏征。
被大家注视着,魏征的感觉有些不好,他有些后悔自己刚才跳出来说话了,但现在大家都等着他的下文,他自然不好不说,于是,将自己心中所想说出来道。
“陛下登基之初,便一直强调公正,公平。在公正公平的环境下,臣属们才好用心办事,百姓们才好安心生产。
如今,孙正明有大功于国朝,陛下如果赏的不够公正,那么便会寒了那些想为大唐建功立业的才能之士的心。
老臣以为,孙正明此功利在千秋,非侯爵以上爵位,不足以赏,赏功罚过,乃朝廷吏治清明之根本,陛下不可不慎。”
“臣等附议。”
同样,最先跑出来附和魏征的,也不是秦琼,独孤谋,尉迟恭等孙享福的关系户,而是七宗五姓系的那些官员,这,就叫李世民诧异了。
不过封侯爵这样的事,非同小可,需要慢慢议定,李世民既然想不通,就没有把话说死,道,“此事,在孙正明还朝之前,礼部给个建议出来,另外,冯盎平叛进贡,同样有大功于朝,着礼部一同议功封赏。”
李世民把事情交给了礼部,这事算是划上了一个小逗号,当然,事情并没有完,岭南现在能够种出亩产十石三的水稻了,那这个地方便成了一块宝地,朝中大臣怎么能够容忍冯盎一个人在岭南闷声发大财呢!是以,什么增派官员去岭南,途迁民户去岭南等一些建议都被大臣拿出来讨论了,说白了,就是争利。
对于这些讨论,李世民没有定调子,只说等使团回长安了再议,早朝结束之后,李世民便召集了几个大臣到御书房议事,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加上一个秦琼都在。
“诸卿以为,那些一向与孙正明势不两立的世家系官员为何会出言帮他封爵?”坐定,李世民开口便问道。
“不难猜也,他们是想将孙正明拉入朝臣序列,禁止其经商,陛下可能不知道,望江楼洛阳分店已经快要竣工了。”长孙无忌含笑道。
“这么快?”李世民和其余诸臣都有些惊讶的看向长孙无忌,等着他的下文。
“嗯,全套建筑用料全部在长安制作,由数十艘万石大船运往洛阳,而且,建造长安的望江楼,孙正... -->>
八月,一个古时候人们愉悦指数最高的月份,因为,进入八月,往往就进入了秋收,秋收的时候,往往是能吃饱饭的时候,当然,自从人类文明进入了封建社会,秋收就不仅仅意味着吃饭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人们会有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李世民今天就差点在太极殿上跳起了霹雳舞,满朝文武大臣的下巴也差点掉了一地。
亩产十石三的稻谷在大唐诞生了,八百里加急将正副两位钦差签字用印和一张记录当时场景的画作一同带到了长安,同时带来的还有越国公冯盎的一封长奏折。
这封奏折可谓是霸气侧漏,岭南居然主动要求给朝廷上贡了,要知道,此前朝廷一直是把岭南当成蛮荒之地看待的,别说是上贡,不要朝廷拨款赈济就不错了。
所谓的霸气侧漏,当然是有实实在在的东西的,每季进贡生鲜瓜果白糖共十船,每船三千石,每季进贡大米五十万石,一年三季。
这里面,白糖这个词,大家都还没懂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除了枯水期不好走船的冬季,其它三季,岭南都会送这么多东西到长安来,共计三十船生鲜瓜果白糖,一百五十万石大米。
朝中诸臣都觉得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问题了,居然听到了这么荒谬的奏章。
当然,有冯盎的这份奏折在,冷静下来的满朝诸公再也不怀疑亩产十石三这个数据的真实性了。
“陛下,臣以为,引进稻种的孙正明于国朝有大功,非封爵不足以赏赐。”
李世民正反反复复的看着奏章嗨呢!魏征居然第一个跳了出来道。
“呃,封爵?有家臣封爵的先例?”
李世民下意识的说了一句,立即就有人出来赞同他了。
“陛下,此例不可开,孙正明既是陛下家臣,那么他的一切功劳,都应该属于陛下的,是陛下差遣他去引进稻种的,他只是一个执行者······”
不用看李世民都知道,这么说的人一定是那些读书把脑子读坏了的腐朽,而且还不在少数,李世民刚才那一句话,可不是不想给孙享福封爵,而是想由大臣们提出来让他破例,他才好破例。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出来反对的人的声音居然逐渐小了下去,阻止他们发声的并非是李世民的铁杆嫡系或者是魏征,而是那些七宗五姓系的官员。
当朝堂上安静下来之后,大家的目光都看向了魏征。
被大家注视着,魏征的感觉有些不好,他有些后悔自己刚才跳出来说话了,但现在大家都等着他的下文,他自然不好不说,于是,将自己心中所想说出来道。
“陛下登基之初,便一直强调公正,公平。在公正公平的环境下,臣属们才好用心办事,百姓们才好安心生产。
如今,孙正明有大功于国朝,陛下如果赏的不够公正,那么便会寒了那些想为大唐建功立业的才能之士的心。
老臣以为,孙正明此功利在千秋,非侯爵以上爵位,不足以赏,赏功罚过,乃朝廷吏治清明之根本,陛下不可不慎。”
“臣等附议。”
同样,最先跑出来附和魏征的,也不是秦琼,独孤谋,尉迟恭等孙享福的关系户,而是七宗五姓系的那些官员,这,就叫李世民诧异了。
不过封侯爵这样的事,非同小可,需要慢慢议定,李世民既然想不通,就没有把话说死,道,“此事,在孙正明还朝之前,礼部给个建议出来,另外,冯盎平叛进贡,同样有大功于朝,着礼部一同议功封赏。”
李世民把事情交给了礼部,这事算是划上了一个小逗号,当然,事情并没有完,岭南现在能够种出亩产十石三的水稻了,那这个地方便成了一块宝地,朝中大臣怎么能够容忍冯盎一个人在岭南闷声发大财呢!是以,什么增派官员去岭南,途迁民户去岭南等一些建议都被大臣拿出来讨论了,说白了,就是争利。
对于这些讨论,李世民没有定调子,只说等使团回长安了再议,早朝结束之后,李世民便召集了几个大臣到御书房议事,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加上一个秦琼都在。
“诸卿以为,那些一向与孙正明势不两立的世家系官员为何会出言帮他封爵?”坐定,李世民开口便问道。
“不难猜也,他们是想将孙正明拉入朝臣序列,禁止其经商,陛下可能不知道,望江楼洛阳分店已经快要竣工了。”长孙无忌含笑道。
“这么快?”李世民和其余诸臣都有些惊讶的看向长孙无忌,等着他的下文。
“嗯,全套建筑用料全部在长安制作,由数十艘万石大船运往洛阳,而且,建造长安的望江楼,孙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